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2017-03-25傅建林
傅建林
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就应有什么样的阅读测试工具。从这个逻辑上看,阅读测试是通过考查阅读成效来检验阅读教学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它虽不是最终目的,但具有明显考查诊断、矫正导向、反馈激励其培养目标的功能,与阅读教学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合。因此,透过阅读测试研究,可以检查审视、反思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
自2009年以来,上海组织部分学生接连参加了两次PISA测试,均夺得全球第一。测试结果的公布,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学生阅读素养问题的关注、审视,也引发了教育界对阅读教学的深入思考与改革。各地纷纷对此课题展开研究。2016年3月,福建省普教室仿照PISA阅读测试样卷,组织命题并对部分学校进行质量检测。随后,笔者也曾依据省质量检测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测试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直接获取信息题”做得较好,而“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题”“评价能力题”表现较弱;有些需要书面表达的题目,有部分学生虽然明白需要表达的意思,却表达得不完整或不清楚,书面表达能力还比较弱。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今后的阅读教学还需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从三个着力点入手改进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统整中的发现能力”
阅读能力有很多,根据国际测试的指标可以分为“直接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等。从福建省普教室四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检测试卷看,“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题”的比例较大,它与“直接获取信息题”之比约为8∶3。从笔者所组织的测试调查结果看,学生在“直接获取信息题”方面做得较好,而“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题”方面表现较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统整、分析,发现作者蕴含其间的深层信息,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
如,张祖庆老师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提出: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哪些地方写出了“穷”呢?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2,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儿请同学上台交流。学生开始默读时,教者又提示说:也许这个“穷”字藏在某个词语中,也许这个“穷”字藏在一个标点中,也许这“穷”字藏在一组对话中,也许这“窮”字藏在对环境的描写中,也许这“穷”字藏在某一处细节里,细细阅读,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阅读,就是发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张老师故意设疑,提出任务,并提醒多种寻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学生要有感悟,就必须整合文本中各种信息,通过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而简单批注,则需联系上下文,通过整合概括文本中的信息与观点来获得。这就在促进学生学会统整——“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发现能力”——善于在“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中发现文本蕴藏的深层信息。
最后,张老师告诉学生“阅读就是发现”,指明阅读的本质是不断发现新事物。它包括“直接获取信息”的“直接发现”与“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的“间接发现”两种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统整中的发现能力”。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或任务的提出,要紧扣文本信息,即学生通过阅读、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可回答或完成任务。其次,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信息,排除次要无关信息的干扰。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评价能力”
从福建省普教室四年级语文学业质量监测卷看,“评价能力”的考查约占试卷的23%;而从笔者所组织的测试调查结果看,“评价能力”也是学生较为薄弱的一项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深度不够,无法站在当时的立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客观妥帖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评价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刻不容缓。
这里所讲的评价能力,主要指对“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评价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要走出“评价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进行”的误区。各年级都要重视,只不过重视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用词、用句的准确认识,在评价中理解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词语、句式。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换词比较、句式比较等,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评价词语及句子的能力。中年级在评价文本重点词句时,可以侧重对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对某个段落的结构或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进行评价。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段落的内在层次,通过引读等让学生把握段落的内在结构,并试着从表达效果角度对段落的作用进行评价。高年级评价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继续关注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的评价同时,更要注意从篇的角度对文本的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评价,注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有教师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设置“巴迪写了一首诗,他的父母是怎样评价的?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三个问题来组织教学,显然,前一问题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其培养的能力属于“检索”性的低层能力,而第二问虽然指向表达的角度,但停留在方法的认识层面。而另一教师紧扣课后三道问题: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父母对巴迪的评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2. 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3.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来组织教学。这每一道问题都指向于“评价文中的内容和表达方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第二道题,更是充满思辨性,在答案上是开放式。引导得当,学生“理解、运用、评鉴及质疑与创新”等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从省、县质量监测以及本人进行的调查测试看,学生的表达力不足也是造成一部分题目失分的因素,也就是说有些题目学生会理解,但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省样卷(一)阅读文学类作品《一碗水》,其中有道题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外婆对“她”很熟悉?至少举两个事例说明。许多学生通过阅读,都清楚文中的外婆对“她”很熟,也知道在文中可以找到事例进行举例说明。但在具体表达时,有许多学生是原原本本照抄文本内容的,没有进行整合、概括与提炼,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由此可见,除了作文课要加强对表达能力的培养外,平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常见的问题之一:学生习惯于按课文原原本本的内容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加强“抓住关键段落或词句,加以概括整合,再做出回答”方面的引导。笔者觉得,由原来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由作答,转变为“抓重点,限字数,概括作答”是一种不错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概括、精练表达的能力。比如,在调查测试前,让学生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重点自由概括,在字數与表达方式上不加限制。测试后,我们则要求学生在一定字数范围内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讲究概括表达的方式,多种表达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学生准确概括、简洁表达的能力。
如,笔者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个句子时,首先让学生找到高度概括车夫外貌的词语:饱经风霜。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出作者省略的内容,说出填充的依据,表达准确,限制在50个字内。有一个学生这样填充:车夫虽然只有三十多岁,可看起来有四十多岁的样子,脸又黑又瘦,似乎是一层皮包着骨头。理由是:当时的车夫长年累月在外面拉车,风里来,日里晒。吃不饱,穿不暖。营养肯定不足,人也会显得比实际年龄老。样子也肯定是又黑又瘦。其中,理由表达不够准确,而且超出字数限制。笔者展示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删除次要信息,再次进行概括及个别词语的打磨。经过一番思考,这个学生重新回答:车夫长年拉车,日晒雨淋,又吃不饱,穿不暖,营养不足,外貌看起来自然比实际年龄老,长得可能又黑又瘦。最后,笔者又发问:作者为什么不像这样写具体?我们平时不是常说,要写具体吗?难道作者忽略了?这样,有意制造文本表达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将字数控制在30个字内。这样的教学过程,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想象能力与准确概括、精练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改进阅读测试,发现平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最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