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陕红色交通线的成因与价值分析

2017-03-25向宽菻闫向莉

西部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向宽菻++闫向莉

摘要:川陕地区的红色交通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存在,它活跃于中国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也是中国红色运动最为低潮和危难的时期。当时的形势对于红色革命和发展都极为不利,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产生了一个对后来中国红色政权存在都极为重要的一个“救命”的红色交通线。它直接促进了川陕尤其是后来的延安地区的红色根据地的发展,为后来的一系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红色革命保留了希望。

关键词:红色交通线;川陕革命;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共中央根据国内革命形势的转变,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必须建立通达各省的交通,构成一个党的全国的交通网的决议。“八七会议”后八月二十一日发出的《通告第叄号》明确指出这样的交通线的职责有二:“传达党内的一切文件,输送党的一切宣传品,兼探听各地反动派的消息及其他各种消息。” 尤其是在以后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中,苏区,红色政权都处于困难之中。在此背景下,建立各地区的红色交通线,就显得愈发地必要。

一、川陕红色交通线概况

川陕红色交通线一般意义上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陕西交界的大巴山地区建立的一条红色交通线。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生存与安全,保存川陕地区红色革命政权的火种。但由于当时的世界形势与国内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其本身赖以存在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这也直接导致其从1933年到1935年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然而它所产生的意义却是极为深远的。

这样的红色交通线是按照前苏联内战时期办法,建立交通线和各个交通站,联络白区和苏区之间的来往关系。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努力所建成著名的川陕红色交通线具体有三条:一条是经南郑的牟家坝、青石关、回军坝,天池寺、羊圈关、华林坪、西河口、到达川北苏区;一条是经南郑的牟家坝、城固县的天明寺、二里坝、小盘、大盘、绕道至南郑的广家店、碑坝一带,进入川北苏区;一条直接从城固到达西乡沙河坎、罗镇、栓马岭到达镇巴,从长岭、降头山、关门垭进入川北苏区。[1]以上所列出的地名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当人们真正去过这些地方时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全都位于巴山深处,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李白就曾感叹汉中入蜀之道为“难于上青天”。何况我们的革命先辈还要在肃杀的白色恐怖之中从此处为红色革命根据地运输物资、护送人员、传递消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与勇气。

在一九三五年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后,尤其是红军部分主力到达陕北一带,红四方面军也渡过嘉陵江,川陕地区的红军数量和实力大增,这引起了国民党极大地恐慌和震惊,开始大规模地调兵遣将,将大量的嫡系精锐中央军调入陕西四川一带应对红军的发展。同时蒋介石也开始将非嫡系和他怀疑有“通共”嫌疑的部队调出,其中就包括孙蔚如的38军。这样一来交通线就失去了重要的掩护和屏障,工作无法继续开展。此外,国民党的各种特务机构和情报机构,使地下工作困难重重,最后组织再三权衡之后,决定放弃此交通线,最终于1935年6月终止了川陕红色交通线的存在。从此这条自1933年诞生之日起就充满各种传奇色彩的交通线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正式成为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红色经典。

二、川陕红色交通线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美国因素对国民党方面的影响

亚太地区的日本成为地区的头号强国,日本在对华对俄战争中取得了包括朝鲜半岛、东北一部的控制权,并开始在上述地区掠夺战略资源、进行殖民统治,以此来提升日本国内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亚太地区一家独大的新兴强国日本,主张自己来对亚太地区进行主导、控制,将整个亚太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尤其是自己的原料供应地,借以来维护自己庞大军事机器的运转和国内经济的高负荷运营。而日本谋划独霸亚太的野心毫无疑问地威胁到了主张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美国的利益。但是美国由于其当时的国力仍然较为有限,再加上美国的外交重心一直放在欧洲地区,无法再分出精力和实力在亚太和日本相抗衡,所以只能通过条约限制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来进行自己的亚太平衡。在一九二二年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就明确规定了美国海军军舰吨位和日本海军军舰吨位的比例是5:3,并对双方的舰炮口径做出了限制,以此限制和制衡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发展。然后美国开始通过在亚洲中国问题上毫无保留地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的势力,来扶植中国的力量以制衡日本。为此,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援助,并允许诸多的美国高官和上层人士进入国民党政府成为顾问,例如聘请了《密勒氏评论报》的创办人托马斯·密勒为政府顾问;聘请甘末尔任南京政府财政部设计委员会主席兼银行币制委员会委员,参与财政事务的管理;克利夫兰担任币值和预算顾问,林奇担任中央银行顾问,以此来“指导”国民党很多政策的制定和走向。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美国参议院议员惠勒等访华,惠勒在上海的一次招待会上表示“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2]对于美国方面伸出的橄榄枝,蒋介石政府迅速做出了回应:一九二七年九月,蒋介石在访日期间,同美国驻日代表进行了直接会谈。通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一项密约,其主要内容为,“美国以全力支持蒋介石在中国建立政府,统一中国;美国在中国的一切权益,蒋介石政府应尽力保障并助其发展”;同年十二月蒋介石和有强烈美国背景的宋美龄成婚,标志着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彻底倒向美国方面,并获得了美国对其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

