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2017-03-24伍有才
伍有才
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通知》明确提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服务发展、创新驱动、争创一流;重点建设任务是: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高水平专业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创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的基本前提。作为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四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通知》明确提出了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涵盖专业结构优化、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技术、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高水平专业建设作为创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任务,具有一般专业建设的共性特点,但同时也需要特别注重专业建设的高端性和前瞻性。《通知》指出了高水平专业建设“建什么”的问题,但并没有指出“怎么建”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构建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创新驱动机制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一个十分严肃和现实的重大课题,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做好专业建设优化布局是前提
近年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必然引发产业集群优化调整、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必然牵动作为新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由此催生了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广东省高职院校要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就必须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一流专业(群),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需求转”的理念,依据本区域现代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发建设特色优势专业、高端品牌专业和新兴前沿专业。通过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专业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群,逐步向高端化、精品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重点建设若干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专业,通过支持发展“绿牌”专业、改造调整“黄牌”专业、合并淘汰“红牌”专业等方式,实现专业(群)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建立产教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机制是关键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准,课程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质量评价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检验标准[1]。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必须建立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提升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机制,可以遵循“三个转变、六个共同、九个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工作思路:“三个转变”指专业建设由注重重点专业建设向注重专业群建设转变,校内实训基地由注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向注重多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转变,培养学生由注重学生就业向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并举转变;“六个共同”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组建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技术服务;“九个融合”指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学标准与技术标准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景融合,工作与学习融合,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学生与员工身份融合,毕业标准与用人标准融合。
三、建立“三位一体”教育教学创新驱动机制是动力
建立专业、课程、教学三位一体的改革机制是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和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广东省高职院校应大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立“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专业结构布局和产业链科学知识嵌入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同时以服务学生成长需要为依据,探索“个性化培养环境、多样化培养模式”,建立嵌入产业链技术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做法有:一是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学校要用好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二是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和国际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三是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依据企事业单位业务工作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课程设计必须做到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符合现代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常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开始成为学习模式新常态,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混合学习也将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学习模式。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具体实施途径如下:一是做好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将碎片化的资源逐步整理成系统化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二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技能素养,把数字化课程制作和应用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为后续网络资源开发和有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尝试构建数字化课程(含微课、慕课)、电子图书、教学案例库、专业资源库、数字化实训中心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四是逐步建立自主的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学生教室、宿舍、阅览室、餐厅等校园内移动学习的需要,将学校打造成智慧校园。
五、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重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应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组织开展SYB创业培训班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奖惩考评机制;另一手抓重点项目培育,初步形成“教师主持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研发”的培养模式,利用教师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高质量科研平台,打造师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有利于形成由点连线、连线成面、以点带面的“双创”体系新格局。
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充分利用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2],推进高职院校“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可以探索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师资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导师团队”两支队伍,集聚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训促创;同时鼓励建设和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校内现有实训场地,开发建设成为集实训、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公司),该基地既是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又是学生的业余创业基地。
六、推进强师工程建设是保证
完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开展强师工程建设,可以尝试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遴选和重点培养一批敬业爱岗、师德高尚、教学效果优秀、科研成果突出、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要求,积极培育一批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培养、管理与考核,使其在骨干教师中尽快脱颖而出,为省级项目的遴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其他重点人才建设项目,比如通过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教师进修培训与交流工程、实施兼职教师培养和管理工程、实施科研教改提升工程等系列措施,发展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
广东省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打造教师四级专业化发展机制,建立“普通教师—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个人发展通道,引导教师从知识积累期走向技术成熟期,继而走向专业创造期,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出台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相关评选制度,建立结果导向、业绩导向、能力导向的激励分配制度,将高水平专业建设,特别是专业群平台建设成效与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审挂钩,从而成就一批优秀教师团队、专业带头人、技术能手和教学能手。
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是方向
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广东省高职院校通过系统改革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国际合作尤其是学分认证、课程衔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结构和规模、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国际竞赛参与以及与跨国或外向型企业合作等机制还不够完善,还需进一步跟踪国际教育合作发展的新趋向。因此,建立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全国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已是当务之急[3],同时使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有章可循。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在国际合作中实现新的突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教师互访互换。广东省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选派优秀教师出境学习参观,同时引进境外优秀教师来校执教,以跨区域学习交流、合作为载体,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二是学制或课程衔接。尝试与国外同类职业院校的学制衔接,引进或嫁接境外优质课程,用以改造优化广东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三是尝试合作办学,适当引进和运用外资,缩短广东省高职院校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与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的距离,尝试中外合办专业,建立海外实践基地,实行跨国工学交替。四是积极参加国际技能大赛,以国家及世界大赛技术标准为指引,将学校具有竞赛优势的专业师资培养、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要求与国际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相融合,以赛促建,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普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一流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可能还是两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尽管上级主管部门暂未出台详细的建设标准和评价验收体系,但从《通知》中仍然可以管窥一斑,它们均具有相对清晰的内涵和特征。作为新生事物,各高职院校在创建一流高职院校过程中,要以高水平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发扬先行先试的进取精神,以打造广东高职教育品牌为目标,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之路。
[1]张蕴启.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加强高职内涵建设[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5):1-3.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2017-08-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3]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与一流高职院校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