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帖应重视书写性

2017-03-24魏维军

江苏教育 2017年45期
关键词:临帖笔法书写

魏维军

临帖应重视书写性

魏维军

目前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对于书写性重视不足,表现在学生书写作品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会临字、描字、画字,而不会写字,原创性不足,不能学以致用。有些教师自身对于学习书法的方法理解有误区,尤其是对于书法的书写性这一本质认识不够,造成教学方法僵化,教学目标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主观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书法殿堂。

临帖;书写性;自然书写;创造性;自我表达

书法源于书写,正如“艺术源于生活”的说法一样。远古时代先人们在龟甲兽骨上书写,虽然在今天看来,也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那时书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生活进行记录。对于古代文人是普通的“技”,跟我们现在用钢笔、铅笔、笔笔写字并无太多本质区别。很多书法爱好者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学了很长时间仍然写不好字,源头在于忽视了毛笔字本身的书写性。本文着重从临帖的“理”与“技”两个方面对毛笔的“书写性”作简要论述。

一、学会自然的书写,明白书写的“技”

(一)书家自身特点、书写用具等因素影响书写性

表面上看,笔法是笔锋在纸上的运动,并使线条在纸上产生中锋、侧锋、方圆、浓淡等变化,线条的力度、弹性、厚度,对空间的分割、疏密、节奏的影响体现出书家的学识、修养、情绪,让观者浮想联翩,与书者产生思想的交流。它的运动特点受它本身的形态、弹性等物理特性所影响,还跟墨汁、纸张、个人的生理结构有关。优秀的作品是书写性的充分体现,是规范和个性的完美结合。中国书法中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书写过程应该体现自然。例如,墨汁过浓,运笔阻塞感加重,笔豪弹性降低,恢复较慢或者完全不能自然恢复,书者势必要增加额外动作调整笔锋,在作品中体现的节奏和气韵必定会受到影响。不同的纸张吸水性、光滑度也不一样,同样会影响运笔的速度、力度等书写因素。个人的手指长短、柔韧性、肌肉神经类型、气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入帖时,应该尽量关注到这些因素,做到因材施教。完全复制式的临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接近原帖的创作条件,以便更好更快地入帖。

(二)字的大小对于书写性的影响

现在很多小孩在初学书法时,教师要求写大字,原因是小孩的小肌肉群,特别是控制手指的肌肉还不够发达,不能完成较精细的手部动作,另外,写大字,利于学生弄清字的结构,这也不无道理。不过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毕竟是个折中的方法,不符合原帖的发力方式,再怎么写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原帖的味道,只能作为实现近期训练目标的一个过渡环节。

(三)笔法应体现书写性

以中锋运笔为例,有些人以为就是保持笔杆一直竖直朝上。要写出中锋的笔画,笔杆是得要垂直于纸面,但问题是古人的每一笔或一个笔画的每一部分会从头到尾都保持笔杆垂直于纸面吗?这是极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和运动科学的。笔法正是书写性的自然体现,一字之内笔画的起承转合,笔意连接,字的大小,纸张的质地,执笔的高低,姿势,笔毫的弹性长短都影响着运动发力的方式。要提高大课堂模式的书法教学效率,确实很有必要发挥工匠精神,做细这方面的学问。古人对笔法秘而不宣,有信息传播慢的原因,也因为书家本身觉得笔法并不是什么值得著书立说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有多少人问别人钢笔字如何写,用什么样的动作,如何执笔一样,可想而知笔法在当时大概不是什么特别复杂的问题。

(四)在临习碑刻时要防止书写性的缺失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选择让学生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以及其他一些碑刻入手临习。直接从帖子入手的较少,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定势思维,人们以学习唐楷作为楷书起步为正统。欧、颜、柳三家独大,估计占了中小学书法教材的大部分。然而,这几家留下的楷书名作绝大多数是碑刻,以其法度森严、骨力峻拔、大唐气象为世人所推崇。初学者习之易得正统之结构,但是在笔法上却不易得。毕竟碑刻与墨迹是有差距的,笔法尤其难辨,需要教师正确地讲解示范。经常见到有些学生把颜体写得肥硕臃肿毫无雄浑之气,欧体的字写得千篇一律如同美术字。教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强调书写性,如笔意的连接,笔锋的自然转换,弱化其中的装饰性,体现笔墨线条的表现力,把碑写活。庙堂之作往往趋于严谨,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应注意保留一些学生率真天性、创造性,不可思维僵化,削足适履,甚至过多地强调形式,偏离了书写性,写成了美术字。

