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7-03-25程百川金鑫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

程百川++金鑫

摘 要从政策层面和创业等社会关注度层面来说,农村金融都是当下一个重要有吸引力的话题。现有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对农村金融的价值、农业部门的作用不够重视,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有必要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情况进行解释,并认识农村金融的三大价值,提出农业部门的主要手段以及下一步改革方向,促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大价值;重要抓手

[中图分类号]F832;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2-0040-04

目前,创业十分火热,其中和农业有关的创业更是引人注目,从各种产品切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做法层出不穷,而传统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自我革命,积极跟随趋势,升级金融服务。可以说,无论 “正规军”还是“杂牌军”,都将农村金融推到了一个风口,农村金融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组成

我国的农村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和市场性两种市场。政策性的代表是贷款和保险,有财政保费补贴、贷款利息补贴和定向降准等多种政策因素在里面支持。市场性的主要有直接融资和期货市场,还有互联网金融,基本是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策因素影響不明显。还有一种相对特殊的形式,就是产业基金,这个政府层面在做,很多龙头企业也在做,两者体现出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目前,大家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政策性市场上,其实这两个市场联动性很强。举两个例子:一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不发达,可提供给保险公司对冲风险的余地就小,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农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农业IPO不火热,龙头企业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青睐,自然就在整个社会产业的升级中处于劣势,更难以从终端回过头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进步。

(二)体系完整

从金融工具来看,短期融资(小额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长期融资(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风险补偿(农业保险),风险对冲(期货、期权),股权投资工具完备。

从服务期限来看,从7天的消费金融小额贷款, 3个月、6个月的生产性小额贷款,1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1~3年期的农业保险,到3~10年期的租赁等,服务期限跨度很大。

从产业链来看,农业一二三产业都有相应的金融工具支持,一产多采用贷款、保险和一些租赁;二产则逐渐融入了股权投资,并加大了租赁,特别是售后回租,使用量;三产则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渗透。从一产到三产,金融工具逐渐呈现去政策性的趋势。

(三)单项较弱

1.涉农贷款增速高,但农业中长期融资能力弱

根据银行业协会的报告,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涉农新增贷款在全年新增贷款中占比为32.9%。数据看起来很好,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涉农贷款统计口径等问题,这些数据是有不小的“水分”的。一个有效的替代观察角度是看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2014年我国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到位资金14 626.5亿元中,国内贷款占比5.12%,自筹资金占比80.5%,延续了自筹资金占比上涨的趋势。作为对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各行业实际到位资金532 724.8亿元中,国内贷款占比12.11%,自筹资金占比69.45%。可以说,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融资能力是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的,反映出我国农业中长期融资能力的严重不足。

2.保险保障水平还不高,品种还较少

我国虽然补贴比例超过70%以上,但中央财政补贴品种只有15种,肉牛、水产品等其他大宗产品,以及地方特色产品都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每年农业保险行业100亿元的毛利润(保费-赔款)让各个保险公司都迫不及待想加入,这既是好事,但也直接反映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低下。

3.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冷热不均,缺乏重要农产品期货

我国现有21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交易最活跃的是白糖、菜籽粕和豆粕等品种,而有关稻和豆的很多期货品种,交易量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猪肉第一大消费国,年消费量近6 000万吨,但却没有猪肉相关的期货,全球猪肉定价权掌握在加拿大等国交易所手里。

4.直接融资不温不火,难获资本市场青睐

首先,从2012年开始,国内农业行业VC/PE融资案例数量急剧下降, 2015年仅发生30起。其次, 2015年农业领域并购市场披露并购金额环比下降了55.93%,是继2010年以来披露并购金额再创新低。再次, 2015年农业行业IPO融资案例7起,与2014年持平,但融资规模环比减少了83.22%(http://www.chinaventure.com.cn/cmsmodel/report/detail/1077.shtml)。

