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7-03-25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问卷意识大学生

林 华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分析

林 华

(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关注。感恩作为一种品质,应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品德。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制定更合理的感恩教育内容提供依据,达到提高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参考文献中感恩认知的研究结果,并针对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及感恩行为的相关因素自行设计问卷,拟定出包含28个项目的原始问卷。以闽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总体,随机选择在博文楼东区404上晚自习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要求调查对象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为97.4%。

2 调查结果

2.1 当代大学生对父母普遍缺乏感恩行动 调查显示,87.5%(161/184)的学生认为最值得感谢的人是父母,但其中仅有16.3%(30/184)的学生会对父母的辛苦表示感谢、43.5%(80/184)的学生觉得不好意思对父母说感谢、另外还有31.5%(58/184)的学生只有觉得父母很辛苦的时候才会对父母表示感谢。有47.3%(87/184)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其中有42.4%(78/184)的学生选择在心里祝福但不好意思当面表达。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对父母有强烈的感恩意识,但普遍缺乏具体行动,甚至大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对父母说感谢的话。

2.2 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缺乏感恩之情 当代大学生对老师缺乏感恩的意识,对同学太有功利性。

调查显示,有38.6%(71/184)的学生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职责,不需要对他们表示感谢;只有9.2%(17/184)的学生会对辛勤培育过自己的老师表示感谢,并经常去看望老师;至于上课认真听讲、不迟到、不旷课、见面和老师打招呼等行为,都能做到的学生只有5.4%(10/184)。甚至有些学生(7.1%,13/184)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自己无需感恩,并且认为考上大学是自己天资聪颖、个人努力的结果,与老师无关。

在对待同学的帮助时,4.9%(9/184)的学生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9.2%(17/184)的学生认为自己应像他一样帮助别人;有57.1%(105/184)的学生认为因为受人之恩,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回报。因此说明,部分大学生虽有感恩意识,但感恩的初衷是出于礼尚往来,或是在某种强制力量下去感恩。

2.3 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不够感恩 对于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西部、边远地区或农村基层等艰苦地区就业的问题,36.4%(67/184)的学生选择不愿意,有29.3%(54/184)的学生选择如果没有在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找到工作就会去,而没有一个人选择“非常愿意,毫不犹豫”。在对于所在学校有何优缺点的问题上,住宿条件差、教室没有空调、师资条件不够好,甚至学校名气不够响亮导致的“就业机会太少”等都是学生常见的抱怨。

3 感恩现状原因分析

3.1 家庭教育失误 只有25.0%(46/184)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途径之一,而其余的学生选择没有从家庭教育中收获此类教育;24.5%(45/184)的学生感觉到父母是自己感恩行为的表率,而56.5%(104/184)的学生只是偶尔才感觉到。父母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比课本的影响更深远,如果父母不能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和示范,就会给子女造成不良的家庭影响。另外,调查中65.2%(120/184)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也无形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

3.2 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忽视 调查显示,67.4%(124/184)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有与感恩教育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但并不受重视;在谈到对所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感恩教育活动的看法时,认为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学生只有2.7%(5/184)。可见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虽然高校提倡“德育为先”,但把重点工作放在了招生、就业等方面,弱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二是高校的德育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课堂上通常将感恩教育简化为理论教育、说教式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并且,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难以将理论内化为自觉,更难以外化为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对学校来说德育教育难以取得期望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感恩品质也难以形成。

3.3 社会环境的负面消极影响 调查显示,38.6%(71/184)的学生认为社会制度和风气是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最主要因素。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竞争,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而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也涌入我国,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功利化倾向。二是社会上道德滑坡现象逐渐加剧,层出不穷的道德事件不断挑战大众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难免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越发薄弱。

4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4.1 以家庭教育为源、以社会教育为导向,启蒙、引导感恩教育 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感恩教育应点点滴滴渗透在平时家庭生活的细节中,父母应教育子女在接受爱的同时更懂得回馈,要为子女的感恩教育做出表率;另一方面,父母要转变观念,不能只重视智商教育,而忽视情商培养。同时,应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感恩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的感染作用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1]。

4.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强化感恩教育 首先,教育目标要从“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教育方式要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使每一位生活、学习在校园的学生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高校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要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进而使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自身品质。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言行中也要以身作则,引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专业课老师不能把自己的工作职责仅仅局限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也应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传递感恩教育的正能量,将感恩意识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不断鼓励学生践行感恩行为。

第三,高校应对感恩教育实施制度保障,例如,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纳入到各种评优中。

最后,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研究表明,道德的产生既不是内在善的展开,也不是外在力量的简单模塑,而是有机体和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和实践的产物[3]。社会实践是磨砺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也是高校的薄弱环节。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要想取得成效,不能仅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必须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力度,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恩体验,进而践行感恩。

4.3 以自我感恩教育为支撑,内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外,大学生还应不断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自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

[1]邓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96-98.

[2]曲家安,刘菲,郭胜利.主体间性视阈下感恩教育的范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53-54,63.

[3]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2.

G641

C

1004-6879(2017)05-0445-03

2016-10-27)

猜你喜欢

问卷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问卷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