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科技强省的鲜明指向

2017-03-24储东涛

群众 2017年3期
关键词:示范区江苏制造业

储东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突出强调聚力创新,吹响了科技强省的新号角。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今后五年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方针。我们要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战略用功发力,努力建设科技强省,打造江苏转型发展主引擎,从而体现江苏“高度”、形成江苏“标志”、作出江苏“示范”。

继往开来矢志镌刻新高度

科技乃国之利器、民之宝物。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地区兴,科技盛则人民富。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攀登科技创新高度方面已经刻下一道道印记:上世纪90年代中,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的“科教兴省”战略被党中央拓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推向全国;2006年,江苏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201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后来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2015年,江苏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达1788亿元,占地区GDP比重達2.5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016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再度问鼎全国,连续8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地区”。

科技创新没有最高,但有更高。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居先机、赢得优势。面对“十三五”的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明确点题,把建设这一“中心”确立为新时期江苏创新前行的新标杆,作为全省产业迈向中高端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支撑。江苏的这一“中心”,是基于江苏产业基础雄厚来推进科技创新,是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江苏产业迈向中高端,无疑是一个新高度;江苏的“全球影响力”,是成为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是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三高”聚合区。因此,必须选择有限目标、争取重点突破,把科教优势更快地转化为创新优势,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并迅速产业化;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形成创新水平与世界同步、研发活动与世界融合、体制机制与世界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主攻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做强一到两个产业的创新中心,从而真正建成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区域创新开放有序、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再接再厉发奋创立新标志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深刻变革,产业融合度不断加快,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加速形成。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如美国2012年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力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等领域继续领先世界;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积极谋求关键工业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日本大力实施2020ICT综合战略,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和研制智能机器人,以保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未来一个时期,国际上围绕市场、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鉴于此,江苏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关乎未来命运的产业争夺战中抢占先机。江苏以制造业见长,装备制造业尤其具有比较优势,其规模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万亿级行业达到6个。201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4.5万亿元。江苏部分制造业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已涌现出一批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江苏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顺应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补齐江苏制造业“短板”、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大决策。江苏必须通过技术升级、装备提档、工业企业与互联网嫁接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企业自主设计、制定标准,以卓越的质量打响“江苏制造”的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掌握话语权、定价权,加快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再由中高端向更高端发展。

科技创新没有终点,但有标志。“一中心”与“一基地”,是打造江苏科技强省的一幅“双面绣”。“一中心”是“一基地”的前提,“一基地”是“一中心”的载体。建设“一中心”,是为了增强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动能,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优化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建设“一基地”,把制造业智能化作为主攻方向,是为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通过不懈努力使江苏在“中国制造”、“互联网+”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进而“智造强省”的跨越。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苏州的纳米材料、无锡的物联网、常州的石墨烯、泰州的生物医药、徐州的工程机械、盐城的大数据产业等等,目前在全省各地快速崛起,必将成为科技强省的新标志。

自信自强努力呈现新示范

科技创新没有定势,但可示范。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向产业高端要竞争力,向创新驱动要源动力,向试点示范要辐射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谋求发展的不变情怀。2014年,根据江苏多年的主动申请和周密准备,国务院正式批复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之后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但是,与依托一个高新区或一个城市不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示范区,涵盖了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横跨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把示范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两年多来,示范区突出高新区主阵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政府制度供给主体地位,突出区域创新一体化,着力构建以优质科教资源集聚为特色的高新区发展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特色的企业创新发展机制、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特色的基础原创成果转化机制、以科技人才创业为特色的大众创业机制,为打造创新驱动的新苏南提供了重要保障。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众多示范点中的一个“样板”,示范以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关心支持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形象日益彰显,应用示范成效明显,目前集聚了许多物联网企业,在全国7500亿元物联网产值中独占1/4。无锡“感知中国、物联世界”,已经成为我国物联网的核心高地,举起了领跑世界物联网的旗帜。2016年10月在无锡举办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既成为物联网业内的“华山论剑”,也在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深深的“太湖印记”。同年12月在南京举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亦彰显出江苏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者”风采。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江苏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形成了新标志,必将在国内外经济版图上呈现出“全球视野、中国战略、江苏示范”。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 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示范区江苏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数读江苏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江苏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