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读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
2017-03-25朱明坤
朱明坤
思维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体到语文教学上,表现为语文与思维的统一、语文学习与思维活动的统一。课标指出: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新课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对语文的核心素养加以界定,并且把“批判与发现”作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具体内涵之一。
批判性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包括独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六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为学习活动的特征。作为路径也好,作为方法也好,思辨读写因此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矩阵。
一、思辨性阅读:思维的生长点
鉴于当前的阅读教学缺少思辨,缺少有质量的思维活动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就有必要开展思辨性阅读。所谓思辨性阅读就是针对论证的主张,考问其理由的可信性与推理的有效性,鉴别论证中可能存在的谬误,对所读到的信息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在语文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以身示范思辨性阅读的路径和方法,还要给学生以具体的路径和方法指导。下面以杨绛散文《老王》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培育学生的思维生长点。
(一)思辨于文本矛盾处
细读文本,抓住矛盾处,捕捉新的思维生长点。《老王》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第六段“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前后矛盾,我为何不敢坐三轮了呢?令学生费解,平时向来照顾老王生意的我为何不敢乘他的三轮了呢?第六段段首句“‘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容忽略,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身为知识分子的我如果坐老王的车就会被人认为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又会贻批斗者口实。作者谨小慎微地处理这层微妙的关系,所以作者托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是“烦请”,这一“烦”字不同往常,发人深思。文本前后矛盾之处含蓄地折射了“文革”的现实,知识分子那种被批斗被迫害以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生存状态跃然纸上。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这里“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深入言语的“肌理”,进行思辨性阅读,通过言语的表情达意,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特殊时期的人间苦难,学生体悟到的远比老师直接言明的来得深刻,同时能获得发现言语价值本真的惊喜感和阅读的满足感,思维获得可持续性的质的发展。
(二)思辨于不合情理处
《中庸》里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及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无不包含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多数专家认为,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控。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教给上述技能,引导学生于不合情理处思辨,长此以往,能有效地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老王》第八段写老王去世前不久,在身体虚弱到极点的情况下给作者家送香油和鸡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定年代,老王送来稀有珍贵的香油和鸡蛋是为了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但仅仅是为了报答吗?搜集文献,据此辨析,老王此举不仅仅是报答,更是回民临终前的“辞路”(诀别的隐语)。在回族的文化习俗里,“辞路”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由此判断,作者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分量何其重,據此推断,孤苦无依的老王早已把作者一家视为自己的至友亲人,所以在生命垂危之际,“回民”老王向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辞路”,可见活命艰难大限将至的老王多么得重感情。而《老王》第十七段至第二十一段,“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呀,他什么时候……”“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生命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此处以对话为主的细节,又是新的思维生长点。作者明知老王身体病弱,为何不去探望?就像老王来送香油鸡蛋一样,礼尚往来嘛,而是过了十多天,碰见老李才想起问老王。有悖情理,直觉告诉我们这在情感交往上不对等,和老王的重情重义相比,作者似乎冷漠了一些。“没多问,为什么没多问?”是不好意思问,问心有愧啊,在“文革”期间备受侮辱和践踏的作者伤痕累累,这种伤痕不仅是在身体上,更是在心灵深处。身心千疮百孔的作者心里对外人不可能不设防,老王也许就是作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作者不可能给老王更多的同情和关心,而外在呈现的是一种无奈的冷漠。老王同院老李一句“早埋了”,见微知著,即使是老王身边的邻居似乎也冷漠如同看客,老王的生死好似卑微到尘埃里的草芥,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无声息,这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凉薄和苦难人间的无奈。
(三)思辨于文本无疑处
细读文本,无疑处貌似寻常,实则字里乾坤。杨绛的散文《老王》第六段这样写:“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一段耐人寻味之处颇多,教学时顺势介绍“文革”,“文革”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狂乱十年,知识分子被打翻在地,被关牛棚被批斗,接受劳动改造,尊严被肆意践踏,可谓斯文扫地。在那个特定年代,亲情有时也要在阶级界限的催逼下暗淡失色,多少亲人在划清界限中淡漠了亲情。在这样的社会风气里,钱钟书的腿瘸了,为何而瘸?点化到此,学生顿悟,明白此句运用曲笔含蓄写出丈夫钱钟书的遭遇。世事洞明皆学问,进而洞悉“非人”现实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此外,还有细节,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不肯拿钱,还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不因为作者夫妇的被批斗而与之划清界限,还愿意送钱钟书上医院,老王不怕被牵累,他心中应该是视作者一家为至友亲人。老王对钱钟书的“钱先生”这一称呼中流露的是他对知识分子的敬重,对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了解(被批斗而停发工资),体现老王真正关心他人的讲仁义重感情的品质。这些细节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也是思辨阅读落地生根的“思维体操”训练营。
“道而弗牵”“开而弗达”。有学生抓住文本第八段至第十六段的关键词句,老王拖着病弱的僵直的身体给作者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谢了他的香油和鸡蛋,转身进屋给老王拿钱。老王赶忙制止我说:“我不是要钱”,相较于第六段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不肯拿钱时说“我不要钱”,此处多着一“是”字,“我不是要钱”,言外之意是“我要的不是钱,而是什么呢?”此处又是思维生长点。面对打门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形像僵尸的老王,作者“害怕得糊涂了”,老王内心渺茫地期待获得属于至友亲人的温暖和亲情却被作者用以礼待之的方式冷冰冰地拒之千里之外。老王心中这份对温暖亲情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这份亲情需要的阻隔成为老王心中永久的缺憾,也是老王心中至死不忘的伤痛。
