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派文化在“一带一路”下的内涵重构
2017-03-25廖青虎
摘要:针对“一带一路”下天津卫派文化的转型问题,首先解析卫派文化的形成轨迹与内涵构成;其次,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与卫派文化转型的契合;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卫派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内涵重构。研究结果表明:卫派文化的内涵重构应增加善治因素、吸收东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创新码头文化、吸收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ianjin Guard Culture connotat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first, it analyzes the formation trajectory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ianjin Guard Culture.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fit between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anjin Guard Culture.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Tianjin Guard Culture from four asp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Tianjin Guard Culture should increase the factors of good governance, absorb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East Asian culture, innovate the dock culture and absorb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Central Asian culture.
关键词:卫派文化;一带一路;内涵重构
Key words: the Tianjin Guard Culture;The Belt and Road;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26-02
0 引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发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支持沿线国家与地区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给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出发,分析天津卫派文化的形成、内涵及转型需求,结合“一带一路”给天津带来的机遇,从四个方面解析天津卫派文化的内涵重构。
1 天津卫派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天津襟河枕海,拱衛京畿,卫派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具有一条清晰可辨的动态演变轨迹:卫文化——漕运文化与码头文化——异域文化——商埠文化,这五种文化形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共同组成了天津城市文化系统——卫派文化。具体来说,卫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下:
首先是卫文化形态。天津是北方重地,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明永乐年间,明廷开始在天津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近代,李鸿章与袁世凯在天津训练新军。不论是直沽寨,还是海津镇,亦或是天津卫、近代新军,天津实为屯兵拱卫之用,这即是天津的“卫”文化。
其次是漕运文化与码头文化,天津是退海之地,因水而兴,天津旧称“大直沽”,直沽的“沽”乃“水边之村落”之意,这是天津地理特征的真实写照。天津地是九河集汇之地,河的流淌沟通了南北的粮盐,也孕育了漕运文化和码头文化。
再次是异域文化,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后,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天津,天津成为“九国租界”。同时,清末民初,国运衰败,政局动荡,大批下野官僚、进步学者、遗老遗少从各地涌入天津,并在天津定居。西方多国文化、传统封建礼教、近代新思潮碰撞形成了天津的异域文化。
最后是商埠文化:特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水陆交通为天津市带来了勃勃的商机和八方来客。清朝中期,天津已成为我国北方比较大的商业都会,长期的商业贸易造就了天津城市热情好客、乐观幽默、和气生财的商埠文化。
卫文化的求真务实;漕运文化和码头文化的开放、竞争、兼容;异域文化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商埠文化的热情好客、乐观幽默、和气生财共同形成了卫派文化这样一个开放、动态演变的系统。综合卫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五种组成部分,卫派文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求真务实、开放兼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气生财。
2 卫派文化的转型需求与“一带一路”的契合
2.1 卫派文化的转型需求
卫派文化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系统,其内部的卫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异域文化以及商埠文化有开放、多元等积极的因素。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种种原因,天津的城市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仅仅从文化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七所高校迁到了河北省,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诸多院系和师资外流。而且分税制改革后,天津文化发展只得依靠地方微薄的财力。此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天津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降低。尤其是在北京的虹吸效应下,卫派文化逐步开始萎缩,退却了光辉。取而代之的是卫派文化中的小民文化、市井文化开始兴起,小富即安、视野狭隘、因循苟安、模仿因袭等卫派文化的负面因素开始滋长。这些负面文化因素不利于营造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因此,卫派文化迫切需要合适的契机转型。
2.2 “一带一路”带给卫派文化的转型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本质是加强沿线国家与地区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是纽带,是沿线各地参与“一带一路”的必要保证。丝路城市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看经济增长指数的大小,更要看国际社会对城市文化的认同。经济与城市文化的联姻,是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也必然是“一带一路”丝路城市的应有之义。
