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表达创新
——从《精卫》《唐婉》《长恨歌》看万素舞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2017-03-24侯文靖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标舞唐婉精卫

侯文靖

反思表达创新
——从《精卫》《唐婉》《长恨歌》看万素舞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侯文靖

国家一级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创作的舞蹈作品达百余部,涉及大量不同的题材,呈现出多种风格,既包括传统叙事性的舞剧创作,又包括关注现实并具有拼贴化等现代艺术风格的舞蹈创作。但在艺术风格丰富性的表象下,她的创作有其自身恒定不变的原则,即注重个体言说的艺术表达,同时开创性地组织素材、调动技术,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她在作品中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创作主体的艺术表达。本文以其创作的三部舞剧作品《精卫》《唐婉》《长恨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文本细读与艺术风格研究,透视出万素舞剧创作的审美特征:主体言说的创作表达;实验性的创作实践;人本主义的创作情怀。

万素;舞剧创作;审美特征;艺术表达

万素,曾被人称为“孤独的现代舞者”,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1991年开始现代舞的学习、创作与研究。万素创作的舞蹈作品至今多达百余部。万素的舞蹈创作涉及大量不同的题材,其作品呈现出多种风格,既包括传统叙事性的舞剧创作,又包括关注现实并具有拼贴化等现代艺术风格的舞蹈创作。因此其作品序列整体上呈现丰富多变的艺术样貌,但在艺术风格丰富性的表象下,她的创作有其自身恒定不变的原则,即注重个体言说的艺术表达,同时开创性地组织素材、调动技术,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她在作品中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创作主体的艺术表达。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导的万素,毫无疑问是学院派舞蹈编导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其创作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万素的三部舞剧作品《精卫》(创作于2004年)、《唐婉》(创作于2008年)、《长恨歌》(创作于2009年)进行细读与研究,希望借此透视出万素舞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一、无悔的飞鸟——《精卫》

2004年,万素为天津芭蕾舞剧院创作了现代芭蕾舞剧《精卫》。万素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这部作品是她毕业15年后创作的,也是目前为止她的作品序列中唯一一部芭蕾舞剧。万素创作的绝大多数舞蹈作品通常由于创作视角、关注主题与舞蹈语汇的组织方式的现代性,被冠以“现代舞”之名。舞剧《精卫》也以现代芭蕾舞剧命名,但这部舞剧却在现代的名义下,闪烁着中国古典的美学光辉。

(一)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大胆探索

观察《精卫》这一舞剧创作,编导采取了传统舞剧的叙事结构方式。在传统主题的立意下,整部舞剧以再现、表现的创作方式讲述了一个有关精卫填海的中国上古神话。

编导在舞剧创作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意象是其自始至终的追求。舞剧中,编导或用水袖、斗篷等中国古典舞的符号元素来营造视觉环境,以舞蹈本体的动态逻辑发展,恰到好处地刻画水草与水母共生的海底生态环境,同时为此后女娃沉海的舞剧叙述创造充分的描述语境;或者在具体舞段中,角色的舞蹈动态在闪转腾挪、迂回盘旋的舞台空间流动中,尽显中国古典运动力效的动势与韵势特点,彰显《精卫》这一中国古老神话的民族文化属性;抑或是运用流行于海南黎族地区的“竹竿舞”作为素材,使身穿绿衣的男舞者蹲于地面有节奏地碰击竹竿,融入灯效营造的绿荫中,形成由女娃幻化出的若干精卫鸟在竹竿的分合间立起足尖蹁跹飞舞的意象……

可以说,将传统舞蹈动态元素与芭蕾舞蹈语汇糅合在舞剧《精卫》的创作过程中,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探索,而是编导贯穿创作始终的自觉追求。万素在这里剥离舞蹈形式原有的内涵,对民族舞蹈形式与芭蕾舞蹈语汇赋予这部剧所需要的特定内容,使这两种审美逸趣迥然不同的东西方舞蹈元素在舞剧《精卫》中得以恰切和谐地糅合,共同完成舞剧的叙事表达。

打破素材固有的程式化表演模式,一切以“我”的表达为主,一切为“我”所用,是万素在舞剧《精卫》创作过程中的心法。在这一创作心法作用下,万素出色地完成了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创作。可以说,在芭蕾舞剧民族化50年的探索历程中,舞剧《精卫》为这一实践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传统主题,个性演绎

