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之路

2017-03-25樊华

内蒙古艺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民族

樊华

(阿拉善左旗文化馆巴彦浩特750306)

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之路

樊华

(阿拉善左旗文化馆巴彦浩特750306)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文化土壤,需要艺术家从本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继承,传承其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要随着时代民族生活的发展,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舞蹈艺术的精华,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能充分表现现代民族生活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少数民族 舞蹈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取得了很大成就。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优秀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而这必然要求舞蹈家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同时要求每个舞蹈团体要有和别的团体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个舞蹈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首先要建立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正如舞蹈理论家隆荫培先生所言:“一些优秀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它们首先深深地扎根于民族舞蹈的传统,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社会生活在不停地飞速前进,舞蹈作品要反映这新的生活内容,就要求在舞蹈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新的创造,否则就不能和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适应。但是这个新的创造又不能脱离开原有的民族舞蹈传统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舞蹈传统,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历史的积淀,是这个民族性格、心理素质、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所以一个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绝离不开它的历史传统;因为离开了舞蹈传统的本身,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传统,按字义的解释,所谓‘传’是指一方交给另一方,或上一代交给下一代;‘统’是指事物之间的彼此联系。这两个字合起来的‘传统’就是指一件事物前后相承或彼此相连的关系。因此,任何舞蹈的发展都是有其历史继承性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或是无本之木,不可能具有艺术生命的。”

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替代的。假如把蒙古民族语言里的“音韵”、音乐里的“乐韵”、舞蹈里的“舞韵”剥离掉,还能有蒙古族诗歌、蒙古族音乐、蒙古族舞蹈中美的文化内涵吗?还能有蒙古族舞蹈审美情趣和美学吗?这样做的结果算不算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异化呢?蒙古人骑马、爱马、赞颂马,不仅仅是诗歌、小说里有,舞蹈中同样盛行不衰。“马舞”系列是蒙古族舞蹈文化的根基,也是支撑我国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一根顶梁柱。“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族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骑马有不同的情景,是“走马”“战马”还是“赛马”,这些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表现。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贾作光、宝音巴图、仁甘珠尔扎布、青巴图、乌力吉图、查干朝鲁、叶西诺尔布、宝音套克图等,直到60年代内蒙古歌舞团的《马刀舞》以及《布里亚特婚礼》《牧人舞》《牧马》里“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都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塑造了蒙古人的性格。这些作品曾轰动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述老一代的蒙古族舞蹈艺术家们奠定了“马舞”系列的雄厚根基。

艺术创新一直是艺术生存的命脉。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从石器时代简单的工具造型到原始社会的岩洞壁画,艺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演化。艺术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任何脱离时代的艺术都会走进博物馆或者是历史教科书抑或是用某种存储的形式而保留起来。有一些会在社会的变革和观念的变化中彻底的消失了,只能从考古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艺术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创新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变化。

如何看待艺术上的创新?舞蹈家贾作光先生说:“艺术贵在创新,不能走老路,重复自己。但是创新是不容易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受齐白石的启发,提出用舞蹈表现花鸟虫鱼。结果我成了‘花鸟鱼虫的老祖宗’,受到严厉的批斗和迫害。我的舞蹈翅膀也被折断了。‘四人帮’被粉碎,文艺得到大解放,舞蹈的翅膀重又舞动起来。我要用舞蹈表现人民,表现青春的梦想和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推出了作品《海浪》。创作手法上,我借鉴了西方的表现手法,破除一种习惯的直观的叙事性舞蹈的概念形式,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舞蹈诗,将哲理暗含在主题深邃的抽象之中,让人们回味、联想。作品一上演受到观众欢迎,但是也有人认为,我的作品是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对此进行批评。在全国评奖时《海浪》只得了三等奖,可是后来却被视为是20世纪华人舞蹈的经典作品。这正应了我的一句话:你们现在理解不了,下个世纪人们会理解的。”

敖登格日勒的《蒙古人》的创作正是在原有传统蒙古族舞蹈程式化动作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蹈融会了几代蒙古族舞蹈家的创作语言,从“勒马”“硬肩”“碎抖肩”“柔臂”等动作都得以看出其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并没有停留在传统蒙古族舞蹈风格化语汇的展示上,而是进一步将传统的动作语汇加以提炼、夸张、发展和变化,动作语言的设计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动作符合所要表现的新时代蒙古族女性形象的那种豪情自信、乐观向上的气质个性。

此外,舞蹈的动作和服饰的配合形成新的舞蹈语汇,大大增强了舞蹈表现力,同时扩展了舞动空间。如在舞蹈高潮处,舞者将手舞裙子的动作与裙子的舞动所产生的形态转化延伸到上身的胸、肩、腰、躯干、脊椎等身体部位,使服饰道具动态和身体动作高度统一和谐,在舞者身体与红裙开合仰俯的动态中,让观众联想和感受到在漫漫草原上蒙古人那种策马扬鞭、激情奔放的性格之美。另外,舞蹈的又一特点是构图的流畅感使该作品充满了跌宕起伏和豪放磅礴的意韵。如舞蹈快板的几次大的斜线的调动,慢板中母亲从舞台背景区径直缓缓地向前……作者大胆运用了现代舞中舞台运动线的技巧,给观众营造了连续流动的视觉感受,并有机地结合动作和动律的变化,丰富了作品内在的张力。同时加上现代舞台声、光等效果配合,舞蹈呈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杨丽萍的孔雀舞名扬国内外。她的各个经典舞蹈和舞剧中所体现的民族风格、艺术形态、音乐搭配、艺术加工、舞美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舞蹈本身的原生态特征。她美轮美奂的舞姿,对舞蹈的热爱精神,对舞蹈的诠释,在我国当代舞蹈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她本人及其他的原生态舞蹈艺术作品带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发。首先,杨丽萍跳的原生态舞蹈表现出的那种爆发力,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欲望、热爱,这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下来的,体现着人类的本能。杨丽萍富有东方美的各种舞姿靓丽活跃,是赋予了灵性的,已经成为专门的特色符号。比如《云南映象》中所有的舞蹈元素都具有云南的典型特色,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原生态的民间舞创作,需要淡化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角色身份,要用贴近老百姓的思维,否则就无法反映出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新必须不能脱离民族文化土壤,需要艺术家从本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继承,传承其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要随着时代民族生活的发展,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舞蹈艺术的精华,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能充分表现现代民族生活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1]隆荫培《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及其走向问题》《民族艺术》1995.3.

[2]杨晓华《赤子之心时代之舞——访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中国文化报》2013年5月2日.

猜你喜欢

蒙古族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多元民族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