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观察比较逐步体验优化
2017-03-25赵顺天黄淑珍
赵顺天 黄淑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等。
【教学目标】
1.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会计算的必要性。
2. 经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索活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其笔算方法,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计算,形成估算、口算、笔算、验算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3. 在引导学生探索兩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感悟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部分积表示的意义及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直尺、彩笔、点子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情境展示:学校开展无障碍阅读,图书室的王老师为我们买来了一批新书,每套有14本。(课件展示把一本书转变为一个点的过程,再分步呈现)
(1)先后出示3套书、10套书的点子图。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2)出示12套书的点子图。
师:买12套书该怎样列式?你还能很快算出它的结果吗?
(3)比较揭题。
师:比较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感知数学源于生活,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三道问题的创设,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从实物图抽象出点子图,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美,并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究算法多样化。
(1)要求12套书有几本,实际上就是求这张点子图有多少点。同学们能借助点子图,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温馨提示(课件展示):①想一想,要怎么计算?②分一分,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画出来。③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本书?④说一说,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学情预设:①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一份有4套,先求出4套的本数,再求出3个这样的本数。②把12套书分成2个6套,先求出6套书的本数,再乘2或相加。③把14本书平均分成2份,一份有7本,先求出12个1份的本数,再求出2个这样的本数。④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先求出2套书的本数,再求出10套书的本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⑤把12套书分成7套和5套,先求出7套书的本数,再求出5套书的本数,然后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求12套书的总本数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法的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算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思想。通过“温馨提示”既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又让学生明白操作要求,有利于提高操作实效。
2. 探究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师:这么多方法,如果你来分,你准备分几类?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把12分成3×4,12分成6×2,14分成7×2的方法叫做连乘;把12拆成10+2、7+5的这种方法叫做分乘。
师: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学情预设:都是先分后合。
师:这样分的目的是什么?
学情预设:分开后数就变小了,就好算了;分开后就把新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了,转化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该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方法的异同,经历运用多种不同算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解题的策略。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共同联系,懂得了以后在遇到新问题时,可以利用化大为小、化新为旧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 观察体验,逐步优化。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我喜欢连乘,因为它只要两步计算。
(2)第一次优化:体验连乘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喜欢连乘,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13×11还能用连乘的方法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借助点子图想象,想到方法后,向老师挥挥手。
让学生体验到13和11都不能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说明连乘的方法在有的题目上行不通。
(3)第二次优化:突出将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简洁性。
师:你准备怎样计算13×11呢?
学情预设:把11拆成10+1,把11拆成9+2,把11拆成8+3。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你认为哪种分拆方法更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将两位数的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算式14×12的几种分乘方法,是不是将两位数的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种方法比较好算呢?
设计意图:第一次优化是让学生感受到连乘的局限性,发现分乘的方法更具普遍性。第二次优化再引导学生对比几种分乘的方法,分析每一种算法的优劣,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体验将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种方法比较好算,并为竖式计算的教学埋下伏笔。这样分层教学,学生感知丰富、体验充分,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4. 明晰算理。
(1)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像14×12这样的口算过程,你能试着用竖式把它表示出来吗?
(2)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名说一说过程。(收集各种作品,先以正确列式为例,而后为错误的列式)
(3)完善竖式,明晰算理。
①结合点子图和具体情境,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过程所表示的意义。
师:28、140分别表示谁与谁的积?也就是几套书的本数?168又表示什么?你能在点子图上找到对应的本数吗?
②在对比中简化和优化竖式。
师:为了简便,140末尾的0和加号可省略不写。140的4应写在哪里?为什么?去掉0大小变了吗?你是怎样想的?(呈现学生板演的竖式计算过程并规范书写格式)
③明确笔算方法背后的算理。
师:回顾一下,我们用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个乘法口诀?
学情预设:4个,算式是2×4、2×1、1×4、1×1。
师:为什么这四个算式的结果怎么加都不会得到168呢?能在点子图上找到四个算式表示的本数吗?
结合课件,请三位学生帮忙:一位说乘法口诀,一位指点子图中的相应位置,一位写出真正的算式。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让学生找到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明竖式计算中每一步表示什么,找到四个乘法口诀所对应的点子图的位置,帮助学生掌握积的对位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算法直观与算理抽象之间的关系。
(4)再次比较,优化算法。
师:借助点子图,大家明白了竖式计算背后的道理。比较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与哪幅点子图的口算方法相似?口算与竖式计算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师:回顾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来说说14乘12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先分后合”的思路,就是乘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思路:即把两位数分拆成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分步列式)和竖式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只是书写形式不同,体会学习笔算的必要性和计算方法的简洁性。
(5)通过辨析,纠正认知偏差。
师:现在来分析一下这几个竖式,毛病出在哪儿?(展示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的作品)
引导学生从错误的学习资源中,加深对竖式计算方法的理解,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时产生的错例,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纠正已有的认知偏差,有利于巩固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格式,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豎式计算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 争当计算小能手。
23×13= 33×31=
2. 解决小问题。
王老师买了12套书,每套书42元。王老师带400元钱够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1. 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提醒应注意的事项。
2. 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进行回顾。
3. 沟通新旧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鼓励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新的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或其他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安溪县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