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招呼中的礼貌

2017-03-24张正耀

江苏教育 2017年87期
关键词:结账林语堂文明礼仪

张正耀

招呼中的礼貌

张正耀

礼貌教育;环境熏陶;教育方式

曾经读过林语堂的《英国人与中国人》一文,字里行间,他将当时的国人与英国人作了对比,对英国人的礼貌和谦和充满了敬佩之情。到了英国之后,我虽没有像林语堂先生那样进行比较,但也切身体验到英国人的礼貌交际话语使用的平常与普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明素养。比如一上公共汽车,乘客就会主动跟司机打招呼,下车,又跟他说“谢谢,再见”,司机也是如此。开始我还以为是个别乘客跟司机套近乎,但我很快发现,所有上车的人都是这样。

到商场购物时,一位中年妇女正在过道中挑衣服,看到我走来,连忙向我说“对不起”,然后就让开了道。在试衣服和结账时,人们都在自觉地排队,而且中间隔了近一米的距离。后来无论是在选购商品,还是在等待结账,都不时能听到有人在说着类似的话。结账的营业员对顾客说“谢谢,再见”也就罢了,顾客也都作相同的回应,引起我的嘀咕:我消费了,他们感谢我是理所当然,我怎么还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呢?事后想想,人家给我提供了服务,难道不应该感谢吗?

走在路上也是如此,经常有人突然地向我们问好,往往弄得我措手不及,也只好结结巴巴地回应,然后讪笑着走开了。有时我干脆打手势表达,避免了说话的尴尬,然后匆忙离开。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英国人的“打招呼”也很有意思。一次我们乘坐的火车突然停下来不走了,乘务员在广播中首先向我们请求原谅,然后每隔几分钟就向我们招呼一次,及时通报情况,不断地安慰我们,并不停地向我们的理解和耐心的等待表示感谢。乘客们也很有风度,没有人因此而焦躁不安,大声叫嚷,更没有人对列车员发脾气。

在英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英国人的见面打招呼,是言行雅致的一种表现。当我们在林间小道上漫步时,经常会迎面遇到跑步或骑自行车的人,由于道路弯曲和狭窄,我们有时不得不避让到路边,他们都会气喘吁吁地表示感谢。傍晚在约克的古护城河里,突然看到了天鹅,我们停下来拍照,旁边的两位小姑娘立即主动、热情地问要不要帮我们拍一张合影,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我坐在公交站台等公共汽车,闲着无聊,随手拍着街景,突然镜头中出现了两位中学生,看我收起了手机,他们又跑来问我有没有拍好,要不要重新摆一个姿势让我拍。其中一个走路不小心踢到了一个易拉罐,发出了不小的响声,又立即转身向我表示歉意。

文明礼仪,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停地强调,道理我们也都懂,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日常礼貌用语我们使用得并不多,特别是对我们认为不够熟悉的人,我们往往不会去主动打招呼。由此可见,文明礼仪不是体现在口头的号召和标语的宣传上,而是应该真正地落实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批评,而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教育的氛围,构建教育的环境,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生活中、文明的世界里,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变得“绅士”“淑女”起来。

礼貌教育,从打招呼开始。

G471

B

1005-6009(2017)87-0080-01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结账林语堂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润童心 养成教育伴成长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结账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基于RFID技术的超市结账系统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结账
结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