(二)国民党内部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和行动

在蒋介石得到美国全方位的支持后,其国内国际政策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在对日方面开始由以前的示好甚至有求于日本的大量借款而变向对日本的较为强硬,不再对日本的各种政策妥协,同时蒋介石也发现日本图谋侵略中国的野心并对此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开始寻求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支持来限制日本的侵略,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有利的时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入侵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就是不希望中日全面开战,而是寄希望于支持自己的美国和国联调停来迫使日本撤军,[3]甚至希望通过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影响力来制衡日本在华的势力,继续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时间。国内方面,由于获得了美国的全力支持,自身力量得到了极大地加强,蒋介石国民党开始走上集权统治的道路。首先,其作为美国在华的利益代理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利与实力来对美国方面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借此向美国方面要求获得更大的支持和援助;其次,从北伐的节节胜利开始,自身力量强化以及美国的全力支持也使得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再需要联合共产党联合苏联方面来增强力量,再加上北伐的成功,使得两党所面临的最大的共同敌人几乎被消灭,两党联合最现实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而在共同敌人这个最主要目标掩盖下的两党的巨大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再次,国民党力量的强化不再需要和共产党的合作,在两党的合作期间,共产党的力量在迅速增强,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甚至有了诸如“上海工人纠察队”这样的准武装部队,同时由于合作时的规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得国民党中共产党员人数剧增,在一些部門担任要职,这些都让蒋介石国民党右派感受到了巨大威胁。于是一场由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清党”、消灭共产党的阴谋开始浮出水面。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到一九二六年一月,以林森、邹鲁、谢持为首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并通过决议,宣布中国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分别开除共产党人谭平山、李大钊、毛泽东等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职务,并取消他们的党籍,通过《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宣言》、《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共产党人李大钊等通电》、《取消政治委员案》等决议。在随后由国民党一手策划的“中山舰”事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破裂,两党矛盾迅速激化。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二届二中全会上,张静江、吴稚晖、孙科等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制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国民党的大规模“清党”行动。[4]并在几乎与此同时的上海和武汉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汪二人同时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破坏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基层组织,国共第一次全面合作宣告失败,中国又进入了全面内战状态。[5]

(三)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应对

一九三二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派就调集重兵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将中国的红色革命政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先进攻一些势力较为弱小、根基不是很深的根据地,减除中央红军的羽翼,断绝中央得到外部支援的可能,然后再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以达到其消灭中国红色政权的目的。所以其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以后,再转移兵力完成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保存革命力量和革命的火种,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转战至敌对势力相对较弱的陕西南部地区,并成功在当年十二月份到达陕南城固县上元观和小河口镇,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小河口会议”。在团结了内部人员,解决部分分歧后迅速整顿兵力,向敌人实力相对薄弱的川北地区进发。[6]红四方面军利用四川地区各个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当地军阀与中央军之间素有嫌隙的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攻克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比较大的城市,一举创建了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的第二疆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此时的川陕地区成为共产党最适合建立红色根据地的地区,首先:川陕地区位于秦岭巴山地区的山地之中,千沟万壑、植被茂密,地形情况极为复杂,居民点、城镇分布较为分散,国民党统治机构难以形成有效的管辖和实际控制,有利于我地下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其政治因素,当时的川陕地区军阀横行,再加上其统属于不同的地方行政单位,实际控制的区域相互并不买账,在日常管理中本就摩擦不断、相互敌视,更遑论协同进攻红军的根据地了;再次,川陕地区各种势力相互渗透,军阀争斗连年不断,普通百姓生活困难,对于可以保护他们的红军充满了好感,对于可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共产党采取了毫无保留的支持,同时共产党在川陕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出台了诸如《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区政治部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怎样分配土地?》、《平分土地须知》[7]等在川陕根据地内开展土改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在其境内完全实行土改,彻底发动群众,群众也对支持共产党、参加红军具有极高的积极性;最后,川陕地区交通条件较好,从全国地形上看,川陕地区基本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区,南北交通线的交汇地区,对于根据地建设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保存根据地的有生力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根据地的存在也足以威胁由此向南向北的各个重要城市,牵制大量的敌军力量,在战略上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地位。

三、革命斗争中交通线起到的重要作用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色根据地发动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在多次碰壁之后改变战术战法,不再以军事进攻作为主要手段,而是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战术,企图将红色政权和军队困死、饿死在包围圈中,以此来达到他们消灭红色政权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斗争的主要方向由军事斗争转向了反封锁的斗争,而斗争的主要阵地也向地下工作,交通线工作转移。