二、农村金融价值再认识

有必要先说一说农村金融的价值问题,对价值的认识清晰充分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就更强了,也能更容易看清楚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

(一)粮食安全价值

全球农产品金融化的趋势,导致农产品定价权完全不掌握在我们手里,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金融化是指农产品成为资本市场上各种金融产品的挂钩商品,从以往单纯的消费属性向兼具金融属性和消费属性转变,其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农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靠多种粮,更要用好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并注重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衔接,方能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更多余地,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二)农村土地价值

过去20年是城市土地价值大发现的过程,未来20年可能看到农村土地价值的大发现。三权分置为很多创业者打开了一扇窗,以土地为突破口,拓展金融服务和土质测量等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多元化价值发展。单纯把农村土地作为抵押品或流转来提高价值是不够的,这仅仅把农村土地看成一个商品,当注入互联网思维,把农村土地作为农村金融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入口和平台,那它的价值无疑会显著提高。

(三)金融民主化价值

经历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罗伯特·希勒教授在2012年出版了《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提出现有的社会结构根源于金融结构,金融走向民主化和人性化的进程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和谐、更繁荣和更平等的社会。假若金融结构相对固化,即一部分人总是优于另一部分人获得金融资源,那么,社会结构也就固化成纵向通道堵塞,下层人士难以通过努力进入社会的中层或上层。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要走向民主化、人性化,如果朝着这个方向推进的话,它能够使这个社会趋于和谐、繁荣、和平等。农村金融就是推进金融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更多农村人和事得到越来越丰富的金融资源,才能更好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问题,促进城乡融合。

三、农业部门的三大抓手

现阶段,农业部门参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主要有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和新型经营主体直报系统这三大抓手,分别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担保措施缺失、产品创新滞后和信用体系孱弱三大桎梏,用好它们将极大提高农业部门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力。

(一)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

2015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农 [2015]121号),提出在坚持政策性、独立性和专注型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建立覆盖中央、省级和市县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目前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已经成立,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已经建立了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并开始运营,其他省正在抓紧筹建中,年底前将全部组建完成。

(二)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

近年来,农业部每年安排约1亿元资金开展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支持各地开展了农机金融租赁、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保险以及保险与其他金融工具融合支农试点,通过局部地区的先导性创新试验,为改革完善金融支农提供了有益经验。金融支农试点最大的意义在于“迫使”农业部门加入到农村金融建设中来,从省级层面培养一批懂金融、懂农业的人才。

(三)新型经营主体直报系统

借助蚂蚁金服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农业部的基础数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具备了从根本上建立健全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可能性。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预计年内将落地。

四、下一步突破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想推进农村金融更好发展,需要积极关注以下几个方向,可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场内期权

“保险+期货”模式的推广存在缺乏场内期权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尚未推出场内期权,现行“保险+期货”模式只能使用场外期权,场外期权市场透明度较低,合约条款没有限制或规范,成本较高,流动性较小。合约标准化的场内期权可以有效弥补场外期权的这种缺点,两者互相补充、形成合力,场内期权可以大规模复制推广、稳定对冲风险,场外期权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

(二)融资租赁

从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基本全程机械化和70%以上的科技贡献率,我国远远落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资金和技术装备这一“资”一“物”的制约,带来了对兼具“融资”和“融物”功能的融资租赁业务的迫切需求。在农业应用领域,融资租赁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还款设计减轻农业经营主体压力。租赁一般按月归还租金,租金包含了本金和利息,将还款压力平摊到每个月。

二是租赁期限符合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特点。租赁期限一般都在3年以上,长的可至10年,这种中长期融资是银行等机构很难给予农业经营主体的。

三是有效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高频率的租金归还,让租赁公司能更及时地了解到主体的生产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租赁设备上一般都会安装GPS等监测定位装置,可以实时监控。