舞剧《精卫》完成的是一个传统主题的当代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芭蕾舞剧《精卫》与民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在主题表达上具有类似的当代性,即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仙凡之恋”的民间传说,将深藏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民族永恒动力的精神加以讴歌、颂扬。这是一部以表现民族群体精神为主题立意的舞剧,但万素却将颂扬民族精神这一宏大主题落实在个体身上。

舞剧的最后一幕在静谧的音乐与鸟鸣伴奏中开场。舞台后区两座山崖间横起一条竹竿,在底幕一片绿叶的映衬下,变身精卫的女娃立于足尖之上,原地细碎地挪动着脚步,时而如展翅一般摆动着双臂,时而手扶竹竿,上下浮荡翻飞……在舞台的纵深空间与两侧山崖及绿叶的映衬环境中,再现了弱小的精卫鸟衔枝填海的执着与顽强,在艺术审美的悲剧力量下携带着面对不可完成的任务,仍然锲而不舍、执着顽强的崇高。观众心底的那份感情也在欣赏舞蹈本体呈现出的艺术美与感动于力量对比悬殊的悲剧美的过程中得以激发。

这部创作于2004年的舞剧,在舞台呈现上的多媒体运用成为一个焦点。它不仅帮助舞剧营造戏剧氛围、构建描述语境,同时多媒体的呈现与现实舞台的呈现交织进行,即多媒体的“画中人”忽而幻化为舞台现实空间的人物角色,舞台人物忽而又转入多媒体的画中。由镜头完成超现实的视觉形象塑造,使多媒体的运用建构出一个独立于舞台空间之外的虚幻空间,增加了舞台空间呈现的维度,营造了神话题材舞剧的浪漫氛围,同时从现实空间追溯到虚幻的上古神话,再将神话带入到现实成为可能。这种艺术处理在当时的中国舞剧创作中具有极强的实验性。

芭蕾舞是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之花,芭蕾舞剧的传统应当是以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精神为内核的,而芭蕾舞剧《精卫》无论是在舞蹈动态设计方面,还是主题表达方面的民族化尝试,相对于西方芭蕾舞传统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精神的艺术实践。因此,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中,自觉地进行民族化的实践与运用多媒体来拓展舞台空间呈现维度的尝试,都使得无悔的飞鸟《精卫》这个故事插着现代的翅膀,展翅飞翔在浩瀚的海面,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承担着,挑战着,前行着……

二、面对古典与传统的剧目——《唐婉》

2008年,万素为北京舞蹈学院创作了大型古典舞剧《唐婉》。该舞剧分六个场次,加一个序和一个尾声,其体量之大可见一斑。

(一)回归传统审美的舞剧表达

在《唐婉》中,万素一改以往个性化的舞蹈创作,回归传统。在一篇关于舞剧《唐婉》的访谈文章中,万素谈道:“这是一个女性题材,如果完全带着我强烈的个人色彩,其实我对女性不一定是这样的表达。我现在选择这样的表达,是因为我首先尊重文学剧本,并根据剧本塑造唐婉的形象。”[1]与万素以往的大多数作品均由万素编剧不同,这部舞剧《唐婉》是由时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执笔编剧的。可以说,感动于传统女性内敛、含蓄、甘愿奉献的传统美是万素创作这部舞剧的思想动因。在对《唐婉》的文学剧本进行提取、改造,使其转化为适合舞蹈本体语言表达的台本后,万素以中国古典舞的动态语言,在时序性展开的故事情节中,构建出这部传统题材的舞剧作品。

值得肯定的是,立足于芭蕾舞、现代舞专业背景的万素,在这部舞剧创作中却可以娴熟把握古典舞动态语言所蕴含的审美逸趣,即在“静态”中追求延绵不断“动”的品质,在“动态”中追求顿挫般“静”的特性,从舞蹈程式化表演的“常态”中追求“变化”,在动态处理的“断处”寻找一脉相连的生命延续。这种对舞蹈动态的美学把握实际上一脉相承于万素的舞蹈观。万素总是以“阴阳互动、舒卷自如”的哲学眼光来看待舞蹈动态的运作。同时,万素将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物关系的深刻理解融入人物动态语言的设计中,使舞剧人物的舞蹈动态语言成为适合作品角色个性的语言表达,具有从属于作品的独特属性,也由此塑造了贤淑温婉的唐婉形象、英骨柔情的陆游形象,以及具有封建意识最终引导悲剧发生的陆母形象,从而区别于古典舞课堂教学的舞蹈动作,为中国古典舞动态素材从课堂走向舞台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二)强调叙事的舞剧言说

