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秀寺大殿彩塑病害调查与保护建议

2017-03-24石美风李正佳

文物季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彩塑大殿塑像

□石美风 李正佳

明秀寺大殿彩塑病害调查与保护建议

□石美风 李正佳

明秀寺大殿明代彩塑在保存过程中发育了丰富的病害。调查显示,该大殿彩塑颜料层脱落、表面沉积和缺损等严重,点状脱落、地仗层脱落、裂隙、龟裂和空鼓等较为广泛,而酥粉、起甲、雨渍和划痕相对较少。对塑像表面的彩绘颜料分析显示,黑色是炭黑(C),红色是铅丹(Pb3O4),黄色是雌黄(As2S3),蓝色是青金石((Na,Ca)7-8(Al,Si)12(O,S)24SO4)和石青(Cu2(OH)2CO3),绿色是氯铜矿(Cu2Cl(OH)3),均为我国古代彩绘文物常用的矿物颜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温湿度、粉尘及人为因素与塑像病害产生的关系,建议应加强明秀寺古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适当控制大殿环境,实时修复,整体以预防性保护为主,减缓文物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明代彩塑病害调查颜料环境保护

一、引言

山西现存彩塑文物12700余尊,壁画24000余平方米,享有“中国古代彩塑壁画艺术宝库”的美誉。2012年初,国家文物局会同山西省政府启动了“山西彩塑壁画保护工程”项目,对山西省彩塑壁画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期间,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对太原市明秀寺大殿的彩塑进行了病害调查。

二、明秀寺建筑及大殿塑像基本情况

明秀寺古建筑始建于汉代,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战火,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建了山门、钟鼓楼、厢房和大殿,基本形成了今日的规模。据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均曾对明秀寺有过较大规模的修缮。

明秀寺大殿建筑及其附属的塑像、壁画均为明代遗存。正殿(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现存塑像9尊(见表1):正中三世佛,均背有木雕背光,结跏趺坐于高1.5m左右的佛座上,而佛座位于80cm高的佛坛上;阿难、迦叶、二胁侍均站立于30cm高的莲花座上,分别位于佛坛三尊佛像之间;二力士像立于佛坛两侧的地面上。

表1 明秀寺大殿彩塑情况(单位:m)

三、明秀寺正殿彩塑病害调查

明秀寺大殿彩塑保存过程中,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不论是外观的颜色形态,还是内部的组织结构,均发生着变化,病害交错复合。按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WWWT/0001-2007),对明秀寺大殿彩塑进行病害调查与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明秀寺大殿塑像病害统计(单位:m2)

图一 武士脚部酥粉

图二 阿难衣袖处起甲、点状脱落

图三 胁侍衣饰飘带处裂隙

图四 迦叶衣饰前颜料层脱落

图五 胁侍背部缺损

图六 武士衣饰飘带断裂

明秀寺大殿彩塑文物,颜料层脱落、表面沉积和缺损等病害,面积较大,分布广泛,基本存在于每一尊塑像。如颜料层脱落病害,三尊主像中,阿弥陀佛表面脱落1.28m2,释迦摩尼表面脱落0.98m2,药师佛表面脱落0.84m2,极大地影响了文物的外观;而缺损病害,药师佛缺失0.61m2,其左侧的胁侍菩萨背部缺失0.76m2,武士足部缺失0.79m2,均已经出露塑像内部骨架,文物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表面沉积病害,普遍存在于每一尊塑像的上表面及凹陷处,局部堆积较厚,完全遮盖了文物本体的颜色,如三尊主佛的腿部、肩部和手掌上表面,厚度约0.5cm。

此外,点状脱落、地仗层脱落、裂隙、龟裂和空鼓等病害分布也较为广泛,存在于大部分塑像。而酥粉、起甲、雨渍和划痕相对较少(图一至图七)。

图七 明秀寺正殿彩塑病害统计柱状显示图

四、明秀寺大殿塑像表面颜料分析

明秀寺大殿塑像色彩艳丽,辉煌灿烂,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绿色和金色,为明代彩绘文物常见的色彩。

1.样品采集与制备方法

用钨针从塑像脱落的颜料层残片上轻轻挑取微量颜料颗粒,将其置于载玻片上直接进行检测。

2.实验仪器及参数

法国HoRIBA公司生产的X-PLORA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532nm氩离子激光器,物镜为50×;光斑尺寸为1μm;光栅1200;采用5×10s扫描频次。

3.检测结果

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对明秀寺大殿塑像表面的颜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图八 黑色颜料

图九 红色颜料

图一○ 黄色颜料

图一一 绿色颜料

图一二 深蓝色颜料

图一三 浅蓝色颜料

黑色颜料:该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位置为1369.6 cm-1,1600.4cm-1,与标准谱库中炭黑的特征峰相对应,可知该黑色颜料是炭黑(C)(图八)。

红色颜料:该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位置为158.3 cm-1,225.8cm-1,310.3cm-1,474.2cm-1,547.5cm-1,与标准谱库中铅丹(Pb3O4)的特征峰相对应,其中1098.0 cm-1峰为颜料中夹杂的硅酸岩所致,可知该颜料是铅丹(图九)。

黄色颜料:该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位置是131.3 cm-1,150.4cm-1,197.7cm-1,288.9cm-1,304.6cm-1,352.2 cm-1,377.8cm-1,与标准谱库中雌黄的特征峰相对应,可知该黄色颜料是雌黄(As2S3)(图一○)。

