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责任主体探究
2017-03-24陈玲昌
陈玲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战略地位。将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绿色发展的战略蓝图。
1 绿色发展和绿色发展责任主体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与环境一直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近现代,人类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肆无忌惮地向自然开战,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种类锐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装聋作哑或者相互推诿都于事无补,只会让事态更加严重。出路在哪里?就是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綠色发展应该是指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协调统一,是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人与自然有同等权利,倡导人类改变掠夺式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博弈中,绿色发展落实发展责任最为关键。各方责任主体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是绿色发展责任主体,其中,党委政府对当地绿色发展负有主体责任。
2.从责任主体的角色伦理上来看
一是政府,承担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①市场调节失灵需要政府承担生态责任。主要是以各种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调控、干预。可见,市场调节失灵使国家干预成为必要,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领域,更需要通过政府强力干预来弥补市场的不足。②政府的职能要求政府承担生态责任。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迫切地要求政府革新传统职能模式,承担其应有的生态责任,保护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二是企业,承担绿色发展的发展责任。①企业勇于担当绿色责任与盈利并不矛盾。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性,也是企业存在的根基。但是企业盈利与担当责任是不矛盾的,担当责任不是意味着利益的损失,而是长远利益的永续。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为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勇于担当时代所赋予的责任。②企业勇于担当绿色责任,可以有效树立绿色企业的理念和形象,构筑企业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
三是社会大众,承担绿色发展的消费责任。广大而分散的公民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就是绿色消费。作为消费主要群体的个体,由于缺乏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常常在生活中过度消费,给社会资源带来极大浪费,给社会环境承载带来巨大压力。我们要积极倡导和践行负责任的消费:消费不是“我们爱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的纯粹个体行为,而是一种事关“我们应该怎么生活以及他人如何生活”的责任行为,是我们“应当如何消费”的问题。
2 绿色发展责任主体分析
(一)政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地位的缺失。我国的经济改革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主导型,使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中政府难以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实现真正转变。这就要求在保证赋予政府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同时,又要明确政府的权限范围,防止政府及工作人员“错位”、“缺位”和“越位”。
2.思想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二者的权衡上,往往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舍弃生态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只考虑局部利益,不放眼全局和整体的利益。
3.监管不力。一是政府部门在监管体制上分工有余协调不足,缺少必要的技术保障,相关地方立法滞后。环境执法机构的权威性不高,远远不能和其承担的生态监督责任相匹配。尤其是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面前,这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考验着环境监督部门的行政水平。二是效率低下,监管力量不足。三是政府透明性较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让官员在阳光下履行职责。
4.政府内部绿色责任不清晰。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政府部门对绿色发展责任在同级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一定的分解。这种分部门的管理原本目的是为了让部门职责更加明确,但实际运作中,却使得部门职责出现重叠和错位,相关部门自身也很少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做好管理上的衔接工作。
5.政策执行力不强。当前,我国组织层级较多、幅度较大,导致指令和信息的上传下达出现阻滞和失真;在运作机制上,缺乏科学性,这样就增加了工作内耗,降低了执行效率;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到公共管理事业的执行和公务员责任心和创造能力的激发;拖拉推诿、墨守陈规、形式主义等不良组织文化更是导致政策执行力的缺失和弱化。
(二)企业
企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角。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环境保护,乃至绿色创新中,企业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缺乏环境社会责任意识。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包括企业应对环境问题的自身努力,如: 减少排放、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同时还包含为满足各利益相关方期望所采取的措施 以及与他们的沟通。目前天水部分企业缺乏环境社会责任意识,绿色意识不强,环境法制意识淡薄,打“擦边球”,得过且过的思想依然存在,导致这些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单单追求市场经济利益,造成生产资源与能源的不必要浪费。对于那些游离生存线的企业而言,出于成本预期,还存在侥幸心理,甚至还存在担当责任者吃亏,逃避责任者受益的怪现象。
2.企业缺乏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能力。当前,企业除了缺乏环境社会责任意识之外,还要具备如何管控自身环境影响,如何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方面缺乏相应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 ,他们生产技术水平低、管理方式粗放,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经济,无法或者很难去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大众
1.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 “人人无责”的状态。如果政府对某个问题高度重视并且切实致力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政府不予重视或不足够重视,单纯依靠社会很难获得自然解决。
2. 公众主体性在生态保护中缺失。一是公众在生态保护问题上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担当政府的“配角”。二是公众无力对生态破坏者实施有效监督。三是公众没有足够完善的生态诉求表达机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们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把环保当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关心生态保护是一回事,而究竟如何做却成了另一回事。公众一方面痛恨环境污染,一方面環保意识又很差。
3 强化绿色发展责任主体的路径和措施
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大众各方责任主体,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政府重视,全力担起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
1.提升战略层次,做好绿色发展规划
2.加强官员责任意识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履行得怎么样,关键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的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和责任担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科学的干部担当责任的评价体系,把政绩考评机制创新作为政府担当绿色发展责任的关键抓手。二是加快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并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当中,实现从“问责风暴”到“制度问责”的转变,增强官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加强官员责任意识。三是建立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
3.加强部门监督,严格执法。从立项、准入、生产各个环节抓起,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三个不得引进”:不得引进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得引进掠夺开采资源的项目,不得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重点耗能单位加强监督,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对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企业要强化监管,责令整顿。对违规生产的厂矿企业要严格依法做出严厉的处罚。
4.增强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市、县(区)要设立发展绿色经济财政专项资金,形成稳定增长的绿色财政投入机制。对于一些基础项目比如景区的道路养护、基础设施的配备和更新、林木的培育管护,财政要给予持续性的投放。大力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研发活动,适当给予财政补贴支持。
5.大力引导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构建绿色产业放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根本位置,把构建以优质高效农业、新型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作为致力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推动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
6.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否决权,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需要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考评公务员,赋予公众环境否决权,即如果多数公众的主观评价都认为某行为主体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构成威胁,那么公众便拥有提出追究该主体的环境责任。通过赋予公众环境问题否决权并确保该项权力的权威性,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有强有力的监督。
7.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一是倡导绿色环保消费;二是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三是倡导绿色志愿活动;四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五是推进绿色清洁。
(二)企业要主动承担绿色发展的重大责任
1.转变旧有观念,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和为绿色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企业发展和为地方发展并行不悖,相反,两者相辅相成。
2.思想认识到位,在严格的监管下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只有严格的监管才能为遵规守纪的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3.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企业要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加快技术创新,积极研发绿色经济发展的新产品新生产线。
(三)社会大众在绿色发展中要理性回归、积极参与。学习和加强绿色消费意识,践行负责任的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公正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