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闭”的自我
2017-03-25杨莹
杨莹
摘要:《禁闭》是萨特最具世界影响力一部剧作,在该剧中萨特将地狱情境作了颠覆,并展现了三个互相追逐、折磨的鬼魂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封闭的三角关系。通过这些特殊情境的设置引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禁闭》中的镜子缺失,他人目光的注视这两方面特殊情境入手,着重分析“自我问题”,最终得出要树立独立的自我,追求自由的自我这一结论。
关键词:地狱情境 ;自我;他人;确立自由和独立意识
独幕剧《禁闭》是萨特最著名的一部哲理剧。它最初以《他人》为剧名刊载在杂志 《弩》1944年第8期上。第二年,伽里玛出版社以《禁闭》 为题出版了该剧作。最初拟名《他人》,后来改为《禁闭》,对这一更名评论者们各持己见,而我认为剧名的更改隐含深义,它表明作者是将剧作分析的重心从“他人问题”深入到了“自我问题”。关于《禁闭》的论述不少,但是大多是围绕“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而展开的,很少从自我角度集中阐述。但笔者认为,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虽然受到他人的注视和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己的认识,应当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因此,本文主要从地狱情境的特殊性着眼,来分析《禁闭》的自我主题,得出《禁闭》所表达的基本观念是对个人和他人关系异化的丑恶写照,更是对自我主体禁锢的深刻反思。
一、失去镜子: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萨特所描写的地狱情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没有镜子,所有可当作镜子的东西也都被拿走了。而镜子,恰恰又是三个鬼魂所渴求的東西。男主人公加尔散在进入地狱不久便发现没有镜子,他说“这儿没有镜子,没有窗户,没有任何容易打碎的东西”而艾丝黛尔更是急切地需要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待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镜子在剧中反复出现,象征意味明显。作为映照人们形象的物品,镜子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观察自我的形象。在《禁闭》中,镜子是鬼魂们认知自我的重要媒介,艾丝黛尔的话就印证了这一点“当我讲话时,我总设法在一面镜子中看到自己。我一边说话,同时看到自己在说话,就像别人看见我一样,我看见了我自己。这样我就头脑很清醒”。人之所以要照镜子,是为了确认自我的存在,寻找自我认同,因此 “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有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因而,镜子的缺失使鬼魂们失去了自我认同。加尔散由原来虚伪地自我欺骗,将自己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并为自己的性魅力自豪,把自己看做妻子的恩人,到后来称自己为“下流胚”,艾丝黛尔则从原来自信于自己的美貌和对男人的吸引力,到后来说自己是“一堆垃圾”。伊内丝相对于前面两者来说仍留有一些自我认同,她曾自豪于对表嫂的影响力,但她是“照过镜子来的”她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她不像前两者那样虚伪假装,而是坦承自己的罪恶,把自己界定为一个作恶者:“我活着就得让别人痛苦”,但是,在伊内丝的自我定位中潜藏了自我否定的意向,她认为自己是个“该入地狱的女人”。
二、自我与他人的正确认识:确立自我意识和自由意识
在《禁闭》中,三个鬼魂从自我欺骗、美化走向自我否定,他们将自己的存在置于他人的目光下,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将他人视作实现自我目的的工具,这种种导致他们无法从自我心灵的封闭状态中走出,在异化他人的同时也导致了自我的异化。加尔散和艾丝黛尔不是选择互相帮助,而是一心考虑自我欲望的满足,导致了这种自我否定直接走向了自我禁闭,伊内丝则始终如一地选择作恶,她没有一丝善意,“活着就需要别人受痛苦”,她的理性使她永久地受禁锢。其实,地狱的禁闭,就是人物自我的禁闭。
黄忠晶指出,“如果一个人太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回事,把自身的存在完全归结为他人的看法上,那么,他人就是地狱。因为这种过分的依赖使一个人失去自由。一个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得不囿于他人对自己的成见之中,而应该摆脱这种成见,去争取自身的自由”。①
我认为,任何外在的思想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称重的枷锁,只有挣脱他人思想的禁锢,才能抵达明媚的天堂。正如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所说的“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之外,什么也不是”。②人是生而自由的,是一个自为的存在,他自己决定自己,自己设计自己。“地狱”的禁闭其实是自我的禁闭。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摆脱心灵的地狱,就不能过分依赖于外物,个人要独立于他人,抑或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自己的选择为自身和世界赋予意义。
注释:
①黄忠晶,《他人与地狱——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简论》[J].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三期。
②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等译,《萨特哲学论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112页。
参考文献:
[1]沈志明译.萨特戏剧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黄忠晶,黄巍编译.萨特自述[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黄忠晶.他人与地狱——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简论[J].青海社会科学,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