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风格分析
——以《褐色的雄鹰》为例

2017-03-25乌仁托娅

内蒙古艺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乌日长调呼伦贝尔

乌仁托娅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系呼和浩特010050)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风格分析
——以《褐色的雄鹰》为例

乌仁托娅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系呼和浩特010050)

长调歌曲是蒙古族歌曲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载体。长调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赞美辽阔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亲情、爱情、友情,音域高亢,节奏舒缓,曲调悠长,热情奔放,散发出强烈的辽阔苍茫的草原气息。本文以歌曲《褐色的雄鹰》为例浅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风格。

长调民歌 宝音德力格尔 演唱风格

关于长调民歌的蒙古语名称、概念及属性,学术界目前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牧歌说”。持这一观点者认为长调源于蒙古族独特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牧民在放牧时候吟唱的歌曲,故长调属于“牧歌”体裁,常以“长调牧歌”称之。第二种观点为“山歌说”。根据长调民歌自由的节奏和辽阔的旋律特征,认为蒙古族长调与信天游、山曲等一样,属山歌体裁。第三种为“宫廷歌说”。是学者根据长调的民俗表现特征以及蒙古语“urtu”和“ordu in dagun”(宫廷歌)下此定义。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应坚持蒙语“乌日汀道”的称谓,不必沿用“长调”这一译名。至今“urtu in dagun”这一名称有“乌日图音道”“乌日塔道”“乌日汀哆”“乌日汀道”等多种音译。

一、关于长调的概念

乌日汀哆即长调歌曲的蒙古语音译,是蒙古族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浩瀚无垠的大漠草原以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紧密相联的。根据题材内容长调民歌可分为赞歌、哲理歌、训谕歌、情歌、思念歌、叙事歌等;根据体裁可以分为宴歌、婚礼歌、牧歌、娱乐歌等多种。

乌日汀哆悠扬舒展,意境开阔,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乌日汀哆的独特民族风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悠长舒缓是乌日汀哆的重要特点,其乐句呈大波浪形地起伏,句中、句尾的拖腔更是发挥了旋律的丰富表现力。乌日汀哆的演唱方式主要是独唱。在庆典或喜宴的聚会上,首先要唱乌日汀哆,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和程序。

由于蒙古高原地域广阔,部族间复杂的历史变迁情况,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不同地区的乌日汀哆,在风格上和演唱方法上互有差异。呼伦贝尔的乌日汀哆高亢嘹亮、热情奔放;锡林郭勒的乌日汀哆绵长开阔、深沉悠远,结构也较为长大;阿拉善的乌日汀哆庄重古朴;鄂尔多斯的乌日汀哆则质朴无华,较少运用装饰音和“诺古拉”。

二、宝音德力格尔与呼伦贝尔流派

呼伦贝尔流派主要流传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是以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为代表的蒙古长调流派。呼伦贝尔大草原水草丰美、水源充足,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这里又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这里的长调,从旋律风格到演唱风格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以宝音德力格尔为代表的许多歌手在长期的传唱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曲目,如《辽阔的草原》《褐色的雄鹰》《巴尔虎下夜人》《心爱的栗色马》等。

呼伦贝尔长调歌曲的闻名于世功在宝音德力格尔,是她在1955年参加波兰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一曲《辽阔的草原》迷倒了观众,一举赢得了金质奖章,从此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蒙古族长调、热爱蒙古族长调。

宝音德力格尔(1932—201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人。长调艺术大师,音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父亲是当地知名的民间艺人。受家庭影响,宝音德力格尔自幼酷爱唱歌,1949年在本旗那达慕大会上以演唱长调民歌而显露出歌唱艺术才华。曾在呼伦贝尔盟(市)文工团、内蒙古东部地区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内蒙古艺术学校工作。1955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辽阔的草原》《海骝马》,被誉为“罕见的民间女高音”,荣获金奖,成为蒙古族长调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宝音德力格尔是呼伦贝尔草原民歌流派的杰出代表,是享誉世界的长调艺术大师。任教期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长调演唱人才,可以说是桃李遍草原,为长调民歌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长调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唱家之一,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热爱与尊敬。她的歌唱音色甜美,音质纯净,气息充沛,行腔自如,声音有很强的穿透力。宝音德力格尔的演唱将呼伦贝尔长调提升到了一个较高层次,使得呼伦贝尔长调歌曲成为一件件玲珑精美、透着草原馨香与异彩的艺术珍品。

