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
2017-03-24蒋秋华
蒋秋华
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
蒋秋华
作为一门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德性生长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发展、理念更新等的冲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走出课堂,链接课外,多维变通,挖掘隐性基因,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人的成长。
道德与法治;有限教学;无限可能
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为线索为学生呈现现实生活,这种禁锢于教材本身,拘囿于教室的教学有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人云亦云、言行背离,抑或是课堂热闹、课外萧瑟。这不禁让人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
1.“书本真理”遭遇“生活尴尬”。
我们清醒地看到,“唯书本论”“书本即真理”的思想仍然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尤其是学生,他们视书本为圣经,视课堂教学为唯一的学习途径,质疑的声音甚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会以培养品德的名义,造就品德缺失的人,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一纸空文。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我是独生女(子)》一课为例,本课意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不堪重负,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独生女(子)的正确心理取向等。但近年来,该课正遭受各种尴尬。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非独生子女的比例正逐渐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到底该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去引领?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很显然已经偏离了现实的轨道。当“书本真理”遭遇到“生活的尴尬”,道德与法治教学所提倡的“生活性”原则,所遵循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基本理念就要经受考验。
2.“线性结构”碰撞“立体成长”。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其意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生活领域,以综合发展的视角促进儿童的成长。但综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材,从儿童的自我成长,到家庭生活,到儿童的学校、社区生活,再到他认识的国家、世界,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但是就教材的序列而言,如果仅仅依靠教材而教,那么整个课程便会呈现较明显的线性结构,这使得教材缺少了灵动性。且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综合体,无法分清彼此。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过程,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某一册、某一课。因此,儿童成长所需的立体感是线性的教材所不能满足的。
3.“教育功能”切磋“价值皈依”。
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这使得很多人片面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教育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言行等,这完全窄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与意义。此外,也有人把教材当作课程,把凡是纸质的文本都看成是知识的载体,如果这样,品德教育便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而实际上,道德与法治课指向的是人的成长,每一个个体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让儿童在与之成长相关联的人物、活动、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空间里,以自身的发展为内需,逐渐内化外部文化,逐渐将客观的可能性转化为主观的现实性,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价值皈依。
二、从有限教学到无限可能的策略
井底之蛙,难见天空之广阔;困于教室的课程,也难遇教育的浩瀚。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在追寻其教育价值的道路上,整合、突围、出走,寻找有整合价值的内容,变单一为综合;突破课堂的藩篱,基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从课堂出走,以新的课程结构支撑起其学科的育人价值。
1.两界课堂——“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外”的“人”字结构。
人们常常用“界”来区分彼此,楚河汉界,不可逾越;“界限”“界定”意为不可突破,而道德与法治教学则要打破书本及教室的界限,回归生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此,突破课堂,寻求有形课堂以外的无形世界,则会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显完满。这里,我们将“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称为“两界”课堂。
“有形课堂”的计划性、有序性、固定性为品德课堂立下根基,埋下生长的种子;“无形课外”则通过接触、体验、搜集、整理等活动延伸课堂,走向生活,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的人。
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四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教学为例:
传统教学片段:
辩论:你和小伙伴约定一起去文化中心游玩,可是离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小伙伴还没有来,你是离开还是继续等下去呢?
辨析:(1)两位同学玩足球时,不小心把人家的窗玻璃撞破了,于是赶紧开溜。(2)卫生检查时,为了保证班级不扣分,把纸团踩在自己的脚下。
故事:让我悔恨的一件事。
说说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
根据书本提供的案例,教师稍作修改,以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理,也用以导行。传统的课堂,常用“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可是总让人觉得与生活有距离。杜威认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这里所提倡的是实际的经验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是儿童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为了给有形的传统课堂提供必要的支撑,就要为儿童提供适切的体验。
同样是《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生活中有如下场景:
学生购书时自助付款,自主找零,无人监管,一切都因为“诚信”而美丽。
体育器材,自主取用,自动归还,方便自己,方便他人。
买、卖,取用,归还,自由状态下的道德坚守,成为城市流行的风景线。
当课堂融通两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彼此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憧憬的关注人的成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多维变通——有痕教育与无痕成长的链接。
人的成长是立体多维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需要多维变通。当我们建立起儿童认知与学科本源的多角度联系,当我们构建好教育与成长的无声空间,当我们打通无数条成长路径,学生就会自主地、自愿地朝向明亮的方向前行。
活动链接课程:品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活动、一个主题,对学生而言,感悟固然会有,但并不会马上就能改变一些陋习,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用活动链接课程,以延续教育的力量。“21天美丽行动”可以说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路径之一。在该行动中,行动主体自主设定行动目标,以21天为一个周期,从强制到自觉,逐步唤醒内在的潜能。教材中的“我的好习惯”“我不任性”“我不马虎”等主题,都可以通过“21天美丽行动”加以养成。
课程链接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们有的需要借势,有的需要烘托。课程之间的链接,需要教师的设计。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我与小动物》可与科学课程融合,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独特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从而激发其爱动物的本能。再如:五上《班级中的岗位》可以与班队课程联通,除了带领学生认识班级中的岗位,还可以实施岗位竞争机制。
3.隐性基因——有限资源与无限可能的扩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有显性的内容与形式,还有许多隐性因子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环境的意蕴赋予。美好的环境可以为儿童构建良好的生长空间,它们参与了儿童德性、审美能力、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激起儿童对世界的渴望,在体验的基础上带给他们认知结构的变化,情感态度的转变,感性与理性的衔接。
如:五月,校园里的月季开始盛开,好奇的学生去看去闻去摘;七八月,花儿慢慢凋落;十二月,园艺工人开始剪去一些枝丫……学生看见自然界中生命的变化,懂得了如何爱护花草树木。
榜样的精神嫁接。将榜样作为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思想觉醒,让行动接力,从而实现精神的嫁接。如:我校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校园小志愿者,整理图书有他们的身影,维护午间秩序的是他们,检查路队纪律的是他们……当学生的目光投向他们时,他们便会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意识。
当然,品德形成的隐性基因还远不止这些,还有为人师者的示范,校园工人的影响等。当不同体悟能力的学生面对这些隐性课程时,他们或悦纳,或感动,或追随,或无视,但随着这些隐性基因的多方位渗入,其唤醒的力量便会逐渐强大,从有限的资源发展为无限的可能,从有限的故事延伸出无尽的感慨,从有限的当下走向无限的未来,走向精神向度的无穷。
都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外延是生活,但两者并非完全等同;都说每一个今天都为明天而准备,但今天也是明天的“正在进行时”。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外实现生活教育的最大化?如何在每一个今天的体验中打破书本的枷锁?当我们困惑的时候,不妨再问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人”字赫然出现在眼前,那么,选择课堂,抑或走出课堂,就都是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的发展。
G623.15
A
1005-6009(2017)81-0046-03
蒋秋华,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