这样的交通线自存在之日起,就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担负着传递各个苏区之间的消息:传送汇报白区情报,及时通风报信;运输物资;掩护、护送大量干部和向往革命的仁人志士进入苏区。[8]

(一)向革命根据地运送了大量的物资

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凡是临近根据地的城镇、村落均实行严格的专营控制制度,即所谓的“公卖”制度,严格控制食盐、棉布、药品、火药等战略物资的购买与运送,这样的举措极大地恶化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使革命斗争工作更加艰难。著名的红色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根据地和红军因极度缺乏食盐造成作战和生活上极大困难就是对这样的情况真实的写照。虽然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背后是残酷而真实的历史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交通线的作用就开始显现了。

陕南的地下党组织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交通线的重要建造者武志平其公开身份是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少校参谋但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他其实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他利用自己公开身份,多次以私人或者半公开的身份向苏区运送大量的物资,仅在一九三三年中一次就运送地图,药品,电池,无线电设备等大量的苏区无法生产而又急需的物资进去,极大地支持了苏区的反封锁斗争,为红色根据地的建设和坚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

(二)维持交通和信息通畅,护送大量的革命骨干、领导进入苏区

国民党在军事进攻受阻无法通过强力手段消灭根据地后,开始转为封锁,而且是全方位的封锁。毫无疑问斗争是残酷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就说到:“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在斗争中会有不少的牺牲,这就需要有其他的骨干人员加以补充,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中央苏区的领导也会派出相关人员来参与指导工作;国民党一直致力于消灭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作为应对我们必须掌握敌人的各种情报,需要大量的情报传入根据地。徐以新,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他在一九三三年五月至七月以红四方面军参谋主任身份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全权代表孙蔚如谈判,全程参与了建立川陕苏区秘密红色交通线的工作,在他的回忆中这样说道:“这条线就是从西安到汉中,然后进入根据地。潘自立等同志都是通过这条线进来的。大批的同志进入苏区,带来了党的信息,增加了我们的力量。另外,在传送物资和互通情报方面,这条交通线也起了重要作用。这样,就打破了蒋介石把我们包围封锁在川北地区然后加以消灭的妄想,使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10]而且那些由我党地下工作者和情报员收集的情报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交通线传达到根据地;同时,党中央的各种指示和意见也不间断地到达。这样来自于敌我双方的各种消息和情报都通过这条交通线向根据地地区传送,使得根据地的消息来源极为准确,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基本都可以取得先机或者优势,从而可以粉碎敌人的进攻或者挫败敌人的各種企图,为保卫红色根据地,保卫红色政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得以在敌后长时间存在的重要保证。

结语

红色交通线的存在对革命根据地是极为必要的。首先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中,红色交通线的存在就是一种抗争与希望,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顽强的生命力,这样的存在本身就会极大地鼓舞进步人士和广大基层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斗志,让他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的希望所在。毛泽东在评价长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我想,这样的评语如果套用在川陕红色交通线上也是完全可以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其次是它的巨大作用,敌人对我们红色根据地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锁打压,力图通过兵不血刃的方式将红色政权和红色武装力量扼杀在摇篮中,消灭在萌芽状态。但是因为这样的红色交通线的存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打破敌人的封锁压制,为红色根据地输送大量的新鲜血液,为红色根据地注入了活力与动力,为红色根据地的坚守提供了希望与坚持。

川陕红色交通线存在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虽然随着革命总体形势的转变存在了不长的时间,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却是极为丰富的。它为红色根据地保存大量的革命有生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这些革命有生力量为全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同时,川陕红色交通线的精神和文化也深深扎根在它所在的地方。在川陕红色交通线当年经过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各种当年的故事仍然在口口相传,当年英雄们的事迹仍然在为人们所歌颂。在陕南四川交界处的这片大山中,川陕红色交通线为党的革命事业、根据地的革命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人为了这条交通线做出了牺牲。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强大了,在我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的同时,也不能忘却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不能忘却这条著名的川陕红色交通线。

参考文献:

[1]宋键.川陕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比较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3(1).

[2]肖登国.红四方面军入川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J].四川黨史,2002(6).

[3]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以抗战时期中美关系

为中心(1931-1945)[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向婷.对国共合作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5]赵晓琳.论八七会议[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6).

[6]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7]王金波.鲜为人知的川陕红色交通线[J].党史纵横,2015(6).

[8]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J].军事历史,1998(3).

[9]张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陕西省临潼地下交通线研究[D].陕西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刘明钢.武志平:与十七路军建立统战关系的孤胆英雄[J].党史文苑,

2013(5).

作者简介:向宽菻,男,陕西汉中人,作者单位为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红色文化研究所。

闫向莉,女,内蒙古赤峰人,历史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