天津市是“一带一路”的北方桥头堡,“一带一路”战略使天津可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融资租赁优势、金融服务与创新优势以及天津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平台优势等。在赋予天津经济崛起机会的同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了天津市新的战略地位,这给天津卫派文化在国内各省市和国际社会面前重新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天津市应抓住此次机会,重构卫派文化的内涵,打造有品质、有品牌的城市文化产品,展现天津城市的美好态度,使卫派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再次升华,使国际社会对天津的认识从好奇上升到认同。
3 卫派文化的内涵重构
3.1 卫派文化的内涵重构模型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析卫派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内涵重构:
①发挥卫文化求真务实的特质,将卫文化与天津城市的“善治”结合,打造善治天津卫。卫派文化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城市硬实力的打造是基础。天津应充分发挥卫文化求真务实的特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老城区的改造、滨海新区工业基础设施的铺设等。在加强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治理理念,倡导城市善治理念,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凝聚天津卫的文化精神,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
②将漕运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入到天津港物流业发展中。天津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目前天津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天津市可利用其漕运文化与东亚各港口城市的文化契合性,利用天津港与东亚地区的合作基础,增加港口货运的货类,健全天津港的港口物流网络布局。
③将卫派文化中的码头文化融入到天津市新兴产业的推广与结构调整中。天津可发扬码头文化中的开放性、兼容性以及竞争性,尤其是利用天津的铁路交通优势,实现与国内相关省区的互联互通,加强在经济、贸易、资金以及物联网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增加国内各省区对卫派文化中码头文化的认可。
④将卫派文化中的商埠文化融入到与各国的交往中。发扬商埠文化中的开放性、竞争性因素,将其融入到天津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并延伸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部分国家。在此过程中,积极吸收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机整合,尤其是天津与中亚21国具有经贸合作的基础,可吸收中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卫派文化的内涵。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带一路”战略下卫派文化的内涵重构模型如图1所示。
3.2 具体措施及其可行性
针对上文中衛派文化内涵重构的方向,卫派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内涵重构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卫文化中增加善治因素。从2016年开始,天津市开始实施城市治理改革,以“善治”理念为指导,对全市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海河夜景灯光、里巷道路环境治理以及老社区补绿增绿,天津城市“善治”改造以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特色,发扬了卫文化求真务实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卫文化,力求建设以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为特色的天津城市形象。
②发扬漕运文化与异域文化,积极吸收东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天津港是天津与东亚各国交往的门户,双方历来有国际物流业合作的经验与基础。目前天津港已经与东亚7国建立了长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从而可吸收东亚文化的积极因素,丰富卫派文化中的漕运文化与异域文化。
③创新码头文化,将其融入到新兴产业的推广与结构调整中。“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创新与推广是天津的重要任务,天津具有丰富的物联网系统和交通系统,这使码头文化的丰富与新兴产业的推广合作成为可能,在二者合作的过程中,码头文化业可以得到丰富与创新。
④吸收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天津杨柳青镇自清朝晚期就有与中亚21国经贸往来的历史,双方经贸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天津是亚欧大陆桥的东部起点,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全可以利用与中亚交往的历史经验,吸收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增强与中亚的联系。
4 结论
针对天津卫派文化的转型需求,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给天津带来的转型机遇,本文从四个方面解析卫派文化的内涵重构:第一个将卫文化融入到天津城市建设中,在卫文化中增加善治因素;第二,将漕运文化、异域文化融入到天津港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吸收东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第三,将码头文化融入到天津市新兴产业的推广与结构调整中,与“一带一路”国内重点省市合作,提高卫派文化的兼容性;第四,将商埠文化融入到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吸收中亚21国历史文化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廖青虎,陈通,孙钰.城市文化资本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7(4):67-72.
[2]廖青虎,陈通,孙钰.我国公共文化设施边际融资的最优选择[J].财经论丛,2015(9):42-49.
[3]李艳华.论城市文化外交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J].价值工程,2016(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