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背后逻辑的历史探寻
——与张胜军教授再商榷

2017-03-24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0期
关键词:张文农民职业

冯 丽

对于当前是否应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学者们的判断存在明显差异,观点的交锋也十分激烈。《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2016年分别发表了宋飞琼教授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三个假设》和张胜军教授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两篇文章(以下简称“宋文”“张文”)。宋文通过对中部某省五县(市)农村中职学校的生存状况及对当地农业生产过程的调研,得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伪命题的结论。张文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农村、农民、农村职业学校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解读,判断新世纪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农民培训、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仍然大有可为。毫无疑问,要对农村职业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需要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和判断。

一、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立是城乡二元制度下的产物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实业教育,当时一批仁人志士怀着“拯救乡村、复兴中国”的梦想,希望通过推行乡村实业教育,来改变整个农村破败的状况,尽管在乡村教育运动中他们开创了多个流派,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派,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派等,但当时均以失败告终。

农村职业教育再次兴起是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江苏省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农村农业中学——双楼农业中学,之后农村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建立起来。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农业中学3万多所,在校学生296万人,平均每个公社有农业中学1.2所,每所学校的学生约120人[1]。这一时期农村职业学校的兴起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953年国家开启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满足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建设所造成的劳动力缺口,需要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到城市。为此,这一时期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文件建构起了城乡居民生活资料供应制度,城市居民比农民拥有更好的社会生活保障条件,由此形成了农民进入城市的强大动力。但是,我国工业发展刚刚起步,所能够接纳的劳动力有限,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开始逐渐构建起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从此拉开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序幕。特别是1957 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和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农业劳动人口从此不能离开土地,不能随意向城市流动。由于一系列制度措施约束,农民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进入到城市,职业教育成为农民进入城市的最好途径。当时人口劳动身份主要分为三类,即干部、工人、农民,与干部身份相对应的是中等专业学校,与工人身份相对应是技工学校,但与农民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仍处于空白,因此建立培养农民身份的农业职业中学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农村职业学校由此诞生[2]。所以,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立是城乡二元制度的产物。但是,进入三年自然灾害后,农村职业学校也难以为继,1961年中共中央把全国的农村职业学校一律改为业余学校,实际上是取消了这类学校。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还严格遵循城乡二元体制,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开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无论是1980年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文件还是1983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学校的文件,都毫无保留地体现了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土地上的迫切愿望,农村职业教育的这种价值追求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期,“为农村培养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的农村职业教育宗旨贯穿了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20多年的时间。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农村职业学校并不是按照农村确实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的逻辑而建立起来的,它更多的是城乡二元制度的产物,其建立的目的是把农村新增劳动力留在农村。张文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农村都需要大量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似乎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立顺应了农村生产的实际。但现实的情况是,在早期强制设置专业的情况下,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是涉农专业,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却越来越少,如果张文的判断是成立的,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张文还认为,“我国幅员广阔,自然禀赋迥异,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区域差异性。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山高路远、田地分散,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我国也还有许多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从业者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其小农生产意识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转变,还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予耐心的‘手把手’指导。”是不是有这样的需求姑且不讨论,即使真像张文所说,农民需要手把手指导,谁来组织指导?谁来参与指导?就算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留在了农村,这些毕业生从事这样工作的途径是什么?显然,张文还是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去设计去规划农村职业教育,用设想代替现实得出来的结论。

事实上,张文也不否认,“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逐步放宽了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大量的用工需求,的确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张文还进一步质问,“退一步说,农村职业教育让农村青年全都留在农村就合理?难道我们需要这种‘画地为牢’的农村职业教育?”他自己的回答也是否定的,“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在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培养实用人才,把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帮助农民工市民化。简言之,无论是让农村青年‘留农’还是‘离农’,都是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两种并行不悖的价值选择。”由此可见,张文认同当前农村青年不可能全部被留在农村,但却认为培养农村青年的主要职责应该由农村职业教育承担,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问题是城市职业教育为什么不能为农村人口服务呢?尤其是对那些要“离农”的学生,城市职业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对城市的了解度、适应度和融入度方面都远远优越于农村职业学校,为什么说主要职责应该由农村职业教育来承担呢?事实上,在大多数地区,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生源就是农村生源,这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然选择。

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市场经济出发,笔者赞同宋文的主张:“既然如此,不如调整中职教育布局结构,把更多的中职学校办在城市,让中职学校‘随人进城’,‘随产业集群走’。同时,对农村中职学校实行分类管理,重点资助那些因地制宜、由产业支撑而存活下来的县域中职学校,促使其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允许中西部贫困县中那些办学方向不明确、当地产业需求不大、目前在校生不多的中职学校退出职业教育体系,避免在财政支持能力较弱情况下中职教育与义务教育竞争资源。”