万素自信于舞蹈的叙事能力,如她所言:“……我有一个观念:舞蹈是说得清楚故事的,但不是指文字语言的说得清,人体本身是有说话的功能的。”[1]在舞剧《唐婉》中,编导通过各种创作技术来支撑完成舞剧叙事。在舞剧《唐婉》的创作过程中,编导敏锐地把握住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面向关系以及舞蹈语言性质的设计在舞蹈叙事方面的作用,以其为技术切入点来确立舞剧人物关系具体的历史内涵,从而在立足于舞蹈本体言说的创作原则基础上有效完成舞剧的叙事任务。同时编导通过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动态地推动舞剧情节的发展。

舞剧《唐婉》在时序性地展开故事发展线的过程中,强化舞台时空表现的丰富性,也是万素在结构舞剧、完成舞剧叙事任务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成年的唐婉与儿时一起读书写字的唐婉、陆游同时空呈现的处理出现在舞剧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完成不同阶段的舞剧叙事与情感传递功能。儿时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舞台形象出现在序幕中,完成了女主人公追思自己不幸一生的表达。儿时的形象也出现在成年后男女主人公的相遇段落,巧妙地引出唐婉、陆游建立在儿时友谊之上的美好爱情。这种在不同场次的同一时空中两组角色的对比、映衬,使观众能够直接明了地接受舞剧所传递的叙事信息,实现观众与舞剧人物的情感共振。

舞剧《唐婉》的叙事结构中包含大量的事件,从相遇、婚礼、婚后生活、母亲求签、劝休、休妻,到二次婚礼,婚后各自生活、征战戎场、沈园偶遇、相送酒肴等。这种叙事分量在舞剧叙事中是比较少见的,但这却是万素自觉主动地尝试,也是她创作逻辑决定中的结果。因为她看到舞剧事件与人物悲剧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唐婉的特殊经历造就了她坎坷的一生,因此就需要交代事件,在事件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美。

回归传统是万素在《唐婉》中要表达的内核。这个“传统”的含义一方面指作品本身蕴含的古典美学意味,一方面指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传统美的审美品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与美学内涵激发万素的创作热情,她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于是就有了大型古典舞剧《唐婉》的创作。

三、舞出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劫——《长恨歌》

创作于2009年的国标舞剧《长恨歌》,是万素为北京舞蹈学院建院55周年献礼而做的。该舞剧选择用国标舞的动态语汇来讲述中国故事,完成了国标舞本土化的创作实践,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国标舞剧。

(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标舞的全称是国际标准舞,所谓国际标准实际上暗含的是西方文化标准。国标舞起源于西方民间舞蹈,其表达方式与情感内容均以西方文化为内核,通常给人一种火辣、热情、优雅、缠绵的印象。在双人共舞的表演过程中,包含大量的身体接触与缠绕。可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艺术风格相去甚远。同时,国标舞的表演主要以呈现风格、表达单纯的情感情绪为目的,对于国标舞叙事性表达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巡演全球、成功缔造了商业票房神话的国标舞剧《燃烧的地板》便是在一个主题下,将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国标舞片段拼贴、串联,来展现国标舞艺术魅力的。而这部以国标舞中不同种类舞蹈动态为素材的舞剧《长恨歌》,剥离了国标舞原有的情感表达内涵与舞蹈表现程式,使舞蹈动态元素化,将其与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舞剧叙事的不同戏剧情境形成对应,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形成作品表达的言说环境,最终实现舞蹈动态由“元素”向作品表达的“语言”转换,有效地完成舞剧的叙事任务。这在全球的国标舞创作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尝试,在中国更是首例。

这部改编自王安忆同名小说《长恨歌》的国标舞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文化定位的准确与爱情因素的吸纳。编导巧妙地将舞剧故事建立在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下,以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作为故事发生的地域文化环境来表达爱情主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这部舞剧运用国标舞这一外来舞种大胆表现中国爱情故事的逻辑自洽性。

