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珍咏史诗的末世情怀

2017-03-25任在喻

参花(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末世咏史诗诗人

◎任在喻

郑珍咏史诗的末世情怀

◎任在喻

郑珍咏史诗于末世写骚人情怀,确有屈原那种把国家置于个人之上的精神,以及对这种精神的呼唤。咏史诗的精品贵在材料的选择和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到眼光,郑珍的咏史诗继承了以左思为代表的咏史实为咏怀的传统,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时政关联,发出了末世文人内心对于英雄救世的呼唤。

郑珍 咏史诗 末世情怀 爱国

道咸年间,家国动荡,郑珍于此乱世中或以诗记史,或咏史感今。以诗记史多直接叙写,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苦难的年代,其叙写时局、记录乱世的诗歌有着杜甫“诗史”的影子;咏史抒怀诗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和寄托,读之更能见其对生命与社会的理解,虽无陈子昂一目千年的广阔视野,却是末世文人英雄救世情怀的典型写照。

一、呼唤救世的英雄气节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早期对历史高度重视的精神就深入到士人的灵魂之中。史书的撰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客观记载工具,还是怀古思今、反思历史得失、探索民族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因此,关注历史的精神几乎涵盖了民族发展的整个历程,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同时各种文化产物也自然用其独特的方式来传达出各个时代的精神取向。在这些文化产物中,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样式,自然是诗人们用来表达历史情怀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中国诗歌体系中一个重要类别——咏史诗。也正是如此,所以咏史诗长于在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抒情。

郑珍长期身处西南,远离政治核心,尽管如此,他作为文人的敏锐洞察力还是感到社会动荡的到来,“自去年扰秽海疆,至今大半年,积半天下兵力犹未尽荡涤,是何由致之然哉。”[1]对当政者不能救人民于水火、挽国家于危亡的质疑中蕴含了作者对人民、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因此,郑珍的咏史诗有着明确的情感倾向,尤其是对忠于朝廷但结局悲惨的英雄,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为国死节的英雄是郑珍笔下写得最多的一类历史人物。郑珍的一生坎坷,早年怀抱积极入仕的思想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科场蹭蹬,诗人在三次落第后感悟“伤哉功名事”!此后虽任过教谕实则身远官场,他转而将人生的追求寄托在学术和著述上。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郑珍亲身经历了这种时局,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在诗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他对人生的理解在他的诗歌中就自然有着充分的表达,其咏史诗亦如此。

郑珍咏史诗歌多篇歌咏明末那个更迭年代里的英雄。他看到自己所处时代的混乱,更担心这种混乱所产生的结局,于是对英雄产生了期待和敬仰之情。

谁似先生少, 成仁鼎沸时。磔身无李芾,裹葬有句卑。穹昊心难转,英雄泪暗垂。即今瞻墓道,松柏尚含哀。(《醴陵坡谒蔡忠烈公道宪墓》)

明代的蔡道宪以推官之职在巡抚遁逃后据守长沙,城破被俘后死难;宋代的李芾面对入侵的元军,命帐下沈忠尽杀全家而后死节;春秋时期的沈尹戍伤重不愿被俘受辱,令部下吴句卑割下自己的头死义。清沈德潜评左思《咏史》:“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郑珍此诗亦不专咏一人,专用一事,而是由蔡道宪的事迹为引,导出相似的两个历史人物,不仅强化了“即今瞻墓道,松柏尚含哀”的情绪,更深入阐明了诗人对蔡道宪死难价值的肯定。《书明〈孙文正公五律四首〉墨迹后》将长于战略布防的孙承宗与诸葛孔明相比,盛赞其“策进先善守”的部署眼光长远。而就是这样一位极富才华的军事家却屡遭排挤,即便如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还是选择了为国献身。在清兵进攻高阳的时候,孙承宗以布衣身份,率领家人与高阳人民奋勇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高阳城沦陷,孙承宗也被俘。多尔衮爱其才亲自劝降,被孙承宗严词拒绝。最后,孙承宗令两个士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郑珍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家难全、列强窥视的时代,“因君一渭暗神伤,五岳何须有外臣。”(《五岳游侣歌,送陈焕颜体元归南海》)。面对这样的特殊时期,郑珍就更加重视气节。

对于出生贵州的何腾蛟,诗人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何腾蛟传》载:“良玉举兵反,邀腾蛟偕行,不可,则尽杀城中人以劫之……良玉欲与同舟,不从,乃置之别舟,以副将四人守之。舟次汉阳门,乘间跌入江水。四人惧诛,亦赴水。腾蛟漂十余里,渔舟救之起。”“大兵知腾蛟入空城,遣将徐勇引军入。勇,腾蛟旧部将也,率其卒罗拜,劝腾蛟降。腾蛟大叱,勇遂拥之去。绝食七日,乃杀之。”《三月初十访何忠诚公故宅》取材独特,不是直接写何腾蛟的业绩,而是从其家宅的俭约入手,来言明这样一个心怀天下之人“死国良独难,善家亦非易”,体现了何腾蛟为官清廉、不图私利的特点。这也是郑珍对乱世中齐家治国艰难的慨叹,越是治家艰难,就越是需要清廉之官。《三月廿十四日,西佛崖拜何忠诚公墓》用两组对比体现时人对烈士的轻慢态度,于世态炎凉中侧面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一是何腾蛟墓地的荒凉与其在世时的气度形成对比,“虎牙中含一舌土,信是天埋忠骨处……昔年作客在衡湘,五月观祠中湘王。衣冠出游压地破,一国男女皆若狂”;二是古人之墓与何腾蛟之墓相对比,“既无丰碑载伟烈,复乏嫡裔谨看护”“从古仁人志士墓,不恃儿孙和干掫”。这两层对比不仅仅是为古人不平,也是作者借此表达人生不得志的失落,“作诗亦自笑,迂阔邦士邦君知谓何?”