四是构建了坚实的信用结构。在租赁期内,设备所有权都是掌握在租赁公司手中,等于是一种无形的抵押。直接租赁方面,再搭配上厂商的回购承诺和承租人及其配偶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售后回租方面,一般来说会采用售后回租的整体资产抵押加上一定比例的股权质押,以及法人、其他保证人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五是解决了风险分担缺失的问题。出租人都要求厂商或承租人购买保险,包括了财产综合险、机器损坏险和地震险等险种,并要将出租人设定为第一受益人或被保险人。市场化的融资租赁保险设置,有效地补充了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种类不丰富、保障水平有限等不足,有力保障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产业基金

近年来,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相当火热,企业层面海尔、雏鹰农牧、大北农均成立了相关基金,扮演起了投资人和产业链掌舵人的角色。中央层面分别成立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流通等重点农村服务企业,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注重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下一步,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农垦企业集团等投入,设立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要求,农业部、财政部将积极探索建立农垦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主导、市場化运作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放大杠杆倍数,在加快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整合垦区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做大做强战略性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好文章。

(四)天气指数保险

天气指数保险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同一风险区划内的投保人以相同费率投保,能否赔款以及赔款多少取决于实际指数与约定指数的偏差,而实际指数又依据独立客观的气象部门的数据计算,与个别投保人的产量无关。由此天气指数保险衍生了很多传统保单难以比拟的优势:一是有效解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二是查勘、定损和理赔不需要复杂技术,管理成本低;三是标准化合同容易实现二级市场流通,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农业风险。

发展天气指数保险,有两个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数据质量,二是产品设计。气象站的分布密度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通常认为,降水量指数保险产品试点中的气象站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20公里,气温和湿度指数保险一般要求气象站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50公里。我国不少省份区域辽阔,但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分布不充分,这是推广天气指数保险必须要解决的重要约束条件。拥有足够数量且符合规定标准的气象观测站点,是天气指数保险降低基差风险与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经常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工作,需要产品开发人员具备相当的数学技能、丰富的气象学知识以及建立农业气象模型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变,涵盖了寒带、温带和热带气候。即便在同一个省区,也存在许多不同的风险区域。对此,河北经贸大学农业保险研究所所长冯文丽建议成立一个由政府相关部门、保险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中心。

(五)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据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在全国入库项目9 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当中,农业行业项目仅有101个,投资额661亿元。在财政部开展的三批PPP示范项目评审中,也仅有江西省智慧农业建设PPP项目一个农业类项目入选。可以说,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我国农业PPP应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PPP存在单个项目规模小、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难、农业融资难和农业部门不熟悉等制约因素。

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接下来在农业领域应用PPP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短期来看,应先从公共服务领域入手,最具潜力的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类似于高速公路、垃圾发电,具有经营期限长、现金流回报稳定等特点,政府可采取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重点推动利用的集中化、规模化。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农村土地集中度的提高和“两权”抵押贷款的推广,对农业开展PPP的制约将得到缓解,可以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休闲农业等项目上应用PPP,这些项目建设投入大、建设期长,但建成运营后又具有期限长、价格活、市场化的特点,地方政府着重从完善用地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五、小 结

未来的农村金融,将是一个和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医疗金融等深度融合的产物,不再有那么明确的界限,而是去芜存菁,充分吸收利用其它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成果,不断壮大自己的体系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可以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没有将农业部门纳入其中。伴随着农业部门话语权的增强,农村金融的专业性进一步加强,有望加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农业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期望我们也可以创造农村金融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程百川. 融资租赁服务农业若干问题[J].开放导报,2016(2).

[2] 冯文丽.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探索[J].中国金融,2016(8).

[3] 平新喬,张海洋,郝朝艳,梁爽. 农民金融约束的形成原因探究[J].经济学动态,2012(4).

[4] 史亚荣,何泽荣.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经济学家,2012(3).

[5] 朱俊生,庹国柱.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的风险及其应对[N].中国保险报,2016-08-04.

[6] 刘薇. 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1).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健康养老·农村金融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农村金融深化在山西省的实证分析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