(二)回望女人一生的深情

对一部舞剧的观赏、批评要从整体着眼。不能分割来看,只着眼于局部,这样将会失去对作品整体艺术价值的判断与把握。舞剧《长恨歌》在故事发生的每个时代节点上,都有独具时代特征的舞剧音乐与贴满标语、大字报的舞美背景;甚至是舞台灯光的明暗,都在进行着有效的叙事。整体观演结束后,舞剧《长恨歌》的悠长意味会留在观者的心底。它似乎在加法与减法中讲述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生命中遇到的男人一个个地离开她,与此同时,时间也带给她女性的成熟、带给她生命中更多的承受。她第一个男人离开她之前,留给她一个可供她安身立命的珠宝盒,这个珠宝盒代表了她第一个男人对她的爱,几乎伴随她走完了一生。第二个离开她的男人,带给她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在她生命的中途却跟着这个男人一同离开了她。时间又让她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然而,最终时间如同一把剪刀,裁剪掉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当中包括爱人、财产、孩子,甚至是生命。这部剧似乎折射出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影子。它所探讨的主题与人类生命哲学的母题相暗合。世俗的智慧常讲:人,两手空空地来,在世上赚到了一切,最后又两手空空地走。编导运用编舞技术将这种对人生的感悟以舞蹈独特的艺术手段形象地呈现出来。当生命即将结束,女主人公站在原地,回望自己曾经历的一切,爱过的人,承受过的苦,让我们每个人不禁感叹,人生不正是如此吗?

舞剧《长恨歌》虽然聚焦于表现王琦瑶这个平凡女人的人生,但通过个体生命经历的特殊性,透视出某种普适的价值,使艺术表达的个性与精神内涵的普适性在舞剧《长恨歌》中得以统一与融合,真正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有力言说。

四、万素舞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一)主体言说的创作表达

以本文分析的三部舞剧作品为例:《精卫》是表现中国上古神话的现代芭蕾舞剧,《唐婉》是回归传统、面对古典的古典舞剧,而《长恨歌》则是以国标舞的动态素材表现近代中国女性情感人生的国标舞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万素的舞剧创作在题材上与所涉及的舞种选择上并没有受限制,她的创作几乎涵盖了中国舞蹈艺术的所有舞种。然而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与研究,可以发现在她创作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则与规律。这就是只要服务于她的主体艺术表达,她便可以心无旁骛地运用和组织舞蹈素材。面对不同审美风格的舞蹈动态,万素总是从创作语言的角度出发,使其完成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功能。在万素心中似乎没有太多的限定与束缚。她眼中的道具、语汇、形式都是舞蹈创作的素材,都可以围绕着她要表达的内核进行组织与结构。

万素的作品常常在公演之后,被人质疑:怎么可以这样跳?而万素的回答常常是: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跳?万素的回答如同响亮的宣言,明示了她敞开的创作态度与心胸。于是她“固执地”带着这份敢于解构传统、追求创新、完成自我言说的坚定走过了舞蹈创作的二十多个春秋。经历了从旁观者的质疑到旁观者的肯定——哦,原来舞蹈还可以这样跳!

可以说,无论是舞蹈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作品外在形式结构的布局,以及内在情节逻辑的展开,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艺术家的主体言说。对于万素而言,她的主体表达是最重要的,她会遵循自己内心的情感与逻辑,尝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完成她的创作。

(二)实验性的创作实践

万素是惯于实验的。她对于艺术创作童真式的好奇,使她的作品常常会有一种陌生化的尝试与突破。以本文涉及的舞剧作品为例,如在2004年创作的舞剧作品《精卫》中,其大胆使用多媒体技术,由镜头完成超现实的视觉形象塑造,建构出一个独立于舞台之外的虚幻空间,从而增加舞台空间呈现的维度;再如2009年的舞剧作品《长恨歌》,其打破国标舞展现风格、表达情绪的惯例,将风格不同的国标舞素材进行有效的组织,这些创作表达技术在当时来说都是具有实验性与前沿性的。

同时,万素努力丰富着舞剧的叙事功能。无论是《精卫》中以舞蹈本体逻辑发展建构的视觉环境营造,还是《唐婉》中不同场次的同一时空中成年唐婉与儿时的唐婉、陆游两组角色的对比、映衬,抑或是《长恨歌》中第三视角的设置(即舞剧剧情发展至女主人公遇见生命中第二位男性,并与其孕育了新生命时,舞台上出现一组男女,站在舞台的上场口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这个片段中以一群旁观者的眼光、态度来观照剧情,带入社会道德的价值评判,有力地营造了舞剧人物具体、历史的生存环境,从侧面凸显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从这些作品中都能看到编导万素在完成舞剧叙事任务方面做出的努力。

