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成就精彩课堂
2017-03-25张瑜
张瑜
现今,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是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犯“错误”。正因为出错了,课堂才会有新的生成。对学生的“错误”,通过“析错”“纠错”“研错”等探究过程,让萌芽中的“错误”浮出水面,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资源,从而成就课堂的精彩,让“错误”绽放美丽之花。
课前思“错误”,预设课堂生成
预设“错误”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生成。教师若想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即将出现的、正处于萌芽中的“错误”资源,就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关注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见”错误的生成。
例如,在准备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复习课时,书本88页有一例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有长边靠墙的篱笆图示)此题是对长方形周长公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前一个问题难度不大,在刚复习了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正确回答。
运用“错误”,成就精彩课堂
面对错误,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容忍它的存在。新课堂把学生的“即时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而产生的错误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是学生学习的真实基础。因此,有“错误”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美的课堂。
在这一例题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独立做题,给每位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接着,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将过程写在黑板上。有一位学生依旧求了长方形的周长,即(6+3)×2=18米,但他在表述的过程中就已经自己发现了错误,因为靠墙的一面是不需要围篱笆的(墙壁就可以当作篱笆),因此它的长度是不用计算在内的。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是一份很好的动态生成资源,但它却稍纵即逝,因此需要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错误”,及时、顺势调整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来确定学生的“症结”所在,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从而对症下药。
待学生静静思考片刻后,笔者顺势提问: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算式与黑板上其他算式的不同点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结合课本图示,明确题目错误在于靠墙的一边是长方形的长而不是宽,只要算另一条长就够了,长方形的周长减去的是长而不是宽。)教师紧追着提问:“那(6+3)×2=18米,18-3=15米或者6+6+3=15米,这两个算式求的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这个算式会正确呢?那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一面靠墙,求篱笆的长度,一共有几种情况?”
在这里,教师利用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错误”信息,及时进行捕捉,为“错误”开“绿灯”,从而奠定进一步教学研究的基石。
纠“错误”,绽放美丽之花
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教育奇迹,让“错误”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因势、顺势纠“错”。让“错误”的思维在不断地撞击过程中得到锻炼,让更多的同学在“错误”的引领下更快地走向“正确”。接着,笔者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包括一张画斜线的小卡纸作为墙面、长方形四条边)摆一摆、议一议,再在作业纸上把每种情况用图示画下来并算一算,最后展示、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一类型的问题。
学生在明确有长或宽分别靠墙两种情况后,再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12米,而不是15米?书中的图示实质是给学生解题降低了难度,部分学生不理解“至少”的含义。(强调题中的“至少”二字,至少即最少,明确长靠墙所需要的篱笆米数最少。)追问:如果这块菜地是你的,你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选长边靠墙,因为这样围篱笆所需的材料最少,最省钱,能节约成本。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应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把数学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出错的地方也千变万化。“错误”之于学生,是走向成功的路标;“错误”之于老师,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镜子。正是学生的“错误”,才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也正是这些正处在萌芽中的“错误”,让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不断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许多“错误”通常先入为主,如果在“错误”产生之时教师不及时清扫、纠正,这势必会影响,甚至会阻碍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让学生运用“错误病例”,记录下错误的例题,诊断“病因”,完善“病历”,对症下药。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生成的“错误”,往往會成为课堂教学契机。因此,请善待“错误”,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错误”,为“萌芽”中的错误开启“绿灯”,让它成为学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