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讲座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需求分析与思考

2017-03-24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术活动主讲人讲座

许 淼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7)

基于学术讲座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需求分析与思考

许 淼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7)

博士研究生;学术讲座;调查反馈;培养;科研创新

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创新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讲座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热点和进展、形成良好科研习惯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的学术讲座,不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为研究生培养营造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作为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培养改革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针对我校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集中授课期间开展学术讲座的情况设计“学术交流评估反馈表”,并分析了研究生填写的结果,以期获得我校博士研究生相关反馈数据,对进一步课程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15级(一年级)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105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学术交流评估反馈表”,不记名填写。回收有效反馈表95份,有效率为90.5%,其中男31份、女64份。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问题模块:①学术讲座内容的先进性;②学术讲座分类(多选);③学术讲座的组织频率;④总体评价(开放型);⑤意见与建议(开放型)。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术讲座内容的先进性 调查结果显示,84.21%(80/ 95)的博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组织的学术讲座主题贴近前沿,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较能开拓视野、了解科研前沿;有6.32%(6/95)的研究生认为讲座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科研学习和交流的需求,这部分同学的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内、外科等临床专业学科(分别2和4人);另外,9.47%(9/95)的研究生未予评价,主要为中西医结合等中医类别、基础和神经病学等学科的学生(均分别为3人)。

整理我校近3年博士研究生集中授课期间开展的学术讲座(共计79次),主讲人中中医类学科专家开展4次(占5.06%),临床学科专家开展学术讲座18次(占22.78%),基础学科专家开展57次(占72.15%)。可见研究生学术讲座存在一定的学科倾斜,这也是临床和中医类别学科研究生认为在学术讲座中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求的主要原因。我校博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硕士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包涵硕博连读),另外一方面是来源于有数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临床一线的临床医生。应届生三年的硕士科研培养与博士阶段的培养连续性较强,且导师一般为原导师,因此科研基础较好;而工作多年的临床一线医生,由于较少从事科研工作,对于一般的实验理论和技术、相关专业研究进展等掌握的相对较薄弱。因此,在选择主讲人时应更偏重于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的博士生导师和优秀青年硕导,以平衡不同科研基础的需求。

2.2 学术讲座分类 学术讲座分为课题申报、方法学、科研思维、人文素养、热点进展、SCI写作和主讲人个人研究共七个系列。统计结果显示,35.79%(34/95)的研究生对本专业或讲座人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讲座更感兴趣,27.37%(26/95)的研究生更愿意参加课题申报、科研思维系列讲座,乐于参加科研热点进展系列讲座的同学占21.05%(20 /95),对方法学和SCI写作系列讲座内容更感兴趣的研究生有12.63%(12/95)(以上人数的统计为无覆盖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七个系列的讲座数据在2013-2015三个年级中基本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不同系列的讲座总数存在较大波动,且主要集中于SCI写作系列。医学高校一般以博士研究生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及数量作为衡量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SCI文章的书写和投稿技巧也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关注点。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SCI文章质量(评价体系融入了社会评价和学术道德)要求的提高,以及国内许多高校和导师矫正了“一切以SCI为准,忽略科学精神”的观念,因此,在安排讲座活动时,研究生学院适当减少了SCI写作系列的比重,而加大了更易激发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讲人个人研究和科研热点研究进展的数量。

2.3 学术讲座组织频率 统计发现,61.05%(58/95)的研究生认为每周1-2次的学术活动符合学习工作的需求,22.11%(21/95)的研究生认为每周组织学术活动的次数应在2次以上,认为每月2-3次的组织频率比较合理的占总人数的13.68%(13/95,主要集中在非应届的临床学科研究生),7.37%(7/95)的研究生对组织次数无要求,认为学术活动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的前提下越多越好。

2.4 对学术讲座的总体评价和建议 80.00%(76/95)的研究生认为参加学术讲座能够开拓视野,主讲人水平较高,讲座覆盖面较好,可针对性的进行相近专业知识的交流;20.00%(19/95)的研究生认为在个人研究方向的进展交流中,由于学科专业性太强,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才能学习互动,从而导致实用性不够,此类情况也极易导致学术活动的上座率不高。

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希望组织方能够平衡学科间的差异,将学术活动的举办形式和地点多样化,使同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参与。同时,研究生们认为好的学术活动能凸显“交流”的作用,但不应忽视与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无益于科研思维的传承与创新。关于主讲人的选择,研究生们希望能够与校外、市外、省外的医学和人文大家进行交流。这些均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下的博士研究生在培养阶段,除了对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有需求外,在课、科、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愈来愈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3 思考与启示

王雪梅对学术能力的内涵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即研究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能力[1]。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研究能力以科研思维的形成、科研方法的运用和科研创新为主,语言能力代表了博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知识能力既包括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包括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网络和联想。作为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重要组分,学术讲座的形式、内容及主讲人的选择,对博士生理论知识的深度与维度、科研思路及科研方法的交流、交叉学科的拓展和培养的个性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博士研究生科研基础、研究方向和个人实际情况的不同,使得他们对学术讲座的主讲人、内容和组织频次上不同的认识和要求。鉴于此,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交叉学科内容,多元选择主讲人 学术讲座的质量与主讲人的水平密不可分,优秀的主讲人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现场驾驭能力[2]。经调查,有些主讲人在进行交流活动时,仅仅将讲座的目标定位为让研究生了解不同研究方向的简单知识和研究方法。因此,对于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不能仅将讲座人的范围固定于校内医学门类,应多方位选择主讲人,打破“学科壁垒”,增强跨学科、国际化内容的维度和专业深度;另外,也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同时,应做好学术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反馈,实时了解研究生的需求,及时调整主讲人和讲座内容。

3.2 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系统-分化”的双轨管理形式 由于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基础、学科、研究方向均不相同,统一的大课堂学术交流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他们尽管对某些主讲人的讲座内容非常感兴趣,但讲座的真正上座率却不高。因此,对于组织者,应根据博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座活动的分组管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真正做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于前沿进展、课题申报、科研思路、人文素养等系列讲座,可在大课堂进行交流;对于方法学、个人研究等讲座应尽量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进行小范围的交流、座谈,甚至可采用微信公众平台等自媒体方式开展“微讲堂”,以及启动学术活动“系统-分化”的双轨管理新模式。

[1]王雪梅.我国外语学科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问题与对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9-30.

[2]柳翔.多视角下高校学术讲座建设的路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1):116-117.

R643

C

1004-6879(2017)02-0177-03

2016-05-07)

猜你喜欢

学术活动主讲人讲座
学术活动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我校近期重要演出、学术活动剪影(一)
宪法学学术活动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2012年其他重要宪法学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