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的豆面

2017-03-25杨立峰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婶子玉米面豌豆

杨立峰

北方人爱吃面食,毋庸置疑,这是由于当地的气候、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从地图坐标来看,北方,东西贯通,作为陕晋蒙地域的人来说,特别是黄河以北的人,能吃一碗面,尤其是一碗地道的豆面,那也算得是幸福的事儿了,心中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家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是阴山以北的小城固阳,这里的面食多种多样,有莜面、荞面、羊肉汆面等,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豆面。家乡的豆面面质纯正,农家耕种,产豆磨面后,经过手工擀制,面道筋柔,香气扑鼻,口感好,吃到肚子里也觉得很是舒服,所以备受人们欢迎,街边的豆面小餐馆故是经常爆满。

故乡的豆面选材讲究,做法独到。听年长的婶子说,豆面要选用当年耕种的优质豌豆,豌豆要颗粒饱满且匀称,在磨面之前必须先要晾晒半个月,这样就能把豌豆的湿气全部晒干,然后上磨进行磨粉。磨粉时要经过粗锣筛一遍,剔除糟粕,接着用细锣进行第二遍筛,这样磨出的面才能精细。面磨制好之后,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白面,这样的混合调和后,不仅利于面揉的光滑,面的口感也会有所提升,而且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须的氨基酸,低糖低脂,極具营养价值。

与此同时,要准备好玉米面,玉米面是擀制豆面时不可或缺的辅料,擀制时撒些,不至于面皮粘连破洞。最主要的工序在于和面,这里重点的是体现在“和”字上,此时,婶子还卖起关子来,她告诉我,豆面在和的时候,要用特别的一种叫做蒿籽的材料,只有用蒿籽和的豆面,才能筋柔,吃的时候最有口感。蒿籽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内蒙周边地区一种植物,长年成长在干旱和沙漠地方,根稀茎粗,属于集簇生长菊科植物。在成长中有果实就是蒿籽,蒿籽大小形状和芝麻一样,只是颜色是黑青色的,具有很好的黏合作用,通过蒿籽的粘合,后期擀得面有多薄、刀切得有多细,豆面都不会散边,始终是一张整面。

采摘蒿籽后,需要细心挑拣,用簸箕进行簸,最后还的人工用嘴去吹,把合格的蒿籽留下。婶子说,吹蒿籽可是个技术活,必须由年长的老者去吹,有经验,掌握的住自口而出的气的力度,这样才能吹的匀称,年轻小媳妇是不让吹的,吹得过劲了,容易眼斜,婶子还专门做了一个斜眼的表情,这当然可能是个笑话,但让人忍俊不禁。

此时,就可以把准备好的豆面和一定量的白面通过蒿籽拌均匀,加入适量的温开水,经过蒿籽的黏合作用,手法以顺时针进行手工和面,婶子说,和面,也是日积月累的经验,靠日常的和面感觉,一般也是由年长者和面,面的软硬必须适中,和软了擀不成,和硬了擀不动,要拿捏得精准到位,才能让整个豆面和的一次成型。

和好面之后,在用白纱布遮盖十分钟后,豆面就饧好了,便可以进行手工擀制了。擀制过程也较为考究,案板上把玉米均匀面撒开,在光滑圆溜的面团上,反复擀制,反复折叠,反复去擀,用力上定要讲究均匀,力度合一,不然擀得面就会薄厚不一,破洞散边还不圆。

豆面的面皮擀好后,在撒入玉米面,果断下刀去切,然后将豆面整理成把,一把一碗,下锅水煮,豆面入开水锅后,翻滚后立即用笊篱捞出锅,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加入素汤或者羊肉等肉臊子,一叠咸菜,撒些香菜或者韭菜花,伴着扑鼻的香气,慢慢地吃,细细地品,悠长的滋味随着长而浓郁的豌豆面香味儿,在心里在味蕾里构筑起一种故乡的喜悦,清爽可口,令人回味。

故乡的人大多喜欢吃豆面,多数家庭,根据风俗,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要吃素饭,名曰“把斋”,而多数人家选择一天吃面,当然首选是豆面,以此祈求一年健康,顺利。还有家庭在生日或祝寿时更要吃一碗长长的豆面,寄寓福寿安康。

翻阅资料,早在《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今天,想说,面以豆面为好,一碗故乡的豆面,让人重拾记忆的味蕾。

猜你喜欢

婶子玉米面豌豆
休闲小食玉米脆片
豌豆笑传
玉米面糊饼
玉米糊糊
不同添加剂对玉米面饺子皮老化控制的影响
奇方童子尿
奇方童子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