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语用”的最佳路径
——以苏教版三下《荷花》的教学为例
2017-03-24李丹
李 丹
寻觅“语用”的最佳路径
——以苏教版三下《荷花》的教学为例
李 丹
语文课堂的活力应该体现在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于简单的开头处找寻语言的独特风景,于精妙的词语中体味语言的风韵,于情感的深邃处品赏语言的风姿,于典范的句式中发展语言的风格,从而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生长。
语用;儿童;言语实践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素养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文学和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等方面。而这些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应是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课堂。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彰显“言语实践”的主旨,应坚定不移地将语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而引导儿童在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过程是一条教学佳径。本文,将结合苏教版三下《荷花》一课的教学进行阐释。
一、回眸:在简单处观语言的风景
《荷花》一文是叶圣陶先生专为儿童而写的,字里行间充盈的是儿童情怀。文章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开篇写到“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儿童那种急切的心情浓缩在“赶紧”和“跑”两个词上,孩子活泼、兴奋的神态如在眼前。一“闻到”就“赶紧”“跑”,这样的表达凸显了儿童简单率真的思维方式。初读篇首即能感受儿童纯真的思维,可见简短的开头也有值得回眸的风景。
特别的开头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于是教者将首段的教学由原本简单的朗读、概括训练调整为如下的环节:你们喜欢这个开头吗?说说理由。引起学生对第一自然段的“回眸”,学生发现文章用“花香”引出了“赏花”。教师继续点拨:从“赶紧”“跑”,你读出作者什么心情?现在你发现这个开头还写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表达后,教师总结:你们看,这个开头不仅写到花香,还写出了看花人心情的急切。作者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语言去描写,写出了儿童该有的文字。
二、驻足:在深邃处赏语言的风姿
话语内容生成于特定的话语形式,特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了特别的话语情味。文章第三自然段是作者概括地写荷花,作者这样夸赞“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作者把荷塘比作“一大幅活的画”,这是典型的儿童化的语言。因此,教师将学生从对“比喻”句里本体和喻体的基本辨别,引向语言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联处,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发现儿童最熟悉、最自如的语言,感受儿童情味,探究特定的言语形式,这才是教材的“深邃处”,值得驻足品赏。同样,叶圣陶先生在写荷花的不同姿势时,也有特有的话语形式,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就是儿童最熟悉自如的语言。教学这部分,教师应当抓住这里充满稚趣的语言,让学生进行模仿、运用。
于是,教学这个略写的自然段时,教者通过以下几步帮助学生发现语言形式:(1)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那么多朵,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来写的呢?总结:写不完,写不尽,就写“这一个”“那一个”,用两个来代表。(2)学学作者的表达,老师要夸全班同学都很讨喜,夸也夸不完,说也说不尽,可以怎样夸呢?总结:是啊,看看这个很喜欢,看看那个也很喜欢,儿童不都是这样表达的吗?原来作者就是这样写出儿童的语言的呀!(3)这个比方是在写什么?这就是在夸荷花美呀!诗人怎么夸?谁来背背诗句。最后总结:作者就是这样,用儿童的心灵,儿童的眼睛,儿童的语言,带给我们该有的文字!让我们用心读一读,记一记叶圣陶先生为我们而写的《荷花》。
三、悠思:在精妙处得语言的风韵
言语实践作为一种感悟式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旨在唤醒具象,斟酌蕴藏在简洁的语言形式中的丰富意味。教学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的记忆,调取鲜活的生活积累,引领儿童动用自己的感受、想象等,感受语词的气息,探寻语词的趣味和意蕴。
叶圣陶先生在写荷花盛开的三种姿态时,写到“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样的词语不知会唤起多少儿童有关吃得“饱胀”的有趣回忆!同时,这一段中作者不停地写花“开”,但同样写花“开”,却避免了反复使用“开”这个字,写“开”为“破裂”,没有任何刻意雕饰,好像一切就是本来该有的样子,这样的词语又将纯粹的童趣流淌于笔尖。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这一串词语的内涵和作用,教者的教学设计为:(1)从这三种姿态的排列顺序上,你猜猜作者认为哪一种姿态最有意思,你也喜欢吗?(2)“饱胀”得要“破裂”是什么感觉呀,你“饱胀”过吗?跟着同学的回忆一起想象饱胀的感受。(3)那这里用“饱胀”“破裂”是写荷花的什么特点?教师总结:明明是马上要开了,作者却说是马上要“破裂”了,多有趣呀!写“开”用“破裂”,你发现了作者写花开时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教师随即板书:写“开”少用“开”。
对于词语的理解,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途径;对于表达的品悟,则以唤醒学生的感官体验为铺垫。正是在这“激活”和“唤醒”的过程中,花苞“饱胀”的形象得到丰盈;也正是在这“激活”和“唤醒”过程中,写“开”少用“开”的言语规则得以确立。对于精妙词语的教学,教的是语言,关注的是形式,也开掘了词语的意蕴。
四、徜徉:在典范处立语言的风格
课文第二段详写荷花开放的姿态,作者描写了荷花在全开、半开、将开未开的三种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常见的句式来连接。“有的……”组段,句式简单且常见,那么,教师如何抓住这看似寻常的句式,带领学生学会阅读,经历找寻言语秘妙的过程呢?
教者的教学设计如下:(1)这是写花开的各种姿态的,写了哪几种姿态?教师板书:半开—全开—将开。(2)这位同学一下子就找出了三种,告诉我们:你怎么能找得那么快的?你看还有很多同学埋头没找全呢,你到底是怎么发现的?(3)教师总结:“有的”作用可不小,就像一根链子把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以后碰到这样的句式,你就会很快读出作者一段话写了几层内容了。把三个“有的”圈出来。(4)这根链子串起了三颗珍珠,分别是:半开的,全开的,将开的,咦,为什么不串四个?还有开了一片花瓣的,全开了掉了两三片花瓣的,一一写下来不更具体吗?(5)总结:这样写,写得完吗?写不完,就用三种的姿态来代表全部。写花要精选三姿态。板书:写花三姿态。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常见的句式也是经典的句式,对于学生而言,知道用“有的”来连接一段话,是很简单的学习。但是,一看到“有的”就懂得抓住它来理出表达的层次,这就需要教,也值得好好教。作者用三个“有的”,精选出花开的三种姿态,这“精选”要让学生“看到”,并学会在以后的写作中迁移运用。
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触摸文本语言的内核,在学生言语生命中培植下“语言形式”的种子,水到渠成地向“会读”“会写”延展,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梳理和整合,就是“语用”教学的最佳路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
G623.23
A
1005-6009(2017)81-0058-02
李丹,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南京,210000)教导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