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国俗词语的教学

2017-03-25王金玉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王金玉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词汇受到民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各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了不同语言中为数众多的国俗词语。国俗词语指的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语,是汉语中最具浓厚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一类词汇。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制度、经济历史、地理风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国俗词语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在其他词语中没有相对应的等值词语。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国俗词语的词汇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汉语国俗词语作为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国俗词语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俗词语;教学;对外汉语

一、国俗词语的定义

所谓国俗词,即指汉民族特有的、能反映出汉民族独特文化状况、独特民俗风情的词。这类词语在其他语言体系中无法找到可以相互對译的词,故国俗词又称“非等值词”。国俗词是与其他语言相比较的产物,国俗词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与它的参照语言是否有对译词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参照语与汉语有亲缘关系,那么国俗词的范围就小,如汉语和日语。如果参照语与汉语没有亲缘关系,那么国俗词的数量就大,如汉语和英语。“身体侧扁,嘴边有长短须各一对,生活在淡水中。” [1]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鲤鱼”的基本释义,人们把这种以客观事物实际为基础的词义解释称为概念意义。在中国人眼中,鲤鱼还是吉祥的象征。在“鲤鱼”的概念意义上添加的反映汉民族独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语义,就是这个词的国俗语义,这种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就是国俗词语。王德春教授是最先把国俗词语作为单独的概念提出来的。王德春教授所作的定义为:“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简言之,既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2]这个定义说明了国俗词语的内涵、范围和它反映民族独特文化的特征,所以是相当准确的。

二、国俗词语的特点

国俗词语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与本国的文化息息相关,对传承我国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国俗词语具备着不同于其他词汇群体的特点,以下便是国俗词语的五个特点。

(一)民族性

国俗词语反映着持某一种语言的民族中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些民族特征造就了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国俗语义具有差异性,不同民族中的语言词汇带有不同的民族特征。中国古代有许多传统乐器,比如“古筝”、“二胡”、“箜篌”、“埙”等等。“埙”是我国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形似梨,用陶土烧制而成,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乐器。

(二)时代性

大多国俗词语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时代性。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兴起和旧时代的逐个覆灭,有些国俗词语已经随时代而消失,这一部分国俗词语在当今时代不再有意义,它所表示的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定含义,反映着属于某些特定时代的重要文化信息。比如说国俗词语“端午节”产生于战国时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贞爱国才产生的。“端午节”的出现是为了纪念屈原个人,但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大时代的社会状态,各国混战,秦统一六国的大潮流。“文化大革命”时期,“臭老九”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被提出来,指地位极低的知识分子和“反动”学术权威,这其实是一种蔑视知识分子的称号,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尊重知识和扼杀人才的异常现象。这些国俗词语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

(三)稳定性

国俗词语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歇后语与成语等,一方面,他们的结构形式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大部分国俗词语的国俗语义都是约定俗成,历经多个时代的发展过后,这些语义相对稳定。例如“囫囵吞枣”形容不经过咀嚼,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不经消化吸收,笼统地全盘接受。此外,囫囵还有心急的意思。

(四)精简性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从古代发展到现在,语言上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最初的语言被称为古文,语言精简直白,即便是中国人现在读古文也不一定能读懂,所以让外国人来学习国俗词语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很多成语、惯用语等都是用最精简的词表达说话者丰富的意思。要想形容一种东西听得多了,都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就用“耳熟能详”。 除了某些熟语具备精简性的特点,国俗词语中的部分制度词语也有这个特点,例如“中共”是“中国共产党”的缩写形式,“政协”是“政治协商会议”的缩写形式等。

(五)非字面义性

这个特点在国俗词语的许多类别中都有所体现,这些国俗词语的意思大都与其字面义没有关系。例如交际语“哪里,哪里”是面对别人称赞时,中国人的自谦之词。有人夸奖一个中国人很有才华,这个中国人就会回答说:“哪里哪里”,这是中国人谦虚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在询问对方自己哪个地方有才华。又如典故词语“吃醋”并不是指吃“醋”这种调味品,而是表达一种妒忌的情感。再比如“戴高帽”这个词也不是为了表示一个人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而是比喻对别人说恭维的话。这些词语的语义都不是他们字面上所表达的意义,它们背后都有潜在的国俗语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多加注意这类词汇的教学。

