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消费问题研究

2017-03-25宫蕾

时代金融 2017年6期
关键词:绿色消费环保意识生态环境

宫蕾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行为不再仅限于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需求。消费主义横行和物欲膨胀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绿色消费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生态环境,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国绿色消费起步较晚,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绿色消费 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

消费是人们用社会产品来满足自己需要从而使用和消耗产品的过程。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狭义的个人消费。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也急剧膨胀,导致人类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呈现出越来越紧缺的趋势,人类已经意识到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形势,并开始反思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一、绿色消费的基本概念

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在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转变消费模式,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环境会议之一。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国际性消费新潮流也由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蓬勃发展起来。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就有一些学者开始对绿色消费进行研究。对于绿色消费的含义,1987年英国的《绿色消费指南》作了如下解释:“避免使用下列产品的一种消费:危及消费者或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消费及废弃以后对环境造成破坏或损耗大量资源的产品;过度包装或者使用时间过短的产品;以濒危物种或者珍稀环境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存在虐待动物行为和滥捕行为的产品;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和利益造成损害的产品。”

目前,国际上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鼓励消费者消费无污染的环保产品;二是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对废弃物的处置要合理恰当,而不是一味的丟弃;三是消费在满足人类生理需要和其他方面需要的同时,尽量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注重节能和环保,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

二、绿色消费的伦理研究

(一)绿色消费的伦理基础

传统消费的伦理出发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只有人类才是价值评判的主体,自然界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这种伦理观否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将人类与自然完全对立,把自然看作征服的对象。在这种伦理观的指导下,人类征服自然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肆开发和利用,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枯竭。

绿色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模式区别在于提倡人们自觉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倡导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消费的伦理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内在价值,并尊重自然。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自古以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正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的体现。生态伦理学倡导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人和自然同属于一个整体,人类的活动应该以这个整体的优化为目标,而不是仅仅考虑人类自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谁都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绿色消费的伦理原则

可持续原则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前提下,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求造成危害。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需要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经济行为,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模式并没有否认消费的经济内涵。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区别在于,绿色消费不仅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注重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并尽可能地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使之与环境相协调。

公正性原则包括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代内公正是指代内所有的人拥有平等地使用各种资源,谋求生存、发展的权利。任何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他地区、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为代价,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应将本国的发展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损害上。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重视环境与生态问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战略,而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代际公正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各种资源,享有良好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拥有同等权利,也就是说,当代人要为后代人的发展留有基本的生存环境和必要的自然资源,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绿色消费要求我们在消费时要重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避免限制后代和整体人类的发展。

三、我国绿色消费现状

(一)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偏低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强弱对绿色消费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的绿色消费发展还在初级阶段,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绿色消费意识偏低。2012年的一份绿色消费年度报告表明,我国的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有不到一半的消费者了解绿色消费的含义。也就是说,多数消费者不能很好地理解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含义,而广大农村消费者在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上又远远落后于城镇消费者。

二是对绿色消费的认识有偏差。我国的绿色产品市场还不发达,仅仅依靠购买绿色产品来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消费者认为绿色消费就是购买绿色产品,但是绿色消费并不仅仅是在于购买和消费,更重要的体现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以及末端的处理环节,让产品从生产、出厂、运输、消费(使用)到作为废弃物被处理的整个过程实现最低的能量消耗和产生最少的垃圾。

三是认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随着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我国居民对保护生态环境必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绿色消费的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数人的绿色消费意识依然处于理论阶段,未上升到自觉的行为。整体看来,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参与度比较低,绿色消费没有真正成为一种主流消费。

(二)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备以致于绿色消费市场发展比较缓慢,政府对于绿色消费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我国的绿色企业发展较慢,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绿色消费相关的政策来帮助绿色企业健康发展。绿色消费相关的政策包括鼓励性政策和惩罚性政策。鼓励性政策主要是对绿色企业提供政策优惠、资金补贴以及技术上的支持;惩罚性政策是对不符合绿色产品标准的企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罚款等系列举措。我国的绿色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主要是因为绿色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通,政府对于绿色消费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多假冒伪劣商品,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绿色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仅凭消费者自身很难辨别商品优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消费的发展。