二、心系天下的忧乐思想

乱世思治,而国家治与乱究根溯源还在统治阶层的治国思想,“方今犷兽颇乱信,斩绝种类须良臣。”(《捕豺行》)对于那些心怀天下或持有积极救世思想的历史人物,郑珍用他的咏史诗表达了敬意的同时,也发出了对现实的反思,虽身在边陲却有着心系家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忧乐观。

郑珍诗融杜诗、韩诗、苏诗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陈衍《近代诗钞序》:“窃谓子尹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状,学杜、韩而非摹仿杜、韩,则多读书故也,此可与知者道耳。”程千帆则肯定了“郑子尹学韩,却以朴实救韩之险怪”。郑珍的学前人其实不只是学习作诗的方法,更从精神上认可这些烛照千年的文人。在《跋韩诗〈符读书城南〉首》中议道:“读书通古今,行身戒不义,学行并进,文质相宣。达则富贵若固有,穷亦名誉不去身。为圣为贤,止是如此。”故而其咏史诗除了赞美国家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志士,也称道忠君爱国的仁人。

墓禽知敬久无音,樵采含凄远不侵。气共微、箕存祖社,魂伤姬、孔表冈林。千秋死谏无公酷,半日勾留望古深。垄畔请携卷石去,桉间时见昔年心。(《谒比干墓》)

墓禽的安静和樵夫的不敢接近衬托了诗人对这位政治家的敬重之意,于墓前流连不去则表现了诗人对比干的不舍之情。《比干墓下作》将比干与周公相比,“同圣不同福,千载有余痛”的结局,这种对比其实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对比。两个同为国君的辅佐之臣,一个死于忠谏,一个成于忠谏,忠谏没有区别,而生死不同,不在谏者而在君王。这两首表现了诗人对明主贤君的期盼。

嵇康因不与欲图篡位的司马氏集团合作,并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戳到司马氏痛处而不容于司马氏,故司马昭借吕氏兄弟案排除异己。嵇康临死前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也是在山涛的培养下,嵇绍最终为救晋惠帝而丢掉了性命。郑珍《经嵇侍中祠》就是选择这个事件来感喟嵇康与嵇绍父子的这种错位。

郑珍亲身经历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感受到起义带来的伤害,所以其咏史诗不仅选择仁人,从正面表现忠君爱国的思想,也有篇目写叛臣与暴君,从反面表达对治世的渴望。《过海龙囤》以贵州土司杨应龙意图反叛为背景来说明叛国者终失天下的道理。

囤上风云绕夜郎固,异时龙、凤此荒唐。王师八道从天降,镇服千年扫地亡。蒙业若教思粲、价,世州何遽后岑、黄?匆匆立马空留望,断涧荒厓尽夕阳。

杨应龙世袭土司,是杨氏在古播州一带的第二十九代统治者,因多次征战,且屡立战功,久之恃功而骄,图谋割据四川(古播州属四川管辖)。朝廷派兵平叛,杨应龙兵败于海龙囤,与杨氏家族有关系的二万余人悉被诛杀,唯其幼子杨奉禄被侍女所救,得以逃脱。至此这个延续了725年的地方政权覆灭。“镇服千年扫地亡”既有诛灭叛军的喜悦,也有对杨应龙不自爱而导致灭族的严重后果的叹息。

其时贵州境内“黔贼如乱流,愈治愈无归”,百姓不堪其苦,官府无所作为。郑珍清醒地意识到“我里苦湄贼,湄贼实由饥”(《读元遗山〈学东坡移居诗〉八首感次其韵》)。贼寇为祸并非自愿而是生活所迫,正因为如此,他更加希望能逢明君。郑珍咏史诗中直接言及帝王的唯有《读〈始皇本纪〉》一首。秦始皇的暴虐导致了各个阶层、各个诸侯国对他的仇恨,他的一生中遭遇过多次暗杀,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暗杀都没能成功,“兰池盗空窘,投筑身转诛。荆卿好匕首,引揕偏绝裾。惜哉博浪椎,又误伤副车。匪独人力穷,神亦难铲除。”诗人感于这种种巧合,“此中有天意,掩卷徒长吁。”从这首诗可以看到,郑珍心里的“忠”并非忠于帝王,如果是昏君、暴君不仅可以不忠,甚至可以诛杀,因为这种统治者的存在将带给天下百姓苦难,更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诗人客观而辩证地看待忠君与爱国的关系,是进步忠义观的表现,也是在乱世中生存体验的必然结论。

三、末世情怀的全新阐释

综上所述,郑珍咏史诗与他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思想相应,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文士在国家倾危之际,无报国之路,只能把一腔热血全倾注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去,虽不能立现其效,也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具体到咏史诗,由于心忧国家,诗人在材料选择上多写人,而少记事,对这些志士仁人的赞美,尤其是对明清之际义士的赞美,其中不能否认有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但也可以看到诗人作为乡间平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渴望,和由此衍生出的对贤能之人的渴望,对救世英雄和治世贤臣的期盼。

[1](清)郑珍.郑珍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72.

[2] (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66.

任在喻,女,硕士研究生,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末世咏史诗诗人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爱情的末世
《香港少年报》岭南末世救赎管窥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