三、对外汉语中国俗词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者对汉语的接受能力会受到年龄、个性和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国俗词语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学习动机和语言层次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不要教授超过学习者理解能力范围的难词,同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习者逐步理解和使用国俗词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应先教简单的国俗词语,所使用的方法也多采用以实物展示、图片展示为主的直观展示法。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也有了进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教授中级难度的国俗词语,对那些蕴含文化底蕴的国俗词语,可以增加对文化故事的解说,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此阶段可适当的使用来源讲解法和对比法。当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高级阶段,听、说、读、写技能都已熟练掌握,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可教授高级难度的国俗词语,并使用归类教学法,方便学生复习、记忆国俗词语。

(二) 注重实用原则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词语的词汇意义和现实意义,重点说明词义所使用的语用条件,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准确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避免闹剧的发生。

(三) 精讲多练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所谓精讲,就是要提取主要的、重要的信息,不要没有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富有针对性的、紧扣教学目的的讲解;所谓多练,就是要多实践、多练习,不能讲得多练得少,更不能只讲不练。教师讲解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俗词语,对涉及到的文化做出简要的概括和分析,尽可能地采纳学生可以理解和吸收的文化内容,同时侧重学生的练习和实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少用母语,多用汉语进行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学生理解词语承载的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多念、多读、多写、多说,设计合适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国俗词语使用的语境和条件,同时布置适度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全面操练,让学生们在反复练习中学会自觉使用。

(四) 因材施教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来自“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如欧美、澳洲、非洲等西方和中东国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对语言习得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汉文化圈”的学生较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较为相似所以这些留学生理解汉语国俗词语会相对容易;而来自欧美、澳洲等西方国家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较为陌生,教师在讲解时不仅要讲解词语的字面意思,还要更为详细地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尽量避免学习者母语文化对目的语造成的负迁移。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展示法

在国俗语义教学中,会碰到一些文化词汇,或表示中国独有的事物、概念,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对等的词,也无法进行对应词语的对比分析,或单纯用语言并不容易解释清楚词义。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影像、动作等方式,把词汇生动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形象中轻松地感知到词语的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实物图片、影像、动作等直观教学方法是在国俗词语教学中既直接又便捷的有效教学手段,可以非常直接的展现所学词汇,并帮助学生了解背后的文化含义。

(二)背景介绍法

汉语中有些词汇产生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词语的概念意义并不难理解,真正感到困难的是对于隐含在词表层意义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词汇进行文化背景阐述,加深学生对词汇国俗语义的了解。

(三)汉外对比法

汉语学习者大部分是成年人,已经熟练掌握了自己母语的语言系统,并早已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在学习汉语时不可避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如碰到新词就会在脑海中寻找母语对等词,或者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套用到汉语中,这种负迁移严重影响汉语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在词汇的国俗语义教学中,针对概念意义与其它语言相同但是文化内涵不完全等值的词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两种语言的词义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母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的区别,尽量排除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干扰,从而正确理解国俗词语所负载的文化含义,最终把国俗词语得体地运用于实际交际中。

(四)文化类型法

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有时会在教材的一篇课文或是不同课文中出现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其文化内涵意义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放在同一文化类别中讲授,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特点和准确得体的表达方法,形成一个体系,扩大词汇量,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

国俗词语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信息,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国俗词语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继而,国俗词语成为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和帮助中国走向世界,更有利于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国俗词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积淀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刻。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特点及其母语文化的背景,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积累更多国俗词语教学的经验,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晓伟.现代汉语词典[J].辞书研究,2011.

[2]王德春,国俗语义学略论[M].商务印书馆,1985.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