(三)人本主义的创作情怀

万素舞剧创作的思想前提是人本主义关怀,即对人的关心,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呈现。万素笔下塑造了众多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主人翁形象,如唐婉、《长恨歌》中的王琦瑶,甚至是《精卫》中的女娃。在舞剧中呈现出的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些善良美丽的女性面对个体生命中痛苦际遇的无力,与此同时,万素并没有止于营造一个悲剧的氛围,而是超拔出一种善良、顽强、牺牲、执着的崇高。世界是荒谬的,万素在荒谬世界中进一步思考人的出路——也许应当像《精卫》中的女娃,做一个在荒谬世界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充满生命激情的斗士。

结 语

万素的舞剧作品蕴含有强烈的主体表达愿望,在人本主义创作情怀的关照下,其舞剧叙述节奏总体上呈现一种连续不断、娓娓道来的审美特点。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万素始终保有一种开放的艺术态度。为了使作品能够具有准确的艺术表达,她在创作中进行各种实验,例如多媒体的运用、第三视角的设置、将人物的戏剧行动放置在具体生活场景中来完成舞剧叙事的尝试等。如她所言:“舞蹈是最接近灵魂的艺术。”当一个灵魂不断思考、提出问题、渴望表达的时候,她的舞蹈创作便源源不断地进行着。万素是热爱创作的,她的创作涉及众多舞台剧体裁——舞剧、舞蹈组诗、音乐剧等,涉猎的舞种包括现代舞、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国标舞,并保持每年至少一部舞剧诞生的高产创作。对于万素的努力,我们致以敬意!同时,更加期待她在一贯的解构、打破、重建、确立中继续创作与表达。

(责任编辑 唐白晶)

[1]王冰曦.往回看,在传统中寻找不同——采访舞剧《唐婉》编导万素[J].舞蹈,2008,(5).

Wang Bingxi,Looking Backwards,Looking for Differences in the Tradition:Interview with Director Wansu of the Dance Drama Tangwan,Dance,No 5,2008.

[2]于平.中国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Yu Ping,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ance,Beijing: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2004.

[3]于平.从《太阳·地球……》到《诗经·国风》——万素大型舞蹈创作感思[J].艺术评论,2015,(11).

Yu Ping,From Sun Eath to Shi Jing Guo Feng:Thoughts on Wansu's Grand Dance Drama Creation,Art Criticism,No 11,2015.

[4]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Yu Ping,Dance Culture and Aesthetics,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5.

[5]吴键.“即现”舞蹈的美学透视——评万素编导作品《流淌在时间中“即现”的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3).

Wu Jian,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Jixian Dance:On Wansu'Work The Jixian Dance Floating in Time,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No 3,2016.

[6]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Zhu Liangzhi,Qu Yuan Feng He:Ten Lectures of Chinese Art,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14.

Rethinking,Expressing and Innovating: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 ansu's Creation in Dance Dramas Jingwei,Tangwan and Changhenge

Hou W enjing

Wansu,the national first grade choreographist and Professor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created hundreds of choreographic workswhich concern a large number of themrs.Theseworks include not only traditional narrative choreographic creation,but also modern artistic choreographic works concerning reality,such as the collage.Under the appearance of diverse artistic styles are stable creation principles:emphasis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narratives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 of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with the aim of rethinking deeply the realworld and artistically expressing the creative subject in her works.This paper,based on three dance dramas Jingwei,Tangwan and Changhenge,investigat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Wansu's dance drama creation through a study of the text and its artistic style:the creation expression of the subjective narrative,the experimental creation practice and the humanistic creation feelings. Key words:Wansu,creation of dance drama,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artistic expression

J705

A

1003-840X(2017)03-0206-06

侯文靖,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北京 100081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3.206

2017-01-10

本文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全国舞蹈艺术理论及评论人才培养”结业成果。

About the author:Hou Wenjing,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PhD candidate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Beijing 100081

The paper is funded by the follow ing:Complete result of the project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in the National Choreographic Arts and Critique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Art Fund in 2016

猜你喜欢

国标舞唐婉精卫
精卫走到我梦中
我和精卫过一天
精卫的烦恼
浅析国标舞在南昌市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标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钗头凤
名人吃喝那些事儿
探究国标舞的美学价值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
精卫鸣,歌东海
黑龙江省国标舞培训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