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英文对比赏析

2017-03-24陆曼

参花(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崔颢庞德黄鹤楼

◎陆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英文对比赏析

◎陆曼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中国古诗,因言辞优美、生动达意,在英美文学界受到了普遍的肯定,并推动东方文学的普及,特别是唐诗在西方世界的普及。他在翻译中展现的独特风格,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榜样。接下来,我们赏析一篇《登金陵凤凰台》的中英文对比。

中英文 赏析 李白 庞德 抒情

庞德的英译诗歌The City of Choan(《登金陵凤凰台》)共十三行,分为两节,选自他的《神州集》(The Cathay)。庞德运用其独特的无韵自由体对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进行英译,以寄诗抒情,寄托他的愁情。[1]

The City of Choan(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1.The phoenix are at play on their terrace.(凤凰台上凤凰游)

2.The phoenix are gone,the river flows on alone.(凤去台空江自流)

3.Flowers and grass.

4. Cover over the dark path.

5.where lay the dynastic house of the Go.(吴宫花草埋幽径)

6.The bright cloths and bright caps of the Shin.

7.Are now the base of old hills.(晋代衣冠成古丘)

8.The Three Mountains fall through the far heaven.(三山半落青天外)

9.The isle of White Heron.

10.splits the two streams apart.(二水中分白鹭洲)

11.Now the high clouds cover the sun.(总为浮云能蔽日)

12.And I can see Choan afar.

13.And I am sad.(长安不见使人愁)

通过对李白这首诗的中英文对照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古典诗歌要翻译成外语的确很不容易。比较唐诗与其他文学作品,其形式的特征更加明显,因而造成了翻译上的内容损失。在此过程中,唐诗的形式与意义、美感,都与翻译者对两种文化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息息相关。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而不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唐诗内容的本身,也与唐诗中的格律对仗不无关联。

比如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The City of Choan)中,我们很自然地发现,庞德的言辞虽然优美,但实际上很难用英语的韵律来与唐诗本身的韵律相切合,要不就是意思不合,要么就是音律不齐。唐代诗人作诗对音韵、词语都很讲究,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让唐诗有一种整齐铿锵的节奏美与形式美。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居然连续出现三个“凤”字而不觉得重复,显然是在节奏韵律上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原因,与庞德翻译的“The phoenix are at play on their terrace.The phoenix are gone,the river flows on alone”相比,中文原诗显然具备了更多的形式美。美妙的声音和工整的对仗,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比“The Three Mountains fall through the far heaven,The isle of White Heron. splits the two streams apart”来得更加直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以“三”言多,比如“三天三夜”“三更半夜”“三生三世”等;以“二”言对照,比如“一分为二”“忠心不二”等,确实不是three或two能够涵盖的文化内涵。

我们注意到,崔颢的《黄鹤楼送别》之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其立意与这首诗有关联之处。大约作于天宝六年或八年的这首诗,表现的是李白因个性张扬而被排除出宫廷生活之外以后,寓居金陵、随性而性的生活写照。唐玄宗天宝六年左右,又有机会重回金陵,登临凤凰台,追抚往昔,触景生情,感时伤事。虽然诗中有重复用字,但均围绕“凤”来“凤”去,意思没有重复,也不生硬刻板,自然天成,酣畅淋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写人去楼空的失落。衣冠宦族也躲避不了荒草一堆、被淹没的命运,时间洗刷了一切,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名士风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句,以写景来抒情,展示的是李白不为世俗所羁绊的落拓个性。从这样高远广阔的视角观察,诗人彻底解放了自己的内心,涣漫而无所拘束,如天地一沙鸥,翱翔于江海高山之间,其中行旅的各色清愁,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可知。诗中虽然极写苍茫广阔的景色,但以千年古都的长安作为背景,其不见重用的失落始终萦绕心间,可以想见李白的行旅之愁中尚有诸多复杂的情感掺杂其间。

就像《圣经·创世纪》描写的那样,世界只能被创造一次,同样,特定的美景在文学中的真正诞生也只有一次机会。唐代的“金陵凤凰台”已不复存在,但却永远被留在了李白的笔端,卓然成峰,难以超越,就像人所熟知的崔颢笔下的“黄鹤楼”一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七律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关于这首诗,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李白先游黄鹤楼,见崔颢《黄鹤楼》诗,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心中压抑已久的创作热情喷薄而出,佳作天成。

诗中如果不论平仄之句,谓之拗句,唐诗中拗句之最奇特者,如崔颢《黄鹤楼》即其例。但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如若不然,即称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不可认为定格。我们从格律上分析《登金陵凤凰台》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首先,这首诗第一联与第二联平仄重复,名曰顺风调,为七律中的变体;其次,这首诗中颔联的“宫”字与首联中的“去”字、颈联中的“山”字与颔联中的“代”字,均失粘;再次,在律诗格律的创作中,比较忌讳字词的重叠出现,但当我们读到崔颢和李白同写黄鹤楼的诗时,“黄鹤”“凤凰”等字眼反复出现,在朗读上并没有拗口的感觉,在意思上也不觉得有冗长重复之感,这些看似诗人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言,其实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诗歌因为这个原因而浑然一体,气势磅礴。也许,这首律诗形式上的众多缺陷成就了其艺术设想,李白太想超越崔颢《黄鹤楼》诗的成就,也试图摆脱格律的束缚,彻底跳出形式的框架,达到思想的完全解放。

从内容上分析,诗的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只用一“自”字,逝川永绝,繁华不在,能证明的,永远是大自然本身所昭示的永恒。“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句,描写宫苑荒芜,贵族没落,荒冢乱石,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无情的岁月没有给任何事物停留的机会。“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青山常在,晴空万里,下有大河,中有翔鹭,在此自然的风景衬托下,一时一地、一人一鸟的瞬间感受,其实涵盖了江山永存、生命可贵的人生哲理思考。“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奸臣遮拦贤臣。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虽报国无门,心情沉痛,但诗人内心的赤诚却可鉴日月。在李白的描绘中,情景交融,引人入画,感人至深。

[1]张海敏,于学勇.庞德译本《登金陵凤凰台》的前景化解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5(03).

(责任编辑 刘冬杨)

陆曼,女,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美国影视文学等)

猜你喜欢

崔颢庞德黄鹤楼
“黄鹤去”与“白云去”究竟孰优孰劣?——崔颢《黄鹤楼》首句异文考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黄鹤楼找崔颢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
己丑年夏日再登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