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含义、特征、路径*
2017-03-25王存喜戴钢书
王存喜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高教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含义、特征、路径*
王存喜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将成为新常态。文章在解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含义的基础上,对其素材表征多元化、教学形式虚拟化、平台共享性、工具自主性、以人为本性与科学发展性的特征,以及理念跟进、方法更新、内容创新、平台追新、制度落实等推进路径进行全面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含义;特征
一、信息化的含义界定
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1]其中行为合理化是指人类按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计算机化是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等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管理的过程,而现代通信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实现的。因此,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赵苹等给信息化所下的定义则是:“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2]林毅夫等指出:“所谓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3]《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4]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研究员龚炳铮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的开发、生产、传播、利用等信息活动在国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导向作用与信息技术倍增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在核心业务中的应用,实现人力、财力与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融合与统一,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含量、比重及贡献率,提高国民信息意识与文化素质的过程。[5]
信息化的三要素: 硬件、软件、服务。信息是经过人的大脑或者电子设备初步搜集到的数字符号、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包括再次或者多次进行搜集、处理、加工形成的对于人类及生活有价值的数据、符号、表征。信息具有客观性、依附性、时效性,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增值性、可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开发性、信息的主体性等特征。信息化不是指这个意义层面的,而是指信息技术化。众学者有各式各样的定义,都提到了资源整合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比较发现,作者角度不同,描述的详细程度与侧重点也不一样。日本学者TadaoUmesao的定义受时代局限并未强调信息化的目的与价值;赵苹以及林毅夫的定义是属于精炼而又现代化的定义,但是并不体现客观性,因为“程度”、“过程”本来就是无法准确估计和预测的。笔者将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研究员龚炳铮的定义与2002年世界银行的定义结合起来尝试性地认为:信息化是指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与服务)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声音、数据、文本、图像)的过程,并将该过程及结果植入社会结构优化进程中,体现为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主客体互动的持续性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含义
教育事业信息化,是指除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以外,利用信息化推进全社会教育事业、资源、服务向前发展。教育事业信息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既同根同理又有差异。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较多:“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6]“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7]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很多,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定义几近为零,所以我们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探索性地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深度结合,优化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体系、丰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素材,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便捷性、高效性、共享性与增值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备发展的动态性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增强、信息渠道多元化、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多渠道化、社会学习信息化等德育规律的新特点、新趋势,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全天候信息、情感双向互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的信息化、一体化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的完美契合,推进教材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便捷,可以充分调运、挖掘、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素材,利用网络多主体交互性特征,可以更多地搜集最新并具有创造力的鲜活的素材,把素材加工、整理、完善、储存并迅速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及时性、超文本性,网络无线化、终端多样化、移动化,资源服务化、推送化、个性化,技术人性化、智能化、泛载化等特点,实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连续性、立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必然使得信息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三重属性:技术层面、教育层面、融合碰撞的交互属性。具体而言:体现网络技术的共性与个性,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共性与个性,也体现交互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一)素材表征多元化与教学形式虚拟化相结合的特征:技术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表征多元化。教学素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化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平面教学转为立体教学,使得教学素材由平面素材转为立体素材,使得教学信息由黑板上的枯燥的文字转为由图片、文字、音乐、视频、动画等组合式的教学表征符号,刺激学生眼球,丰富教学素材的表现形式。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呈现多主体性、多终端性。教学前和教学中、教学后师生互动产生思想的碰撞。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意味着把信息技术的存储、搜索、应用、创新、共享等功能嫁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全过程。“互联网+大数据”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百度、搜狗、火狐、知乎、360浏览器等以巨大的搜索整合功能使得教学素材远远摆脱了课本的限制。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表征多元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虚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与虚拟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作用下,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心理意识受到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实现创新发展并获得长久生命力,就要面向当代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虚拟实践教学将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场域延伸至广阔的网络空间,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8]虚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服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创建仿真的实践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体验、学习、教育的教育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之一。利用网络技术及手段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将会创造性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革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故虚拟课堂教学与此相伴随,高校思政课工作者运用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服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创建仿真的课堂教学情境,师生共同探索、体验、学习,在虚拟的课堂中体验真实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在网络情景课堂中完成资料预习、内容整理、课堂讨论、课后习题、师生互评等教学环节,这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之二。
