APP下载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模式研究

2017-03-26郭庆霞

运动精品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学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郭庆霞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1 问题的提出

19世纪中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课程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这之后,知识的价值与课程的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教育科学领域逐渐开始了对课程内容的探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编制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然而将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就会把教材当作完全的课程内容,美国杜威曾经说过“即使是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他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以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强调课程内容改革的浪潮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青睐。

1984 年,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陆续开设了体育社会学课程或讲座,至此体育社会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201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体育社会学》被列为体育学专业基础课程,成为体育学专业必修课程,即体育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至此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和凸显。体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知识,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的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应用学科,也是体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高校体育学专业学生体育社会学课程可以丰富体育视野,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发现体育社会问题,分析体育社会问题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铜仁学院转型发展,提出传统教育理念向应用型教育理念转型,传统的体育社会学教学多是遵循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完全不适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狭窄的专业化只能适应静态社会,而社会是动态的发展,只有基础扎实,适应力强才能适应动态社会。当代大学生学习中“读完——考完——忘完”,是学科教育的通病,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深思。然而,如何构建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新模式,成为高校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2 国内外对《体育社会学》课程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目标”的阶段,体育社会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正是体育学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途径之一,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现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综述如下:

该领域国外的研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体育社会学杂志。但杂志中的多数内容都是体育群体的研究,关于体育社会学教学的研究内容至今尚未涉及。国内研究方面,在中国知网上,以“体育社会学课程”为主题检索文献,检索结果为 10条记录,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有:王雪峰[1]等《情景教学在体育社会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该论文对情景教学在体育社会学课堂中的实践需求、教学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情景教学适合现代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课堂需求,也适合偏重理论讲授的体育人文社科课程。牛丽丽[2]等《PBL教学模式在体育社会学课程中的应用调查》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教学实践、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 PBL教学模式在体育社会学课程中运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PBL教学模式能够增加体育社会学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扩充他们的知识面以及培养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能力还能使学生在不断解决 PBL教学模式中遇到的困难中成长。武杰[3]等《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对体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进行调查,针对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文章对学生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内容,课件制作,教态,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出勤,学生讨论互评,教师点评等七方面情况进行探究,希望能为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3 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模式设计的理论观点

3.1 乔纳森有意义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观点

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国际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他认为“教育的未来应该将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从此观点出发,对体育社会学课程学习的理解,就可以解释为:学生在学习体育社会学过程就是,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过程,是学习意识——实践行动——学习反思的活动。如图1。

图1 体育社会学有意义学习模型

图1说明,只有当体育社会学课程学习者生成有学习意图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在实践行动中,如果教师能阐释清楚每个问题的性质、问题表征以及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认知和情感过程,就可以明确哪些个体差异因素会产生在学习中,也就可以为支持各种类型解决的学习构建教学设计方法和模式。

3.2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观点

要进一步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特别是有目的性的知识建构,就应该给学习创作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实现课程教学任务中个体和群体知识的建构。通过乔纳森提出的活动理论作为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学习环境设计的框架,可以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学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体系,其基本框架是体育社会学活动理论,主要包括3个要素。(1)问题空间,即选择一个体育社会学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主题和焦点;(2)案例设计,提供体育社会学相关的案例或者工作范例或社会活动以启动学习者的自发学习及基于案例的推理,提供实践认识;(3)信息资源与认知工具,提供体育社会学课程学习者能够及时获取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和辅助特定认知过程的工具。

4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模式的构建

4.1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社会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社会学》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必修课程,从09年至今一直开设本门课程,体育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往往成为体育科学与外界接触、交流的一座桥梁,针对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社会学将发挥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运动不是一种孤立的人体的肢体活动,体育运动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该校《体育社会学》课程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学生普遍重要专业技能课,轻视专业理论课,因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差,看无关书籍、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突出。

第二,学生对一些定义式教学内容不能理解,对教学形式上又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比较反感。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改造和加工,网络信息教育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不够广泛,学生觉得平时随便学学也能毕业。

第三,课堂上“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太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分离,没有真正实现理论与技能相长,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弱,不愿意出去参加体育实践。

第四,对体育理论实践课程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对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重要教育环节缺乏思考和整体设计,备课不充分,教师对教学缺乏激情。

4.2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路

笔者在《体育社会学》课堂实践中已经进行了部分尝试,增加课堂教学5分钟互动教学内容,每次请一个同学讲解一个体育小百科知识,这对丰富体育系学生的专业文化储备非常有利。另外针对体育学学生就业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们们自己调研并分组完成授课,实施效果令人喜忧参半,忧的是有的组学生走到讲台授课竟然完全照本宣科,喜的是有的组学生发挥集体合作,探究精神,创造“谈话式”教学课堂,效果非常好。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整体思路如下:首先对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学生对现行《体育社会学》教材中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其次初步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教师联系教材并结合本地化体育特色,以教育部《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既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又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取不同教学方法,实现并建设“3课堂4层次”的课程内容改革模式。

4.3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学课程改革的特色与目标

首次结合应用性人才研究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并深刻揭示出铜仁学院转型期体育学专业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将行动化为实践,超越以往研究的简单介绍和浅表分析。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课程内容,建立3课堂4层次的新兴《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体系,属于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首次尝试。其次本研究中的3课程并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它同时包括给予教学讲授的课堂、学生活动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三方面内容。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将会形成一套具有推广价值,具有体育系特色的理论课程内容改革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的目标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建立与地方本科高校体育系学生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结构。试图将“传统课堂”内容化为“课堂分类式”课程内容,具体分为3种课堂专题内容。它由3部分构成:第1课堂(基于教学讲授的课程),第2课堂(学生工作室),第3课堂(社会实践、校外基地等)。试图将章节课程内容改革为层次教学内容,在层次上划分为4种:即粗学教材、介绍性教材、精学教材和锻炼性教材。加强课程的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体育系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社会学》课程。

4.4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的任务和内容

4.4.1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的任务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性[4],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考虑,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针对体育系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促进“产学研”建设的机制,《体育社会学》课程建设尽量服务于本地体育事业发展和地域文化。

4.2 铜仁学院体育学专业体育社会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图2 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改革4个层次图

本项目改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教育部《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其宗旨为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既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又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是“建立3课堂4层次”的新兴《体育社会学》课程内容体系,具体改革内容介绍如下:

改“传统课” 课程内容为“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即第1课堂(基于教学讲授的课程),第2课堂(学生工作室),第3课堂(社会实践、校外基地等)。

改“章节课程”内容为“层次课程”内容,内容在层次上划分为4种:即粗学课程内容、介绍性课程内容、精学课程内容和锻炼性课程内容教材。因为教材内容中章节较多,而学时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本项目创设了四层次课程内容方法(如下图)。这些改革尝试是课题负责人在前期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也是初步设想,但就哪些课程内容应该放到这四个层次中,同时如何与“3课堂”改革设想贯穿还需深入研究。见图2。

5 结论

体育社会学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体育社会学课程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且成熟的教材并不多见,教师在讲授体育社会学课程时仍以教材为主脱离了客观生活,也脱离了地方文化,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体育社会学课程枯燥乏味,未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脱离当时社会与文化的体育社会学课程不是一堂完美的课程,高校体育社会学教师必然要结合自己地域文化的实际改革体育社会学课堂。笔者构建的“3课程4层次”的课程内容模式虽是一种学科适应模式,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体育社会学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同时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借鉴。

[1]王雪峰.情景教学在体育社会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10—13.

[2]牛丽丽.PBL教学模式在体育社会学课程中的应用调查[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114.

[3]武杰.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40—44.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社会学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