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试试“跳槽”教学
2017-03-24杜友锦贾丽君
杜友锦 贾丽君
不妨试试“跳槽”教学
杜友锦1贾丽君2
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常常要主动串班教学。由这种走班“试水”教学现象引发的思考:采取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师“跳槽”走班施教。运用“同学科教师同年级‘跳槽’、同学科教师异年级‘跳槽’、同学科教师异学校‘跳槽’”这几种施教形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教师群体的资源优势互补,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公开“试水”;引发思考;教师“跳槽”
一、缘起,“试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很久以来,在教育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多数教师都要“试水”教学。有时遇到省市级大型活动甚至还要在两至三个班“试水”。“试水”教学带来的效果如何?多半情况下,上课教师会获得专家好评。对于这样的“登台亮相”,大家仿佛约定俗成。没有人去考究台下的“试水”背景,只把目光聚焦在“台上”。我也曾进行过串班教学,结果发现同样的教案设计,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课堂生成异彩纷呈。虽然只是一次“试水”教学,但已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流畅性。
近两年,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教育局领导推行教师“下放”政策,让部分初中教师回到小学任教。2013年9月,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同时来了十几位中学教师。他们知识丰富,功底深厚,个个都是初中段的优秀教师,但面对小学生,他们却是“隔行如隔山”!儿童化的语言、课堂教学常规,他们都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驶入正轨”,学校决定对他们进行“结对帮扶”。为此,学校面向全校156位教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重点考查教师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调查显示,现在很多教师缺乏通识性教育,多数只具备单学科教学能力,且学科教学水平千差万别,不能打断学科、级段之间的界限灵活驾驭课堂。
二、架构,“跳槽”教学的特征
“跳槽”,也称之为“职业流动”,不仅是指人从一家公司跑到另一家,也指人的工作性质、职业角色或谋生手段、事业发展轨迹的变化和调整。20世纪80年代,教师“跳槽”主要从“教槽”跳向“官槽”“商槽”,即弃教从政、弃教从商。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又出现了“跳槽”现象。主要是学校之间的“跳槽”,从山区贫穷学校跳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所谓“跳槽”教学是指学科教室和学生固定,教师根据自己的最佳教学水平选择合适的年级上课,不同层次的年级、班级,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也不一样。“跳槽”教学有以下三个特征:
(1)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变,依然保留在原校,只是在学科教学时,进行班级、年级、学校之间的串班教学。每天历经“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过程,促使教师在“跳跃式”课堂教学中,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以寻求全体学生最优化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2)思辨性
思辨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轴”,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不断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拓展教学资源,删减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3)生长性
生长性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位滚动的教学目标,用“评论家”的目光看待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旨在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学习状态,每一位教师业务都能获得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尝试,“跳槽”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如果每个学校管理者 “反其道而行之”,让教师练习走班,学生固定不动,结果会怎样呢?通过数次尝试与思考,我忽然发现:这么多年,一直在苦苦追寻构建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探究出这样几种教师走班方式:
(一)同学科教师同年级“跳槽”
由某年级的所有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来拟定指导和学习计划。教师依自己所长挑选任课科目,实行科任教学,各学科的每一位教师都要负责教授全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
学校在学科教学基础上创新 “同年级同学科走班”教学形式主要是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打破传统包班制,采取“包课制”,几人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单元,依课时任务不同,结合自身特长,各自选择。有的选择第1篇课文,有的选择第2篇课文;有的选择第1课时,有的选择第2课时……选择课文、课时教学任务的教师,就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科课时教学。
(二)同学科教师异年级“跳槽”
同学科教师异年级走班是一种跨年级教学形式。这种跨年级教学形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通常情况下,教师只任教固定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如果学校想让教师进行循环教学,都需要六年漫长的时间。学校创新的“同学科教师异年级走班”教学形式主要是指教师以“兼职”身份出现,同一个人兼代自主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同学科课程科目。教师走班依然打破传统包班制,在“包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包级制”形式,让教师进行“游走”式学科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负责教授全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
(三)同学科教师异学校“跳槽”
同学科教师异学校走班是指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固定在某个学校、某个班级,而是不断变换着授课场地和授课学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生。教学环境的开放多元,客观上加强了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教学观点,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样板,教师在共同成长着,不断互相超越。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在淮安市实验小学和无锡市育红小学执教的两节“异校走班课”。这两节课教学内容相同,都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鞋匠的儿子》第2课时,教学环节大同小异,教学地点不同,我听了颇有感触。他是这样设计两节课教学流程的:以字词教学为突破口,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文中的两件事——化解羞辱与化解分裂。接着,品读重点段,体会林肯与参议员的语言特色。最后,学生练笔,学习运用文中的语言特色写一段话。尽管教学板块相似,但也流露了他“二度修改”的痕迹。
教师“跳槽”,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教学研究应该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进而实现“师本化”教研。因为,我们的课改之路不是管理者开创的,而是在每个教师的脚下。
G420
B
1005-6009(2017)34-0026-02
1.杜友锦,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00)教科室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2.贾丽君,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