(三)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

目前,绿色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偏低,主要是因为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流通环节存在障碍。首先,绿色产品的研发相比较普通产品需要更高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撑,这就使绿色产品的研制成本增加,开发难度加大。其次,绿色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获利不稳定,投资回收期长,增加了绿色产品的投资风险,使生产者投资绿色产品的动力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的参与性。现阶段,我国的绿色环保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主要存在着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使得我国市场上的绿色产品质量不高。此外,绿色产品在流通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增加了其走向市场的难度。

(四)相关法律不健全

197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之后的几年中又陆续颁布了针对特定领域和对象的单项法律,目前为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还没有正式出台。由于我国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对绿色消费活动进行促进和约束,使得目前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权益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的绿色采购也没有规范可依。有效的立法可以提高大众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规范参与者的行为、促进绿色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发展我国绿色消费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模式的转变需要生产模式的转变作为先导。想要发展绿色消费,首先要有绿色产品供人们消费,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我国目前已有的“环保产业”还属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有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等。因此,企业应该在绿色消费的新浪潮中抓住机遇,加强技术改造,实施技术创新,更新产品结构,在生产中尽可能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把污染降至最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还应以政府主导,企业协作的方式建立健全绿色营销体系,优化营销策略,诚信宣传,科学介绍,做到让顾客满意放心。

(二)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发展绿色市场任重而道远,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政府在这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绿色企业作为一个新生的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绿色企业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帮助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并且引进新的环保技术和加以推广。其次,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绿色企业以减免税收和优惠贷款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为了让绿色产品更便利地走向广大消费者,可以取缔绿色产品流通环节中一些不必要的收费和关卡。同时,对于质量不过关和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应该加强监管,以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为绿色产品树立良好信誉。最后,政府可以招商引资的方式鼓励海外企业投资,为国内绿色企业发展带来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内绿色企业发展。

为了促进绿色市场的健康发展,还应健全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有关部门要做好对绿色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从目前的绿色市场的发展来看,存在绿色产品以假乱真和质量不过关的现象,这种行为对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使得欲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要加强执法力度,强化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的认证和监督,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绿色产品市场的运作有法可依。

(三)通过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者观念

发展绿色消费,需要消费者转变观念,有关部门应配合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政府应该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便捷性,积极向人们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们树立节约和环保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倡导人们循环利用资源和对垃圾归类处理。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媒体的宣传渠道,增加媒体的覆盖面积。

其次,绿色企业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参与者,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从而提高公众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和绿色消费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就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进行宣传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宜刻意夸大,更不可虚假宣传,否则不仅起不到推广绿色产品的作用,反而引起消费者的抵制情绪。

此外,我们要重视学校的教育功能,提倡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保理念的绿色教育结合与融入到道德教育中来。绿色教育应把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绿化环境的课题与基础课程相结合,避免空洞说教。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学生从自身做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并影响周围的人。

(四)消费者积极响应与参与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绿色消费更离不开人们的参与,我们每个人都是绿色消费的主体。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每一笔消费都与资源、环境和生态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提高绿色消费意识,不断丰富绿色消费与绿色产品相关的知识,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对我们生命健康的负责。此外,我们也要在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在购物时使用帆布袋或环保手袋,减少一次性购物袋的使用并且不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在装修的时候摒弃繁复的装饰、选择绿色环保建材;参考节能标识选择低能耗的家用电器;出差在外和旅行时使用自带的洗漱用品,减少一次性洗漱用具的使用等。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自觉参与到绿色消费中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践行与落实绿色消费,才能让绿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将绿色变成我们社会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论绿色消费[J].江海学刊,2001(3):23-26.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包庆德,包红梅.绿色化浪潮:经济生态一体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5):77-84.

[4]尹世杰.关于绿色消费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J].消费经济,2001(6):3-7.

[5]刘伯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绿色消费模型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9(1).115-119.

[6]秦书生,遆永娟,王宽.绿色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J].学术交流,2013(5):138-141.

[7]周宏春.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J].环境保护,2015(24).12-15.

作者简介:宮蕾(1992-),女,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政策。

猜你喜欢

绿色消费环保意识生态环境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