二、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不能脱离发展历史

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张文认为,“‘农村职业教育’至少包括了‘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农业生产人才,也要培养其他各种类型的农村实用人才。”张文认为宋文“似乎宋文有意回避了大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共性的理解,刻意把‘农村职业教育’限定为‘主要由办在县域以涉农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把县域内不是‘以涉农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非正规的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排除在外,这显然有混淆概念、以小指大、偷梁换柱之嫌。”这涉及到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问题,张文也在文中列举了不同的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要真正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必须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2001年以前,农村职业教育是“在农村、由农村人举办的、以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农村职业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意见强调“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不仅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可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增强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中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态度的转变和重视,教育部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这个通知标志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价值取向的转变,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不再强调“为农村培养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而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办学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界定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就成了问题。有学者指出,“在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都以农村生源为主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界定农村职业教育呢?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来界定农村职业教育,只把地处农村的职业学校界定为农村职业教育,那么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市职业学校又是什么职业教育呢?如果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来界定农村职业教育,毫无疑问可以说无论是地处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还是城市的职业学校,所有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农村职业教育,那么区分所谓的农村职业教育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如果按照培养目标来界定农村职业学校,把涉农的这类职业学校或办有涉农专业的职业学校界定为农村职业教育,你会发现问题更大,许多身处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已经没有了涉农专业,即使一些学校还保留着涉农专业,也不会是为了培养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回乡务农,其绝大多数是为了对口升学,倒是原来一些普通中专有一些专门的农业类学校涉农专业还更多,把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排除在农村职业教育之外,而把原来的城市职业学校界定为农村职业教育,不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吗?”[3]

由此可以看出,从学理上定义农村职业教育已经是很困难的,甚至毫无意义。很显然,张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只是在强调一些人为假设的外延上,所以张文在农村职业教育中也不断强调农民的职业培训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概念都有狭义和广义的范畴,而狭义概念恰恰是概念的主体部分。如果我们在讨论农村职业教育时不能准确地确定狭义概念下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定位问题,而去讨论附加在农村职业学校的其它功能,恐怕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另外,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必须要清楚一个前提,那就是目前城市职业学校已经是以农村生源为主了,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争夺生源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地区。张文指出“通过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帮助农民工市民化。”如果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农村无关,那么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所谓的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建设农村职业学校的意义何在?

尽管张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也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在职教经费投入、职教师资培养、贫困生资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2009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对天津等5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专项督导检查的公报》看,在5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中,农村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均未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要求,大部分省份未达到规定的生均仪器设备值最低标准。从现实的县域财政看,农村职业学校无论是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办学投入在大多数地区都还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域经济连义务教育的投入都难以保证,何来对职业学校的大力投入。

三、一个万能的农村职业学校是难以实现的

张文还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如果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完全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就涉及了农村职业学校的附加功能,农村职业学校能否承担起这样的功能,我们也对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村地区的大量文盲问题,1951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民业余学校。1959年农民业余学校的功能开始从单纯的扫盲向农民技术教育转变。1961年农业中学又逐渐被改为业余学校。196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今冬明春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农民技术教育要和当地生产相结合。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教育基本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继续在农村推行扫盲教育,同时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教育。1982年教育部颁发《县办农民技术学校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农民技术学校属于农业中等专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农民技术教育开始从业余走向正规,其任务是为农村培养中等农业科学技术人才。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与可能,有步骤地增加一批农业高中和其他职业学校。农业中学和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回农村参加工作,为农业经济服务。这一阶段建立农村职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农民教育的影响,其培养目标、功能与农民技术学校没有明显差别。

对农村职业学校更多功能的附加是以1990年7月9日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试行)》为标志。文件明确要求,每个实验县首先要办好一所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科技试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经营服务密切结合,发挥上挂(挂靠高校、科研所等拥有较高技术的单位)、横联(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下辐射(向乡、村、农户传播致富信息、推广实用技术)的作用。农村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生(及同等学力,适当放宽年龄),学制可二至三年。既可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可招收已从业的工人农民。要重点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发展村农民技术文化学校或利用现有村小办学。县办的农民中专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既可招农民也可招初中应届毕业生。农村成人学校要与普通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互相沟通、配合或联合。以此为标志,农村职业学校被赋予了可以包含农村所有所谓成人教育功能[4]。这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可以说轰轰烈烈,影响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但从目前看,其所设想的农村职业学校功能并未得以实现。

[1][2]申家龙.为什么存在农村职业教育这样的命题[J].职教论坛,2015(1):51-55.

[3]崔丽娟.农村职业教育如何界定[J].职教论坛,2015(7):52-55.

[4]毛伟霞.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5(9):63-67.

猜你喜欢

张文农民职业
The coupled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coupling of the Stokes and Darcy–Forchheimer problems
说说“三不腐”
COARSE ISOMETRIES BETWEEN FINITE DIMENSIONAL BANACH SPACES∗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张文:铁流巾帼的红色之旅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