贴合生命体验,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师生走进了思维的深水区。同样身为不幸者,作者之所以“愧怍”是作者想替更多的人赎罪,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这是作者对自我灵魂的解剖,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和忏悔的时代进行良知的敲打,正如巴金《随想录》所写“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忏悔,为了揭露,为了控诉……是为了那惊心动魄的十年中,我失落的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时隔多年,杨绛念念不忘老王,写《老王》也是出于巴金那样的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思辨性写作:思维的沉潜和深化点
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写作的基础,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就在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由以自我为中心所带来的偏狭、片面与绝对,成为一个公正的思维表达者。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思想松绑、精神松绑,训练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一种理性而精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自由写作、敢于表达的习惯。结合我的思辨写作实践,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如何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主题阅读写阅读笔记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在这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观点的提炼、思想的反刍、思维的锤炼,或显性或隐性地进行着。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也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唤醒走向成熟的程度,当然教师所遴选的主题阅读材料也至关重要。
参照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的《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的篇目,精选以下主题与篇目。“独立人格”主题: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鲁迅《灯下漫笔》、梁衡《人人皆可为国王》、鄢烈山《二狗哲学》、王元化《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邵燕祥《鼓掌的历史》,“自由思想”主题: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矛盾《谈独立思考》、林贤治《让思想燃烧》、柏杨《所谓“借古讽今”——〈皇后之死第三集〉序》、陈思益《“精神保姆”》,“公民意识”主题:林达《美国〈国民读本〉的第一课:“你”》、邵燕祥《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狄马《坐着的权力》、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刘兴雨《话说“野心家”》,“理性精神”主题:刘再复《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头朝下”漫议》、梁文道《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冯骥才《富人区》,“坚守良知”主题:许家祥《当今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朱学勤《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钱穆》、赵鑫珊《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每周进行一次主题阅读与思辨阅读笔记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了厚重阅读量的支撑,精神的底子有了依托,反映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的阅读笔记日渐具有越来越强的批判性。
(二)针砭时弊写时评杂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写文章注重针砭时弊,当下我们写文章也应接地气,要有关注现实的视野,洞察社會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社会,辩证看待现实问题,在写作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
【新闻再现】
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为没买到全程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学生思辨观点一: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尽管法律并没有规定那么细,比如动车有座的年轻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但自古以来,无论公序良俗还是法律法规,都号召大家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老人的女儿对当事人的指责不妥当,以道德绑架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他人,只会让人反感。因为让座自觉不是道德绑架出来的。
学生思辨观点二:一个社会总是靠道德绑架来维系社会伦理,一定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尤其是在时下一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物欲社会,尤其是法治意识淡漠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依赖普遍认同的传统社会伦理来行事。让座固然是美德,但老人或子女逼迫他人让座难道是美德?
(三)审题立意辩证分析
以“思辨”贯穿“审题—立意—分析”,构建三位一体的日常说理文写作支架,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作文再现】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下水作文—观点阐释】在我看来,走在最前面的的人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往往是各领域的思想先驱和精神先锋。走在最后面的人是时代的坚守者,他们往往是落后于文明进程的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古来圣贤皆寂寞”,先行者因独领风骚的思想觉醒而倍感精神寂寞,坚守者因心系传统而倍感孤独。寂寞与孤独啃噬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痛苦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水作文—辩证分析】走在最前面的人与走在最后面的人不是楚汉河界那般界线分明,一个人可能在一个时段是时代文明的落后者,但同时也可能是另一个时段的观念引领者。毕业于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的梭罗,他走在经商和从政的功利人生追求的后面,隐居瓦尔登湖,自耕自食,写作看书,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身体力行超验主义,其中的痛苦不为人所知,但蕴藏其中的快乐也简单。梭罗,走在工业文明最后面的人因为超验主义的自然生活反而给芸芸众生以启迪,刷新了人生的观念,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梭罗在走在最前面和走在最后面的节奏变幻中痛并快乐着。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辨性阅读,于文本矛盾处、不合情理处、文本无疑处培育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辨性写作,通过主题阅读写阅读笔记,针砭时弊写时评杂文,审题立意辩证分析落实于语文教学。思辨读写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