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品质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2017-03-24徐华
徐 华
基于学习品质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徐 华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秉承“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推广教研全力打造基于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集体优化”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敢于发问,勇于创新。
学习品质;课改;学生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的核心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恐怕是我们追求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单一的唯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违背了育人规律,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多元智能评价理论去发现比学生成绩更为重要的东西——学生的学习品质。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秉承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推广教研全力打造基于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集体优化”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关注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习品质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学习者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综合体。学习品质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我们只有从主要因素出发,找出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品质结构。我们构建了“海宁中学学生学习品质结构要素表”。
我们把学习品质按照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三个维度分解成14个要素,制成问卷,对全校2059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我校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比如,缺乏学习动机、兴趣、责任;不善思考,不会合作,不懂创新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发现学生在学习品质方面出现的问题,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尝试解决,但收效甚微,总感觉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策略可以实施。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发现,构成学习品质的各要素之间并非割裂开来,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或是制约,或是促进。所以,我们应根据学习品质结构各因素相互交织的特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品质。基于上述理论,海宁中学提出了“轻负担、重质量”的绿色学业评价方案,即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论成败,而采用多维度指标评价学业质量。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学校制定了学业测评绿色指标,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睡眠时间、作业时间等。教务处和年级通过定期开展对学生绿色指标的测评来对教师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弱化了教育的功利性,释放了学生的潜能,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新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让教学回归常态,回归正轨。
二、潜心研究教学,打造“集体优化”课堂
为了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我校在借鉴上海“后茶馆式教学”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集体优化”课堂的课改理念,把“集体优化”课堂定位“乐学、善思、合作、交流”的高品位课堂。“集体优化”课堂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计,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谋求共同发展。海宁中学推行的“集体优化”课堂,就是想尝试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因此,我们将“集体优化”课堂定位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以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为主要目标的课堂。
“集体优化”课堂的“集体”提倡的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强调的是“生本”理念。“集体”指的是全体学生,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眼中要有全体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和感受什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反馈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课堂参与最大化。“优化”即教学手段最优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准确的教材把握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机智的模块把控能力,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集体”与“优化”结合起来强调的就是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校“集体优化”课堂的建构范式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集体优化”课堂最突出的特征是“三学三真”。即“做中学,想中学,创中学;真思考,真合作,真探究”。比如,理科教学我们就大力提倡 “做中学”,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除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必做以外,我们还提倡学生做自制实验、家庭实验和创新实验。学校的实验室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实现学生人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实验教学目标。“做中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样,通过“想中学”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创中学”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再如“真合作”,我们的“集体优化”课堂倡导要有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路径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我们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发言人,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它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同样,我们通过 “真思考”“真探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能力。
关于课改,我们走过了一条坎坷之路,学过洋思中学,学过东庐中学,学过杜郎口中学,推进策略往往是学校行政推进,其结果不是东施效颦就是邯郸学步。这次学校改变了推进策略,由“行政推进”改为“学术推进”。学校首先组织骨干教师赴上海静安区聆听了“后茶馆式教学”专题讲座,然后聘请校外专家到校开设讲座,为教师答疑解惑。通过专题研讨、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目前的教学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适合我校校情和学情的海宁中学“集体优化”课堂实施方案。
校长第一个上“集体优化”课堂的学术研讨课,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接着分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等深入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参与学科教师课改讨论,认真研讨,探寻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为了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课改中,学校专门成立教师课改社团,定期开展赛课、论坛等活动。通过课改社团的一系列活动,“集体优化”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一些骨干教师纷纷带头上研讨课。
学校倡导的微教研的特点是:短平快,易操作。微教研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微教研的地点可能是在教室,可能是在办公室,可能是在操场,可能是在走廊。教研的内容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某个亮点,某个有争议点,不求“大而虚”,只求“小而活”。如集体训练活动形式是否有效,学生的积极性该如何调动,小组合作是否是真合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更高一些,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激发。教研程序不求“全且多”,只求“简而真”,教研时间不求“时长”,只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一个真问题。总之,微教研提倡的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事事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的一种新型快餐式教研。
在听课活动中,课堂教学提问、学生注意力等都是听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因为目标指向明确,听课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听、深入思、积极评,有效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听评课活动存在的粗放化问题。同时也使执教者跳出“当局者”角色,转变为“旁观者”,这位“旁观者”会从课后的微教研活动中获得许多新的感悟和收获,“原来我问了这么多问题”“原来我说话这么啰嗦”……一些教学细节被发现、被放大后,随即得以改正。为了确保及时高效地提炼一节课的亮点和不足。我们选择课后15分钟进行教研活动,备课组内八九个教师简单地对课堂活动中的某个环节,从授课者和听课者两个角度去展开讨论,效果非常好。
三、深化课堂改革,奏响师生幸福旋律
过去的课改,我们始终把成绩的提升作为课改目标的唯一定位。改革一段时间,就眼巴巴希望成绩突飞猛进。一旦成绩下降,便又怀疑都是课改惹的祸。我们太看重目的地了,以至于为了匆忙赶路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当我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为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时,我们的立足点高了,思想顿悟了,眼界开阔了。我们突然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学生的学习品质不断提升时,那么,成绩的提升就是早晚的事了,因为相对于学习品质,学习成绩只是一个副产品。由于课改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师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上,教师轻松了;学生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了,学生也轻松了,睡眠充足了,艺体活动丰富了。因此,师生教与学的幸福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集体优化”课堂使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改社团的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又快又好,备课组内教师争着“取经”。教师们微教研的身影活跃在各种场合,他们不仅仅在课间研究课堂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志趣相同的教师还研讨曾经读过的专业书籍,备课时,对于如何突破难点进行不同形式的集体训练,课后他们还交流如何能让课堂反馈更加有效、及时,他们甚至还悄悄地分享如何调动学困生积极性的“小诀窍”。以前讨厌课改一刀切的教师也纷纷表示:原来课改可以这样搞,原来课改离我们这样近,原来课改真能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之,在打造“集体优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品位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由于课改的重新定位,我们的课堂也“活”起来了。教师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上,他们不再紧盯着分数,教学轻松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课堂上少了枯燥的考题训练,多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课后少了机械性的抄写作业,多了创造性的探究作业;课间少了对犯错学生的大声呵斥,多了在操场上亲切友好的谈心;语数外教师占课的现象不见了,多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们状态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开小差的少了,静静思考的多了;被动学习的少了,主动学习的多了;个体孤立学习的少了,合作学习的多了;追逐打闹的少了,举止文雅的多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学生尊师、重道、爱国的核心素养也在不断形成。
G420
B
1005-6009(2017)34-0042-03
徐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3)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