绿色颜料:该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位置是151.1 cm-1,172.2cm-1,246.6cm-1,275.7cm-1,322.0cm-1,400.3cm-1,448.1cm-1,504.2cm-1,557.0cm-1,855.6 cm-1,897.6cm-1,984.9cm-1,1515.8cm-1,与标准谱库中氯铜矿的特征峰相对应,可知该绿色颜料是氯铜矿(Cu2Cl(OH)3)(图一一)。

蓝色颜料:深蓝色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位置为256.2cm-1,544.7cm-1,802.2cm-1,1096.8cm-1,1648.9 cm-1,与标准谱库中青金石的特征峰相对应,可知该蓝色颜料是青金石((Na,Ca)7-8(Al,Si)12(O,S)24SO4)(图一二)。浅蓝色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位置为131.3 cm-1,172.9cm-1,244.6cm-1,277.6cm-1,331.6cm-1, 397.5cm-1,538.8cm-1,762.7cm-1,833.7cm-1,1094cm-1, 1430.9cm-1,1581.0cm-1,与标准谱库中石青的特征峰相对应,可知该浅蓝色颜料是石青(Cu2(OH)2CO3)(图一三)。

五、彩塑病害成因分析

彩塑文物的病害与文物材质、制作工艺密切相关[1]。但大多数附属于古建筑的彩塑文物,保存环境恶化产生的影响,远严重于文物自身材质和工艺缺陷导致的病害。

1.环境温湿度因素[2]

彩塑文物的泥质材料为多孔性吸湿材料,高湿环境会使塑泥吸湿,使彩塑造型形变;水分的迁移与运行导致岩土材质中可溶盐结晶反复作用,引起彩塑材质酥碱。此外,湿度也会引起彩塑表面部分颜料的变色。明秀寺大殿彩塑表面颜料层脱落严重,关键原因在于颜料层与彩塑胎体之间的结合力降低,而结合力的降低则是因颜料层材料的收缩性差异与胶结材料老化所致。环境湿度较高时,彩塑最外层的颜料层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水分发生膨胀;环境湿度较低时,颜料层中水分挥发而收缩。长时间的干湿反复,导致颜料层与胎体分离,最终脱落。

2.粉尘因素

粉尘物质长期沉降于文物表面,一方面影响文物原有色泽和形貌,另一方面,沉降下来的粉尘颗粒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在文物表面形成壳层,粉尘中的有害物质与文物表面材质相互作用,危及文物。明秀寺大殿建筑密封性较差,彩塑保存过程中不断承接环境中的粉尘物质,微量的尘埃逐渐覆盖于塑像表面,最终在塑像表面堆积、结壳,生成黑色表层而遮盖塑像原有的艳丽色彩。

3.人为因素

明秀寺建筑群几经毁坏与重建,剧烈的环境变化必然对其附属的文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历史文物,民众的祭拜,游人的观赏无法避免,此类活动中产生的人为扰动必然影响塑像的稳定性。

4.其他因素

明秀寺大殿的大部分塑像可见古代彩塑文物常见的病害类型,如点状脱落、地仗层脱落、裂隙、龟裂、空鼓、酥粉、裂隙、起甲等,这些病害的产生,与保存环境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照等有密切的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温湿度循环导致的裂隙、脱落和酥碱等结构性病害;光照分解颜料层中胶结材料导致的颜料层病害;人为活动导致的划痕、雨渍等病害。

六、保护建议

基于明秀寺大殿塑像的病害情况,为更好保护文物,建议考虑以下保护方式:

1.加强明秀寺古建筑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合理控制环境:基本的日常管理可保证建筑物结构的完整,避免因建筑残损导致其附属文物遭受损害,如建筑屋顶、墙面、窗户的日常修缮;大殿建筑要适时通风防潮,特别是在较为潮湿的夏秋之际,要根据当地的天气状况进行及时的通风除湿,保持彩塑基本处于一个较为恒定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大殿建筑要有优良的防尘设施,尽可能增加大殿建筑的密封性,防止外界环境中粉尘的进入。另外,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彩塑进行适当的除尘工作,在不影响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尽可能清除堆积于塑像表面的沉积物;防止鼠虫鸟等生物危害;减少人为的干扰,尽量减少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

2.实施合理的文物保护修复措施:明秀寺大殿塑像病害种类丰富,目前尚无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威胁,暂不需要抢救性修复,应以预防性保护为主[3]。但是,颜料层脱落和局部缺损已经影响到文物的完整性和艺术性,适当地进行保护修复,可防止文物的进一步破坏,减缓文物病害的蔓延。

本研究所属课题: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山西博物院馆藏彩塑文物颜料调查研究”。

[1]张亚旭、王丽琴《寺观彩塑的制作工艺与保护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年第4期,61~63页。

[2]于群力、阎敏、杨秋颖《崇庆寺宋代彩塑的病害调查与分析思考》,《文博》2009年第6期,280~284页。

[3]柏柯、纪娟、于群力《崇庆寺地藏殿古建修缮与泥塑的预防性保护方法》2011年第4期,90~93页。

(作者工作单位:石美风,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李正佳,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

猜你喜欢

彩塑大殿塑像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完璧归赵
泥彩塑:天地之美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礁堡·塑像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