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让语文教学更有质地
2017-03-24姜树华
姜树华
关注思维:让语文教学更有质地
姜树华
语文课堂中的理解共性、问题泛滥、启发浅白等现象,使得语文教学普遍呈现为“浅理解”的现状。据此,需要探索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思维引爆、比较、整合等方面的操作实践。
语文思维;浅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引爆思维
新时代的语文核心内涵聚焦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当然这四方面并非并列关系,因为语文本身的样态就是整合的、综合的,因此四者是彼此交融,交互实现的。换言之,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其他方面的风景,从哪一个角度亦能抵达其他方面的语文目标。本文试着从“思维发展与提升”角度略加阐述。
问题一:当下,语文教学对语文思维的关注度如何?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常常是被遮蔽的。曾有“种他人田”之说,把语文当作其他学科教学;也曾有“教化”之说,课堂追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场……诸多说法中,“浅理解”是语文思维最常态的遮蔽:
1.共性理解,缺少思维支点。
言语运用总离不开言语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浅尝辄止,缺乏“耐心”,不愿意给学生时间而放弃学生对语文思维的培养。比如对山泉“清冽”、月光“皎洁”、白雪“皑皑”等词语常常局限于用近义词来理解。其实不然,从水的干净程度,“清冽”可理解为“清澈”;从水的温度角度,可理解为“清凉”;从水的口感角度,可理解为“清甜”……如此丰富的角度,是全面理解、正确理解、深刻理解的不同角度,是审辨思维的有效角度。但大多学生止步于“清澈”,这显然是对学生语文思维的粗暴“戕害”。
2.问题泛滥,无视思维价值。
悄然间,语文教学传染上了一种病态,课堂伊始动辄喜欢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发问。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四上《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上来就问“同学们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吗?”于是,学生纷纷发问:“普罗米修斯干吗盗火啊?”“普罗米修斯不怕烫吗?”“鹫鹰怎么这么残忍?”“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啄食了,还会长起来!人怎么没有这样的本领?”……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老师似乎很满意。但这些问题显然不是真问题,课前预读过课文的学生有几人不知上列问题,只是学生们早已习惯了老师的做法,迎合罢了!表面看,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实则就是一个冗余环节。
3.启发浅白,欠缺思维深度。
有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文,课堂上有一学生忽然提问“蚌夹着鹬的嘴巴,蚌一张口说话,鹬不就可以逃脱了吗?怎会被渔翁得利?”课堂中一阵笑声,学生相视而笑,轻声嘀咕,等待老师“裁判”。只见老师神秘一笑,“你说呢?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学生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寓言”。于是,思维不再继续。学生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很平常但很有价值的问题,教者用一句看似启发的话语,一个貌似“标准答案”,让学生的思维止步。如果老师能换一种追问方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怎么认为”,课堂便会是另一番景象了。原本是一个很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就这样随着教者的“聪明”启发而坐上了“直达电梯”。
问题二:语文教学中,如何着力并实现语文思维的提升?
语文思维的提升,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思维作为各学科的首要之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强调“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温儒敏、孙绍振、李镇西、崔峦等语文大家都曾有呼吁,语文教学也应关注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打好精神底子。
1.引爆思维,更好地感知言语内容。
所谓“引爆”,在于打开,在于挖掘言语源头。语文教学不完全是感悟、感受、感想、感慨……很多时候,还是要感知清楚的,只有感知明晰了,才会有知识的生长,也才会实现学习的真正 “引爆”。任何言语一定会有具体的情境或场景的。以“引爆”文字情境为例,苏教版四上《桂花雨》一文中“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花嘛!’”教者聚焦于“缠”字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理解“缠”的动作;在情景模拟中教者让学生用上“缠”的语气说话,体验母子情感;进而启发学生“缠”一般会说几遍话语,用情境真正解决了“缠”的用心程度。当然还有“引爆”表达顺序、“引爆”言语场景、“引爆”人物情节等,总之就是“于无疑处生疑”“在平常处求异”。
2.比较思维,更好地感受言语现象。
所谓“比较”,在于碰撞,在于甄别,在于发现。通过言语的比较思维,熟知掌握各种言语现象。把文字理解声音化,让文字“听得见”。“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洞察作者文思、内化文章妙法、实现创造表达是聚焦语文思维,生长语文能力的不二法则。以比较词语为例,如苏教版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和文后第二题“标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接连不断)。教者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思维:“既然文中有6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这句话中为何选用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两个词?”比较甄别中,学生能很快体会到“锲”“雕”“琢”等字均为动作,不仅仅给人以时间的持久,更给人以行动感、过程感。学生思维朝向四面八方打开,形成多个向度的理解,形成有深度的思维。此外,学会比较语段,由词成句,产生了语流,产生了言语场景,言语便有了节奏感;学会比较篇章,由段成文,构成了一个整体,恰如一栋建筑一样,一间一间,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言语便有了建筑美。
3.整合思维,更好地感悟言语意图。
所谓“整合”,在于提取,在于聚焦言语的意象,在于整体把握文本的意图。一篇文章总有各种角色出场,最终聚向的一定是某个角色或某类角色;一篇文章总有各种场景出现,最终要聚焦的一定是某种现象或某类人格。从文本整体出发,借力各个信息源,聚焦感悟文本意图,亦是作者意图和读者收获。通过语言的整合思维,就是把文字图像化,实现文字内容“看得见”。以整合场景为例,就是着眼于出现了哪些场景。《花花儿》为杨绛所写,回忆了家里曾有一只猫,从刚来到时的守规则、有礼节,馋嘴食、受委屈、装萌态、迎送笔者等场景描写,一一着笔,从无遗漏。杨绛先生为什么舍不得略写任一画面?教学进入深入思维,学生渐渐恍悟:杨绛不容略过花花儿与家人的每一场景,如此蒙太奇手法恰恰说明作者内心对花花儿的喜欢与怀念,实质上是在追忆一家人在一起时候的生活,追忆内心深处的那个人。这样来理解杨绛先生的“絮絮叨叨”,就能感知到文章好有力道。此外,当然还有学会整合意象、整合事例等。整合思维,本质上就是聚焦言语的意图,需要提醒的是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篇文本最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哈利波特”。金圣叹《杜诗解》有类似说法:“传神要在远望中出,写照要在细看中出。”所谓“远望中出”,如同我们欣赏一幅油画,要后退数步,从远处望去,把握画面整体,方见画的“精神”。整合意象,也就类似于“远望中出”的效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心似涟漪,情丝为谁泛起。”语文“涟漪”的泛起,当然就是语文思维了,愿语文课堂能激起语文的“千层浪”。
G623.2
A
1005-6009(2017)81-0056-02
姜树华,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