从近百年来的呼伦贝尔流派的长调传承情况来看,这一流派长调歌手以女性为主流。有成就,影响大的女歌手占多数,而男歌手偏少。呼伦贝尔流派的演唱特点是注重音色的纯净和透明。由于歌曲的旋律线条所决定,使得这一流派的声乐线条像险峻的山峰那样剧烈跳动,上下跌宕,显示出了这一流派的高超声乐技巧。这一流派对气息的要求是深、通畅和有控制,这样在演唱上下跳荡的音程时,其透明的声音线条才不会破坏,才能够表现热情奔放、激越高昂的情感。呼伦贝尔流派还要求演唱者的每一个歌唱部位均处在积极状态中,充分体现声音的震动感。歌唱时要求体内形成一个“音柱”,每一个声音都要有支点,将气息与声音很好地结合后传送出的声音音色一定要给人一种甜美、悠荡的感受。

三、长调民歌《褐色的雄鹰》

这是一首流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以及蒙古国喀尔喀地区的长调民歌,是长调大师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代表性曲目。这首歌有三则传说(其中两则引自浩桑皮勒登德布《蒙古神话故事汇》一书)。据说,“哈日查盖”(意为“鹰”)是人名,是一位草原上无可匹敌的摔跤手。他出身贫寒,却心地善良,年纪轻轻便扬名草原。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走过的地方,用他的称号或事迹来命名,据说这些地名沿用至今。

这首歌内容积极向上,劝谕年轻人不要虚度时光,趁着年少努力奋斗,表达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曲调上句开头部分高起上扬迂回,仿佛雄鹰直入云霄,接着经几番曲折,向下直落,仿佛雄鹰俯瞰大地,突然又向上折回,使得音乐充满张力。这首歌曲每段唱词由两个句子构成。唱词与曲调之间是“一对二”的关系,也就是说,一段唱词要在两遍曲调上唱完。音乐曲调由上、下两大乐句构成,每个大乐句又可分为前后两个乐句,除最后落音以外每个乐句的落音都有甩腔。上乐句落音为调式主音——“商”,却经过具有补充性的拖腔,迂回至调式属音“羽”,从而制造出不稳定感;下乐句落音是上方主音,却经过补充性的拖腔,迂回至下方主音,具有重申和强调主音功能的意味。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首典型的迂回跌宕式的旋律:上、下每个乐句的前一乐节是向上迂回进行,后一乐节则是向下回荡进行,从而造成富有动感和张力的旋律进行。

著名长调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在演唱该歌曲时,在旋律处理上拖腔从高音区上开始陈述,然后再逐步回落,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与震撼感,体现了第一段歌词中所表述和形容的矫健的雄鹰强健而有力地俯冲。第二段歌词中表达出了搏克健将哈日查盖对王爷的悲愤之情,开门见山的用高腔演唱体现对王爷的失望和仇恨之情。宝音德力格尔演唱时主要运用了“浩来·诺古拉”形成的前倚音方式,使整个旋律显得豪迈而硬朗。两次“哈伊拉嘎”(下滑腔)的运用,配合了旋律下行大跳折转,使情绪更加具有起伏性,给总体豪放性格中增添了温情亲切之意。这首歌曲虽然从谱面上来看音域很宽,但主要行腔音区则在一个八度之内,两端音区属于装饰性与过程性质,多用“浩来·诺古拉”润腔演唱技巧。在高腔演唱运用技巧方面,使用了“柴如拉乎”(真声),在甩腔演唱技巧运用方面,使用“哈伊拉嘎”(下滑腔)。所有较高音区的长音拖腔,采用的均是“柴如拉乎”高腔演唱技巧,没有“舒如嘎”假声唱法的运用。在“柴如拉乎”高腔中显然以吸收“浩来·诺古拉”为主体,其他“诺古拉”润腔技巧极少运用。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出了宝音德力格尔在演绎巴尔虎色彩区长调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了该民歌的自身特色及该色彩区民歌的整体风格。

结语

世界音乐是多元的,各种音乐文化都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角度,以开放和平等的态度重新审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在承认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现状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只有观念得到改变,才会发扬壮大我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

长调是蒙古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广大的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长调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发挥了太多的创造力。对于长调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需要永远不断地挖掘,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无价的。

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茫茫草原是民歌的海洋,蒙古长调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品味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内蒙古积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他们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李世相:《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博特乐图:《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包·达尔汗,乌云陶丽:《蒙古长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纳·布和哈达,色·萨仁苏和(编著),孟根乌拉(翻译)《乌珠穆沁长调叙事民歌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乌日长调呼伦贝尔
草原的长调
乌日嘎和他的乌润合尔
草原长调
乌日嘎的蒙古马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长调
长调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蒙药萨乌日勒为主方治疗萨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