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七个一”模式实践研究

2017-03-25李雨健朱大明王琳

价值工程 2017年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李雨健++朱大明++王琳

摘要: 为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院专业学科特点,依托良好的科研实践平台,通过“配备一名导师”、“参观一次科研平台”、“听一次讲座”、“参加一次学科竞赛”、“参与一次专业社会实践”、“提交一项成果”、“参与一次学术交流”实践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科研,参与科研,大大的提高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及其他综合能力,构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七个一模式”。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ies of the college and relying on the good practice plat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 series of practice activities including "equipped with one mentor", "visit one research platform", "attend to one lecture", "participate one academic competition"," participate in one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submit one result" and" participate in one academic exchange" are organized to guid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a "seven-one" mode for training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s built.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Key words: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mode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180-03

1 研究背景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在政府主导下,各高校出台了多种相应的资助政策,不断拓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渠道,通过“奖、勤、助、贷、减、免、扶、补、”等多种资助方式,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的经济压力。但仅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是不够的,家庭贫困还给他们带来诸如学习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力不再贫困,同样是高校一直思考的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本科学生1752人,多数都来自山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51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32%,是一个很大群体,对这部分学生的帮扶教育一直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学院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等与地矿有关的专业,实践与科研结合相当紧密。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专职教师1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2人,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学院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实验设备,基于这样优越的条件,依托科研导师制,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科研相关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

2 “七个一”模式的构建

选取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样本,依托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主要以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在长期系统的教学科研引导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势利导、发挥所长,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缺陷,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七个一模式”。具体内容为:“配备一名导师”、“参观一次科研平台”、“听一次讲座”、“参加一次学科竞赛”、“参与一次专业社会实践”、“提交一项成果”、“参与一次学术交流”。通过“参观科研平台”、“听专业讲座”、“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对经济困难学生前期科研兴趣的培养与专业基础知识积累;通过“参与专业社会实践”、“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具体科研实践活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提交科研成果”、“参与学术交流”等活动后期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提炼,对学生进行表彰,使学生对收获有获得感和自豪感,同时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本研究鼓励和引导绝大多数的经济困难学生了解科研、参与科研,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七个一”模式的运行

3.1 学生申请与管理 学院每年9月份召开项目动员会,使同学们对项目有详细的了解,并动员符合条件的同学报名。各个年级有意愿参与科研社会实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向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团委提出申请。申请条件为学习刻苦努力,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高年级的同学不存在学分拖欠,能够协调好常规的教学安排与参与科研实践的时间安排,对于参与科研实践有着较强的兴趣和积极性。学工办、团委对提交申请同学的资格进行审核,并建立申请科研同学信息库。并通过后期的师生互选未符合条件的同学配备指导教师,确定指导关系后,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换导师。

学工办、团委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工作领导组的指导下对参与科研的学生进行管理。①对认真参与科研学习,严格按照导师制的规程进行相关事宜,准时提交各类材料的同学每学期给2个课外学分认定。②参与科研期间取得科技成果的学院给予一定的奖励。1)参与科研期间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或竞赛活动,每次可获得2个课外学分,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奖励的并每次给予200元奖金。2)参与科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在C类以上(含C类)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可获得3个课外学分,学院报销版面费,并给予200元奖金;在一般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可获得2个课外学分,并给予200元奖金。③参与科研期间申报发明专利,每项可获得2个课外学分;申报成功可获得3个课外学分,并给予500元奖金。四、参与科研期间表现良好,找工作或参加研究生面试时学院出具参与科研情况的相关证明。④参加科研导师制的结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可优先选择该导师。⑤参与科研期间不认真的、违反导师制相关规程的或影响正常教学计划学习的同学将取消其参与科研的资格。

3.2 指导教师的选聘与管理 凡学院获得教师系列职称或受聘担任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均有义务承担本科生科研导师的工作。担任本科生导师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责任性强、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两年以上教学经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科研学习的平台;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熟悉相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熟悉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对学生的指导时间。符合条件有意向的教师向系上提出申请,院(系)审核批准,系上建立导师信息库。导师聘期一般为四年,聘期内终止聘任或聘任变动需报系和学院备案。各系将提出申请拟聘教师名单及相关信息向学生公布,以便同学选择。

各个系负责导师的选聘、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导师指导同一个年级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数量中级职称不超过2名,副教授不超过3名,教授不超过4名。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优先由科研导师指导。导师个人考核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各系通过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发展提高程度、查阅导师的工作记录、学生评议、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统计量化内容等方式对导师进行考核,最终学院审核。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计入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导师,或指导学生期间违反学校和学院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取消其导师资格,二年内不得再担任导师,考核结果与职称的评定挂钩。

3.3 “七个一”实践活动的实施 经过学生与导师互选确定指导关系后,学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项目进行选题,然后参与到具体的科学研究当中来,其他所有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也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参观一次科研平台”,要求参与实践活动的每个学生至少参观1次科研平台,以开阔视野和思路。学院根据同学的专业不同,分别组织学生参观本专业现有的实验室,博物馆等。如资源勘查专业、勘查专业参观了地学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馆和普通地质实验室,矿物加工的同学参观选矿实验室,测绘的同学参观了测量仪器室等。“听一次科研讲座”,每个学生至少参加1次关于科研的讲座或者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了邀请学院知名教授开展多场专业学术讲座,还开展了什么是学术科研以及了解学术科研的相关讲座,并鼓励贫困学学生参与各个系和学院组织的专家讲座。使学生积极了解什么是科研,以及科研的方法等,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针对所有专业开展“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科学文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讲座。“参加一次学科竞赛”,要求大二以上年级的经济困难学生至少参加1次专业学科竞赛,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学院根据不同的展业和不同的基础课程,开展相关学科的专业竞赛。针对学院所有学过《测量学》课程的学生,开展“测绘技能大赛”,针对采矿、安全专业的学生,开展“采矿安全知识竞赛”,针对开展过《岩石学》《矿物学》基础课程专业的同学,举办“岩矿鉴定大赛”,针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高年级的同学,举办“选矿流程设计大赛”,针对学院开设过Mapgis课程的同学,举办“GIS制图大赛”等。通过组织各类专业知识及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能力的重视,活跃学校、学院的学术气氛。“参与一次社会实践”,高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参与一次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单位去,也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团队中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提交一项成果”,参与科研导师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提交1篇学术性的小论文或者1件科技创新方面的作品,对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进行提炼。“参与一次学术交流”,在项目成果总结完成后,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学生学术科技交流活动,在大会上,同学可以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取得成绩的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成果与经验。调动了学生学术科研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浓厚大学生学术科研氛围,促进学风建设,活跃了学术思想。

4 实践取得的成果

自2013年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参加活动积极踊跃,总计1400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生参加的覆盖面较广。800多人次参观了学院的实验平台,独立开展讲座30多场,每年专业竞赛5项,20多人在国家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真正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的同学400多人,贫困学生申请专利20余项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篇,完成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10項。同时学院使经济困难学生从了解科研到积极参与科研,科研方面有一些成果;形成一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消除艰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掌握科研思想、科研方法、科研过程;学会查阅文献方法、科研选题方法,了解申报科研课题和结题的方法,基本学会了撰写科研论文,包括学会论文的排版、投稿及其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合作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密切了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关系,大大提高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及其他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学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2]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3]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4]汪劲松,王卫东,潘继承.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5]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

[6]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