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东《奇葩说》: 滚蛋吧,体检君

2017-03-25朱陆

女士 2017年3期
关键词:奇葩说马东胃病

朱陆

赚谁的钱?

病人!

没那么多病人怎么办?

那就去发掘病人或者制造病人!

怎么发掘制造?

体检呀!

作为当下最火的“严肃辩论节目”《奇葩说》的奇葩议长,马东的宗旨是:“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也尽量不说假话。”尽管他说了挺多没节操无下限的话,但在一些原则性的话题上,他还是有自己的底线的,比如对体检这件事。

当然,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是尊重的,对护士的奉献也是欣赏的。只是,他对于极少数的医生,是抵触的、质疑的、反感的。

治骨质疏松治出胃病

应该说,马东现在应该处于最注重健康的阶段:48岁的年龄,有一个好太太,还有一个8岁的女儿,自己又是一个很有名的主持人,基本上到了什么都有就是不能有病的阶段。

按理说,他应该特别注意健康养生之类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跟他境况相似的朋友们偶尔小聚,聊得最多的除了家庭和段子就是健康,因为都好不容易有了当下的幸福生活,谁都怕身体不给力拖了后腿。基本上,大家都很注意做体检,体检结果当然也是闲聊的话题之一。每到此时,马东就插不上嘴了,因为他除了割了个眼袋外,这么些年就没看过医生,至于自己的血液脏器骨骼……更是没接受过任何系统的详尽的检查。

于是,总有朋友说他不在意身体不注意健康。对这样的批评,马东拒不接受,他认为,自己正是因为注意健康才反对体检的。把健康和体检对立起来?很奇葩,但他却有自己的一番道理。

之所以反对体检,马东是有血泪教训的。他曾经赴澳大利亚留学十年。这个国家福利挺好,尤其是医疗保险,而且当地人对于健康也认真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所以全民的免费体检是三个月一次,很多城市每季度都有一天专门的假日——体检日,确保大家不用担心工作学业,放下一切,安心去体检。

马东刚开始本着不浪费名额的原则,很积极地去参加免费体检。第二次去体检时,就有医生很严肃地找他谈话了。医生告诉他,虽然他的实际年龄才二十多岁,但骨质疏松却很严重,相当于六七十岁的老人,一不小心摔倒就有可能导致粉碎性骨折。马东当场就被吓得两腿发软,似乎听到了自己的骨头就要裂开的声音。

当然,医生找他主要还是为了给他治病,给他开了一种名为Fosamax的专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只是服药周期比较长——要连吃三年。马东将Fosamax奉为救命神药,每天老老实实服用。下个季度做体检时,他的骨质疏松的确有了缓解,却又被查出患上了胃病。

他去找那位给他开Fosamax的医生咨询,得知这种药物对胃的确有点儿副作用。一边是骨质疏松一边是胃病,两害相权取其轻,医生建议他最好还是坚持服药,说不定吃着吃着肠胃适应了就没事了。

马东坚持了一阵儿,最终没坚持下来,毕竟骨质疏松看不见摸不着,若不是做了体检自己根本感受不到。但是,药物给胃带来的副作用却是扎扎实实的,每天晚上他都必须吃大量的零食,否则就一定会胃痛,而且要枕很高的枕头睡觉,不然胃里的酸水就会往嘴里涌。

马东忍不住悄悄停了药,然后用了增强骨骼的土方法——坚持每天晒太阳和散步。结果,随后的几次体检中,他的骨骼指标越来越正常。去见医生时,医生也很得意,将其归功于自己开的药物。马东忍不住说出自己其实早已停药,因为副作用导致他的胃很难受。结果,医生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可以帮你开点胃药。于是,一种叫Prevacid的胃药出笼。马东这次聪明了,很小心地问医生这胃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医生沉吟了一会儿,小声说,有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

回国后,马东跟赵本山在一个饭局上遇到,他把这事讲给赵本山听,说要是把这个故事演成小品,一定比《卖拐》还精彩。在场的朋友们都笑得前仰后合,戏称马东如果谨遵医嘱的话,他这輩子可能就在治骨质疏松治出胃病、治疗胃病又导致骨质疏松这个圈子里周而复始了。

从那之后,马东就再也不去体检了,不拿着检查结果去找医生咨询,也就没人要他吃这药那药。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因为忽略检查就这痛那痒,自我感觉哪儿哪儿都很正常,能吃能睡能熬夜。找个老中医一搭脉,人家就让他回家了——啥事儿都没有!

虽然在澳大利亚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马东却对全民体检这个医学或者社会学的论题越来越感兴趣。他开始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最后的研究结果是——体检其实就是个坑。

马东觉得从某方面而言,体检就是一种商业医学,当然也治病救人,但有其很明确的赚钱目的。赚谁的钱?病人!没那么多病人怎么办?那就去发掘病人或者制造病人!怎么发掘制造?体检呀!

根据他收集的资料显示,德国从1989年10月开始推行全民健康检查,结果两年后健保医生就列出了自傲的数据——两年的受检者中,只有43%的受检者检查结果显示没病,而剩下的57%则全都落入了医学大网。这个结果一公布,德国的《医师报》兴高采烈地发表文章称:“若一切顺利,每家诊所只要来1000名体检者,每两年就能多出7万马克收入。若同时做防癌筛查,收入将有更多,太好了!”