(五)执笔法的创新思维

多年以来,五指执笔法、双钩执笔法占据主流地位,原因是稳定,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不够灵活。我觉得对于楷书学习,尤其是中楷以下的楷书初学者,这种执笔法不利于他们掌握笔性。毛笔性柔,书法运笔讲究力量内敛,如同太极拳缠丝劲,以柔克刚。信手弄柔翰,柔方能生巧,笔下才能活,才能体会古人写字时的那种动态、节奏。我们的学生写惯了硬笔字,对于软的毛笔的特性不容易把握,往往僵硬,不能控制毛笔。对此我尝试教学生低执笔配合单钩执笔法写中楷以下字入门,效果明显。初学者能够很快掌握笔性,下笔干净,提按、转折、中锋等问题迎刃而解。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再让他们尝试五指执笔法,也很顺利,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控制笔锋。我们为什么喜欢拘于陈规陋习,跟自己较劲呢?初学者往往不知笔性的柔软,不能灵敏的感受控制提按,低执笔时手指末端接近笔毫,可以充分地运动手指手腕,更加清晰地感受运笔时手指力量的平衡、纸面的摩擦等感觉。用单钩执笔法更易于上手,因为它的发力方式更简单,是由最灵活的食指主导的。参与发力的部位越少,其动作往往越易于掌握。另外这种方式更接近硬笔写字的姿势,所以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一定的“学习迁移”。

二、学会怎样书写,掌握书写的“理”

书写性体现在掌握书写的内在规律上,书写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有的人只会临帖,可以临得很“像”,但是不会运用,脱离了帖子就不会写,不会创作。逢赛事就靠集字、复制,固然跟家长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我认为也跟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形”与“理”结合

不少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住怎么写,而不是讲为什么这么写,更不会讲还可以怎么写。这样的方式只是通过训练学生的视觉记忆,复制出经典作品的外形,并不是真正从心里“写”出来的。虽然儿童长于视觉记忆,但是毕竟是短暂的,随着练习量的增加,水平的提升,等到练习行书、草书时,视觉对形体的整体记忆就非常困难,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对内在结构规律进行分析,靠死记硬背,效率将十分低下,且徒有其形,而无其神。练习书法,苦练是需要的,但是更要讲究巧练,不仅要动眼动手,更要动脑。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除了注意在技法上的细节掌握要细心领会,勤于训练外,还要善于做减法,化繁为简,抓本质规律,抓关键点,那个点就是那个字的传神的地方。书法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价值,中和适度、含蓄内敛、气韵畅达、意境深远等等。结构、墨色、线条、章法处理等也包含了东方文化特有的辨证哲学,这些要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懂得这些书理,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写,他们的书写才具有初步的独立性,正如幼儿撒开大人的手蹒跚学步,独立思考是要始终贯穿于学习书法的始终的,通过临帖与古人对话是精神交流的唯一途径。

(二)临帖与背帖结合

在临帖的基础上再创作,对比,再回归临帖,用心学习体会,才能入帖。临帖不是整天对着葫芦画瓢,不动脑筋,一味地耗时间,拼数量。这样看似勤奋,实则效率相当低下。背帖的目的一是通过记忆复习自己对帖子的理解,不要贪多,要循序渐进,每次背的量可以是一个字,两三个字,一行字,量力而行,关键是要有所悟,有所收获。目的之二是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每次练习的目标,有的放矢。争取每字有所得,每天有所悟。背帖后与原帖对比,找找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的地方最值得研究,背临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自己理解不到位,个人信手之笔交代不清所致,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名家超出原帖另出新意。背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背帖的基础上对原帖进行再创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虽然这样的创作距离原作水平相差较大,但是这里面属于自己的东西多了,是真正自己的书写。

(三)个性与共性结合

书法是规范中的自由,是在传承经典价值观的前提下做出的个性的表达。我们强调入帖的深度,但绝不是要做书奴,在学书过程中始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自我的表达。在临帖时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做足功课。体会作者如何利用线条、结构、墨色、节奏、速度变化等书写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然后“角色带入”式临习,下笔方能有神。回归书法的书写性就是在尊重书写者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临帖要学会入帖,也要学会出帖。这里的出帖不是抛弃传统共性的规范,更不是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式的浮躁,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书法的书写性,使之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心灵放飞的原野,有灵魂的艺术。

J292.1

B

1005-6009(2017)45-0077-03

魏维军,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教科室主任助理,一级教师,校教学能手。

猜你喜欢

临帖笔法书写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
我的临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