(二)平台共享性与工具自主性相结合的特征:教育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具有平台性与共享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需要网络技术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共享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化具有共享性,信息化的思想政治课服务平台就具备了平台共享性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有很多,如主题网站、博客、QQ、微信、校园BBS、手机短信等,但是专门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的全方位的教与学的平台并不是很多而且还处于完善发展中,如电子科技大学戴钢书的“立人微教”、教育部和江苏教育厅的“天空教室”、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复旦大学的“网上教学课堂”和“学生电子书包”以及“至善网”。这些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有机结合。如“至善网”所倡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体现便捷、共享、安全、服务的四大优势的四大项目:教学管理平台、客观题防作弊系统、主观题互评系统、大数据学情分析。如“天空教室”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类课程实现信息化网络教学,具有完整的思政课学习管理功能,有效防抄袭,禁止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抄袭,是目前难得的可以免费下载、本地安装的全功能思政课教学改革软件。再如“立人微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链的教、学、评一体化微教系统和平台。这些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很好的教与学服务,并使得学习者可以共同享用素材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具有工具性与自主性特征。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教学理念上、师生心理上,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手段这一新型工具进行发展与创新的,如不懂不会找“度娘”的观念,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微课等使得师生学习、互动、测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工具性,同时将这样的特征赋予信息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中强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有利有弊,社会主体的人要掌控主动性。网络社会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非中心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由此,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必须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做到明辨是非,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吸收精华、剔除糟粕。[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师生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自己有用的并剔除无用的和不健康的信息。在信息技术疯狂发展的时代,不能让技术凌驾于人类,也不能让人类滥用技术,故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要求师生共同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的具备都要求师生立足于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
(三)以人为本性与科学发展性相结合的特征:发展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课信息化教学要尊重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基本的信息化发展规律,以人为中心,从师生教与学的特点入手,紧紧抓住网络教学的特点与优点,趋利避害,准确定位师生角色。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体现以师生为本、师生平等、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对待,积极践行、引导、示范,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注重挖掘和培养师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体现科学发展性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化深度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发展就是科学发展性的最佳彰显。思想政治课和信息化结合是教育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碰撞与交流,思想政治课德育培养与意识形态理论培育都是人文素养的教育范畴,是国家教育系统中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只能深化不可替代。人类驾驭科技工具来进行教育教学,用科技来促进德育发展,要求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有机结合:结合教材体系,结合教育规律,结合人脑机制,结合评价体系;结合课堂、网络、实践教学;结合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生、校、家、社多方动力源;结合学习观念与理念的转变,执行绿色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结合学习平台终端化、学习平台多元化、学习平台人性化。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信息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具体实践反过来要求科技水平与手段必须进步、更新。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路径
(一)立足于信息化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结合:理念革新
比之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信息化教学须理念跟进。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10]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信息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信息化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基础之上融入信息化元素发展起来的,单纯谈论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相联系。这两重联系要求我们不能单方面看问题,不能固守传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传统的平面教学、灌输模式、单向互动、以师为本、思维定式、考核单一、各项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遇到了在新的形势下互联网信息技术,这要求师生及思想政治课相关工作者跟进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理念,要做到:教育教学及工作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性原则要确立;教育教学多维目标的确立与转变,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各项素质目标的确立与培养,要彻底颠覆传统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以考试机器和分数学霸为目标的理念;教师及相关工作者要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与计算机软硬件服务技能,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对相关教师及工作者甚至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常态化意识素养进行培育。从以上角度来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化的理念。
(二)立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的特点:方法更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要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世界上唯有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对应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来配套。教学方法的创新依赖信息技术的创新,翻转课堂、虚拟实践教学、虚拟课堂教学、微课程、微博教育都是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变革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带动更大规模的教学方式革新浪潮,以上方式皆是基于学生教学思路的形式变化,没有形成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围绕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维度——学生个人生活、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热点与学生发展、个人政治素养与文化素养等进行挖掘更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将会形成新的交互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11]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与收获,所以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建构不同的学习情境是学习者现实意义产生的必要前提。信息化和思政课教学的深度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提供了硬件基础。