更让健保医生欣喜若狂的是,随着检查项目的增加以及检查仪器越来越先进,受检者的患病比例越来越高。当然也有唱反调的有良知的医生,比如杜塞尔多夫的乌伟医生就疾呼:可以预见,再过几年,除了没参加健康体检的人以外,再也没有人是健康的了!

马东将西方所谓的全民健康体检研究了一个遍后,明白了一件事,所谓的体检,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利益集团达成的一个协议,他们联合起来织好一张美丽的网,让不明就里以健康为诉求的人自投罗网,然后将其作为财源广进不可或缺的客户,而不是病人。马东忽然想明白了英国作家赫胥黎的一句话——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当初看见这句话时他还非常疑惑,而今终于豁然开朗。

跟马东关系不错的一个来自台湾的同学,对于医生选择了无条件信任,结果在一次体检中竟然检查出了肺結核。当然,肺结核是可以免费治疗的。然而自从开始接受治疗后,这位同学的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先是动辄感冒发烧,然后就是夜间盗汗,严重时一晚上要换两套睡衣和床单。三个月后复检时,医生说他出现了肝损,要吃保肝药。再三个月后,医生又说出现了肾损,还得吃护肾药。虽然治结核的药物免费,但保肝护肾的药物却是要自己出一部分钱的。

花钱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经过半年治疗后,这位同学浑身无力、上楼喘气、失眠多梦、脸色蜡黄……完全不像是个年轻小伙子该有的健康状况。医生却说,治疗结果非常满意,因为患者的结核指标已经越来越接近治愈的标准了,至于肝肾,可以等到结核痊愈后再进行后续治疗!

尽信医不如无医

眼看这位同学再治疗下去就有可能魂归天国,马东把他拖到了多伦多华人街一家中药店,找坐店的老中医配了中药。同学喝药当晚,盗汗就减为一次,三天之后盗汗问题就基本解决。马东让同学把所有的西药都停掉,不去取结核药物也不做任何检查,只服固本培元的中药慢慢调养。两个月后,同学再去医院复查,所有指标都正常了。医生觉得很纳闷,这个病人“失踪”两个月之后怎么就康复了呢?马东心想,你们能搞明白才怪。

那位坐店的老中医告诉马东他们,西药是最厉害的苦寒药,而所有的苦寒药都伤肝伤脾胃损肾阳,阳少肯定就阴脱,所以必定盗汗,而肾脏是为全身器官正常运转提供能量,脾胃又为肾脏输送补给,这两大功能同时受影响,就如同腹背受敌。至于所谓的结核,到底有没有暂且两说,但就算有,也是非常轻微的,固本培元到位了,自身正气足了,自然就修复自愈了。

外来人士也就罢了,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健康状况更不乐观——尽管享受着全球最好的医保,但本土居民得心脏病的几率是非本土居民的4倍,30%以上的成年人体重超标,心血管疾病成为成年男人第一杀手……每三个月一次的体检做着,各种对症下药的药物吃着,但真的有用吗?

回国后马东进入央视,这也是一个福利很完善的单位,因此体检也是详尽且周到的。但是,马东从来不去。作为一个旁观者,他见到了身边太多同事因为体检带来的生活巨变:体检前还是好好的,体检完了就开始忧心忡忡,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高血压、贫血……反正基本没有人的指标是完全正常的。为了健康,大家便开始老老实实谨遵医嘱开始吞药:维生素、降压药、补血药……严重点的还得再去各大医院轮番检查,看看需不需要动手术。

起先只是转氨酶偏高,被告知不好好吃药会发展成肝炎,结果数年如一日地吃西药后,出现了肝硬化;原本只是血糖偏高,乖乖长期服用降糖药,结果伤肝伤肾,各种并发症……

更有上半年体检还是好好的,下半年就突然查出肿瘤,而且一确诊就是晚期。到底有几个幸运儿能如健保医生宣扬的那样——早检查早治疗早康复?反而更多的是早检查早治疗早痛苦早死亡。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相信体检指标,为什么要去接受健保医生给我们的种种负面信息和心理暗示,为什么不相信自身的修复能力与自愈能力?

马东在央视找到了一个铁杆盟友——崔永元。这也是个从不去体检而且有啥小病小痛坚决不看医生的顽固份子。崔永元说过这么一席话:“每个人一辈子都难逃一病,我们必须面对疾病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看来,不管是哪种疾病,要想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坚信自己的病情只是小问题,用大脑控制病情,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把大病当作小病、小病当作没病,才是治愈疾病的前提。”

马东不否认医生的重要性,但他更坚持自己的观点——尽信医不如无医。当然,他再三强调,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

(经作者授权,本刊严正声明:本文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 尼尼威

猜你喜欢

奇葩说马东胃病
捐 款
Multiple solutions and hysteresis in the flows driven by surface with antisymmetric velocity profile∗
别把胃病当小病!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走路治好老胃病
马东生 作品
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