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生死场》的独特思想内涵与爱国情怀

2017-03-25赵欣

参花(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死场萧红爱国

◎赵欣

谈《生死场》的独特思想内涵与爱国情怀

◎赵欣

作为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的“生”与“死”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社会的含义与警示,通过描写民国时期东北落后农村人民的生活场景与事件,将落后愚昧的社会现状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将日本入侵后人们生活的麻木与痛苦描写得黑暗而又真实;更有生活在极端绝望之中,形形色色的劳动人民的思想心理转变与民族意识觉醒,以及在各种黑暗困苦的生活与极度压抑迷茫的激烈矛盾中,人们感受到的星星点点的希望和未来。

爱国主义 “生”与“死” 民族自强

《生死场》是抗战文学中十分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近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伟大小说之一。小说以抗战为题材表达萧红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更暗含了她独特的爱国情怀。在爱国文学创作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先觉者也越来越痛心地认识到了抗战文学的作用,于是便有了萧红《生死场》的问世。[1]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壮丽史诗的形象记录,爱国主义是一个贯穿的主题。[2]抗战文学作品中,大多以描写抗战爆发后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不畏艰辛寻求民族独立自强的出路,或是城市、农村人民受到日本控制而艰难生活、辗转流离,又或者是面对日本侵华而积极反抗的故事,它们都在文字中明显地体现了作者坚定、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风格上,《生死场》与很多文学作品明显不同,似是散文,而又有小说的主体构架。这是萧红作品创作上的独有特点,运用散文的优势来描写人们生活的全景,又利用小说的框架来展现人们生活、思想的逐渐变化,语言上与赵树理的小说一样平实生动,但又比后者描绘得更加细致。《生死场》没有任何直接描写当地人民积极反抗的场景,而是更深层地探究他们为什么走向抗争的道路,又是如何做出这种选择的。其他文学作品多是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给在黑暗中的人希望与支撑,而《生死场》更多的是揭示与思考。

许多抗战小说表现了主人公或是爱国人士为了民族解放而四处奔走,通过人物经历的轨迹表现出时代背景。而《生死场》的主场景从未离开过这个不知名的偏僻的农村,但同时又映射了整个东北沦陷前后的社会面貌,它所展现的社会有着很明显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最为特别的是,萧红所描绘的这个农村在沦陷前后并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依旧因生活而麻木与残忍,女性的地位依旧很低,生活状态依然停滞不前。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人,比如赵三、李青山等,意识到日本入侵后,这种社会衰落的趋势是明显加快的,寻求生存出路成了他们民族意识觉醒的动力。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大批的村民意识到日本入侵带来的伤痛与毁灭,即使是柔弱的寡妇也开始走向了抗争的道路,人们聚在一处盟誓,又是杀鸡又是杀羊。尽管他们的举动显得老套,仿佛古时农民起义一般,但从之前的家长里短到现在的抗争,能够看出他们思想觉醒的真切与热烈。在众多抗战小说中,他们的这种思想觉醒在层次上大概是最低等的,然而这种觉醒恰恰又是最为真实而不可动摇的。在小说中,有很多处细节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痛恨日本人,但痛恨的原因只是日本人妨碍了他们的生存,而并非是所谓的亡国或是民族矛盾。萧红在此便一针见血地指出,生存是人类的底线,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当生存受到了几近不可能实现的时候,自然会有人站出来反抗,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书中,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地转变。日本入侵后,当地人的生活更加困苦,人们开始痛恨这些贪婪的外族人;而当人们受到日本人各式各样的压迫,于是又有了一些人认识到,亡国是件多么可怕的事。从《生死场》中的人物心理历程可以感受到,人们是因为生存与死亡而产生了思想的觉醒,因为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上升到了国家、民族问题。这一点是与大多数抗战文学相反的,而同时二者又不存在矛盾的地方。与多数的抗战文学相比,《生死场》所展现的道理更直观,更深入人心。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生死场》所暗含的道理更直接地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因为它已经站在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上,这种认同甚至不需很多的思考与体会便可得到。

从《生死场》的故事中还能感受到一个重要思想,即萧红的爱国情怀。在她描绘的各式人物中,面对日军侵略,有的加入了革命军,有的选择继续在当地生存,有的弱者选择直面死亡。大多数抗战文学都是积极地展现在日军侵华的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的抗争或者生存的环境,他们都是以对抗战人民的鼓舞赞扬,帮助人们产生国家民族意识为己任的目的而进行文学创作的,而萧红的《生死场》更能看出她对人们思想觉醒的感悟与憧憬。在萧红看来,所谓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没有层次等级之分,与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相比,她的感悟又在更上的一个层次,即人民再愚昧冷漠,再麻木不仁,只要觉醒了,就会有希望产生,即使这些希望再渺小,只要有这种意识,国家总会好起来。

[1] 姜正兵.爱国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J].娄底师专学报,1991(03).

[2] 李光嵘.中国现代文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1992(01).

赵欣,男,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生死场萧红爱国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苦难元素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爱国学·晒佳作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