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查档记
2017-03-25张志永
张志永
2016年7月底8月初,为了完成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委托课题《葛启传》的撰写任务,我来到张家口市,准备到市档案馆查找有关葛启的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张垣,这里地处塞外,气候凉爽,空气清新,路上行人、车辆比大都市要少多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普遍待人热情,给人一种久违了的亲切、轻松的感觉。
葛启是河北省望都县人,抗战爆发伊始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43年调到平北抗日根据地任公安科长,后来,他历任张家口市公安局长、市委书记、张家口地委书记等职。他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把它们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践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尤其是大跃进运动期间,他自觉地抵制“左”倾错误,结果在“四清”运动中被错误地打倒,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靠边站。1978年平反后,他担任沧州地委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葛启在张垣工作和生活达30多年,自然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
在去张家口市之前,我先从网络上了解一番该市档案馆的情况,得知张家口市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是国家地方综合性档案馆,1999年晋升为河北省一级档案馆,也是张家口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馆藏档案资料21万余卷(册),其中包括原平北地委、冀热察区党委档案,以及1948-1993年原中共察南、察北地委、察南、察北专署和中共张家口地委、专(行)署、中共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张家口地(市)革委会等档案,显然,这些档案中肯定有许多与葛启有关。
张家口市档案馆坐落于桥西区明德南街39号,是一栋旧的二层小楼,我特意在距档案馆一墙之隔的一家连锁酒店住了下来。我来到张家口市档案馆后,见到了档案利用科周科长,递上介绍信,向他说明了来意后,他非常热情,打开办公电脑,帮我检索关键词,显示关于葛启的档案达数百件之多。他们已经实现了档案管理电子化,可以按目录直接在电脑上调读,并且,还能把选中的档案打印下来。可惜,该档案馆阅览室没有配备电脑,只能借用办公室电脑查阅档案,但是,每天都有好多人来这里查档案,周科长经常使用电脑帮助检索,于是,我就抄写了所需档案的标题和案卷号,请他们调来原始档案,我拿到阅览室阅读。
档案馆每天8点和下午2点准时开馆,12点和下午6点闭馆,周科长他们上下班都很守时,待人非常热情;上班期间随时可以调卷,也没有每日调卷数量的限制,我因为要争取时间,故每天都调阅很多卷,他们抱着沉甸甸的档案楼上楼下跑来跑去,从不抱怨;只要符合档案管理规定,均可以调阅。当然,凡是按规定不能调阅的档案,他们也明确拒绝提供。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该馆免费复印档案,过去,我曾经到一些省、市档案馆查阅档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收复印费,甚至高达一元一张,而作为一个地级市档案馆能够免费为读者复印,实为不易。而我为了争取时间,基本上把有用的档案全部复印下来,数量不小,可是档案馆小聂丝毫不厌烦,为了给我复印档案,常常一站就是半天。
更令人感到温暖的是他们在工作中主动为他人着想。如时值周末,周科长想到我从外地来张家口市查档案,不仅有食宿花费的负担,更要争取时间,故他主动表示,周末可以为我加班开馆。我实在不好意思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也想借机到张家口市图书馆查阅地方志等书籍,或者逛逛旧书摊,看看能否淘到有价值的旧书,所以,就委婉谢绝了他的好意,不过,我从内心里还是挺感动的。
在档案馆期间,我还意外地遇到了一名退休的老民警,他原是葛启的部下,得知我正在撰写葛启传记,非常热心地为我提供资料,并帮我联系、采访其他当事人,使我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
我一连七八天在档案馆查阅档案,无意中发现他们不是单单对我热情,而是对任何查阅者都同样热情。我亲眼看到一个办理退休的老知青,急着查找自己上山下乡的档案,否则那段时间就不能算入工龄;周科长他们帮助他查找了一个上午,但没有结果,便主动要求他留下电话,查到后再通知他。我起初还以为他们仅仅是敷衍一下,没想到他们还真的是又查找了一个下午,临下班时才找到了这名老知青上山下乡的档案,立刻打电话让他来取。看到老知青连连道谢的样子和周科长他们淳朴的笑脸,我感觉这幕场景既熟悉、亲切又非常遥远。
我从张家口回来快三个月了,撰写《葛启传》的任务几近完成,我开始把这批从张垣带回来的资料收藏起来。当我再次拿起它们时,不由地回忆起在张家口市档案馆查阅档案时的场景,暗自赞叹,在当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周科长他们不图回报、助人為乐的事情真的很少见了。我想起孔老夫子说过的一句话,“礼失求诸野。”张垣自然不是乡野,但依然存在着众多传统美德,诚哉斯言!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