(三)立足于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化推进的要求: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要以创新内容为主要标志。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1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总体上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互联网信息化以及“互联网+”背景下为真正实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必须在传统思想政治研究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把原有的内容更新创新,向学生提供与以往不一样的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教学素材与画面,刺激学生眼球,增强课程的立体性、画面感、新鲜感、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利用网络新媒体的服务功能、结合大数据、调用大资源库,充实课堂内容,如整合大众眼球紧盯的反腐倡廉、民主、人权等问题,设置研讨专题的新形式。整合是一种充实,充实是一种创新。利用新技术手段与虚拟信息技术进行仿真、空创、想象,这种创新对技术水平与创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
(四)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服务现实:平台追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要以平台为载体。即使是虚拟也是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也是需要平台服务的。将现实中存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关系,通过数字化的符号转化在网络空间进行,同时又要能够把数字化的信号随时变为现实空间中客观存在的物理活动。教师和学生同在这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这个虚拟的空间就是师生互动的平台。现在各高校的思政课学习交流平台软件在国内尚处于发展中,如电子科技大学戴钢书的“立人微教”,教育部和江苏教育厅的“天空教室”,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复旦大学的“网上教学课堂”和“学生电子书包”以及“至善网”。这些软件学习平台可谓各显神通,有专门提供资源库的,如“网上教学课堂”和“学生电子书包”,有提供全套服务的如“至善网”和“天空教室”,有助教性质的如“立人微教”等。虽然功能侧重点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走在前列的专门的思政课学习平台。在新媒体背景下,多元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正在形成与发展,专门的思政课在线学习平台尚未大规模形成,但却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微博、微信、手机报、官网主题网站等舆论平台,形成“组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具,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工作、答疑等进行分析和掌控,推动新的教学平台的完善发展,促进教学方式、技术、理念、资源的更新。我们要鼓励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学习平台和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共同发展创新。
(五)立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化长效机制建立:制度全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信息化长效机制的建立,要以制度作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正走在路上。要有相关制度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持续、绿色、健康、良性发展,国家教育部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必须围绕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维护,互联网环境建设,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等各方面制定一系列全面、新颖、有力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首先,要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我国对互联网立法工作十分重视,截至2010年,已经出台了包括网络管理、域名管理、网络安全三个类别在内的55部互联网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地对互联网文化、管理、争议、安全、保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14]关于网络教育的立法虽然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了,但是截至2013年只有8部,所以国家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加快网络教育以及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政策、法规、标准要加速推进。再次,要对信息化平台进行监督管理。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以及其他网络舆论平台加强管理、监督、过滤,利用信息技术,如DNS转向机制、不良信息搜索引擎、IP实名制管理、内容屏蔽等技术对于不健康、反动、暴力、色情、病毒等增强辨别力,借助科学技术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良性发展。再次要有专项技术与资金作保障。资金保障是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基本保障,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思想政治课结合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推进国家和地方资金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机制创新与推动思政课教学信息化专项资金的设置将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坚实后盾。最后,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德育环境的营造需要从师生自身、舆论环境、专题培育三个方面来着手:师生自身要遵规守法、爱国明理、自我提升、积极构建健康高尚的社会价值体系;对于舆论环境,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对网络上的热点、焦点、敏点等关键信息进行引导处理,对于新闻、报刊、人物的网络评议进行调控整理,保证舆情健康向上,加快舆情监控机制与处理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管理;专题培育方面,要以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梦等为主题,采用文字、图片、视频、3D技术等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形式呈现,将其核心思想融入到信息化过程中。
[1]Umesao,Tadao.Joho Sangyo Ron(On Information Industries)[M].Hoso Asahi,1963:4-17.
[2]百度文库.信息化的概念[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zA2rypPd9xk215aeLlC6-0qf0-byA-vuhEvfcIzZ9CTdt-gAKh5Eyr1eh6yq6MUPbd7-2F2T3wz-gS-PLd2S41dkr- hnbWHVvULJKnFexK.2011.
[3]林毅夫,董先安.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DB/OL].2003.
[4]中办,国办印.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2006.
[5]龚炳铮.信息化的含义与分类的探讨[J].中国信息界,2005(10):11.
[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86.
[7]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8]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47-150.
[9]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71-172.
[10][1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2.
[12]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景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0).
[13]张革华.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4).
[14]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89.
(实习编辑:郑 舒)
2016-11-17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链研究”(编号:14AKS020);201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驻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2016p04)。
王存喜(1991-),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生;戴钢书(1954-),男,湖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434;G641
A
1004-342(2017)03-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