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创新驱动开创未知世界(二)

2017-03-25冯增俊

新教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智化中山大学信仰

三、创新驱动与智化中国

中国走向未来就要走向智化中国。当下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智能化。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就是产业智能化。无论是德国工业4?郾0,还是中国制造2025,智能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不仅工业互联网等是产业智能化的结果,也代表了人类未来经济趋势是智能化。

1. 智化中国战略思路。

中国实现智能化社会,不仅提升了人的智能水平,也提升了产业智能化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其战略思路表现为:一是从劳力型产业转向技术型产业。这是一个从文凭教育到智能教育的过程。二是从自给经济到规模经济。这是一个从谋职教育到创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三是从个体经济到产业共同体。这是一个从低级个体技术向高端互联技术的过程。

2. 中国未来教育以智能化为核心。

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以开启儿童智能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以此建立中国未来智化教育新体系,形成一种与儿童发展相适合的、兴趣的、探究的、成果的教育体。二是建立规模性智能教育集团。以此实现从个体教育到互联网+教育,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所要学的任何知识。例如,最近我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教授一个博士论文答辩,提出建立互联网+下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最优化混合学习体系,就非常有新意,如果把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非常厉害,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从而对大学教学进行改造。三是建立以重点高水平大学引领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端技术牵头的智化产业共同体。

四、创新驱动与文化中国

1. 文化中国战略思路。

文化中国可以设定为三大战略思路。一是从农耕文化转向科技文明,实现了从强化等级到发展性平等共享文明。二是从家庭文明转向创建公民文明,创建起中国社会主义新文明。三是从儒家伦理转向生命共同体文明,在教育上实现从文凭文明到技术教育文明下的社会共同利益集团文明。

2. 创建未来中华新文明。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是文化生长发展的载体,因而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创新驱动中国发展,必须创建未来中国新文明新文化,其战略思路主要有三:一是建构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一种鼓励创新、主导创新和颂扬创新的文化体系。二是创建有文化的新文化学校,让每所学校都在确定文化发展定位即未来性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培养什么人,颂扬什么文化上有本校的特色,把每所学校都办成有自己文化的学校。三是创建走向未来的新文化新信仰。信仰是文明的产物,也是特定集团用以维护存在发展的信条,一种族群生存发展的理念和文化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定位等。信仰有对共产主义道路的信仰,有中华民族特定文化模式,有人类共同体文化规范,也有各种宗教信条等。信仰现在被很多人讲得好像只有宗教是信仰。其实,信仰是会发展的,文化变革本质上就包含了信仰的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创新宗教教义,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宗教每次嬗变都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例如,新教改革对基督教文明的发展影响巨大,带来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今天,在面对未知的将来,未知的时代,需要的是什么信仰,教育创新驱动文化的未来整合,必然给中国走向未来带来重大作用。

以上所说,我认为,开创中国未来,是一个设计,更是一个行动。科技中国、智化中国和创建工业文明是互动的,我们只有在实践新文明进程中才能向共同体文明转变。研究儒家文明发展会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儒家文明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文明中的一分子,春秋战国形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成了中国文明的源头,但是自从倡导独尊儒术以后,中华新文明就不成长了。这点值得我们注意。所以,造成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有人说,最可怕的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什么模式?即每个中国人都在抨击不平等,但是没有人去努力消除这种不平等,而是尽力使自己获得不平等中那个最有利的位置,成为不平等社会中的利益者!因此,创新驱动,首先就应当创新教育。当然,这种创新就要在也必然是在创新新文明的进程中实现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中,创新教育不是靠哪个人、哪个机构想出来的,而只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任何要成为伟大的人,都必须在推动新文明的形成发展中才能诞生!

最后做一个简要的小结。

未来的世界是未知的,创建未知世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是走向未来,也是开创未来的关键。

中国正走向未知的将来,教育的创新驱动是建构新未来文明的基础,是成就大国之基业!

创新中国教育以驱动中国转型,必须以服务中国为中心,凡是照搬外国、效法古董的做法都注定要失败的,唯有创新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巅的根本!

现场问答

黄少波:提问1,“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是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五所知名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举办的,有两所是我的母校,一所是中山大学的政务学院,一所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非常感谢冯老师和钟院长每年都给我以学生身份参加这个论坛,收益颇多。本次论坛强调创新驱动,这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关键点。刚才几位发言中,我统计了一下冯老师的演讲,总共23次提到创新和重建。我觉得本次论坛突出创新抓住了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很重要,是教育重建的前提。中国教育未來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例如教育体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教育照搬苏联体制,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就是莫斯科大学。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是仿效欧美国家,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是美国的哈佛大学。说实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属于我们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以,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不是照抄其他国家的,不是照搬西方的就是现代化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关键是建立起为本国服务的教育体系。现在我们许多大学纷纷模仿外国,模仿哈佛大学等,结果哈佛大学的教师就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大学,必须以服务本土发展为前提,决不能够照搬英国或者德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建立之初,就不是外国大学的翻版。这是爱迪生说过的。

黄少波:提问2,据悉2016年11月,教育部公布一个伟大的规划,就是到2023年,中国多少所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有关数据看,中山大学基本上被“边缘化”了。中山大学什么时候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校长、教师、学生的努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决于教育部的行政规划?大家可能都会觉得这种现象很奇怪,在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中,各所大学的发展以及建成什么样的大学都是十分常见的事,但在中国就不同。下面就这点我提几个问题:一是现在教育部所规划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是什么,是美国标准,还是英国标准?二是按照教育部这样的推断,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有希望吗?谢谢!

冯增俊:这里我先回答几个问题。一是自1995年来中国就提出要建设一流大学,简称“985工程”,宣称10年后如何如何。现在20年过去了,简称了什么,大家很清楚。二是我之前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访学,该校老师见了我就问,你是北京大学来的?我说不是。他们对此表示茫然,不是北京大学那怎么是大学老师呢?后来我说到中山大学。他们立刻说道:“啊,知道,是孙中山的大学!”他们就知道中国有两所大学。按黄老师说的,中山大学在世界很有声誉却不能进入“双一流”,很不可思议。其实,北京大学的作用和声誉来自20世纪初蔡元培的辦学思想,而中山大学的声誉既有孙中山的影响,更有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达人、李延保时代推出系列在世界发展下服务中国服务广东的办学精神,同广东产业共同成长,攻坚克难,体现了中国新大学精神。现在这种建设一流大学,很多是一厢情愿的。如果不能推动大学服务中国,服务地方发展下瞄准世界前沿,不能强化对中国、对民族、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点上,简单地套用国外指标,搬来外国的做法甚至价值观,可能钱花了很多,但是一流大学也许还不知道在哪里。

黄少波:提问3,中国现在大学排名不断进步,中山大学也进入世界前100多名,怎么评价?

冯增俊:现在的排名尽管可以反映一些大学发展信息,但是不可能反映更不能带领中国大学走向一流。因为这种排名是各个机构依据自己的视角来做的,基本都是商业性的,讲的是摆摊子,多少院校学科,多少教师,多少教授什么的。如果大学是这样办,就太简单了。真正好的大学是一种大学精神,是把握这个时代对大学要求下的大学精神。我上面讲的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就是这样。

(续完)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智化中山大学信仰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沙冒智化的诗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