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2017-03-24陈雪超
陈雪超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1893年-1943年),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被称为"围堵政策之教父"。斯皮克曼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刷新了麦金德的思想,在理解战后的世界框架方面,尤其对理解当今世界形势上,比麦金德的思想更具参考价值。“边缘地带”思想,不仅对战后美国对外大战略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处在边缘地带的国家而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战略上都具有更多现实借鉴意义。
1 斯皮克曼的地缘权力观
斯皮克曼认为,位于心脏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才是世界权力之争的关键所在,这一边缘地带包括欧洲近海地区、中东、小亚细亚、伊拉克、阿富汗、印度、西南亚亚、、东南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未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竞争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并成为统治沿海地带的关键地区。对于世界强国来说,边缘地带而不是心脏地带更关键,心脏地带虽然可以主宰欧亚大陆,但面向海洋的大陆边缘地带,才是与外界联系的中心。边缘地带确实有着更为实在的世界权力特征,这一地带人口众多、气候适宜、自然资源富饶、工业生产能力极强,在它的周围有“一条与整个所谓海权国家聚集区相联接的环绕大海的交通线”[1],海陆交通发达。纵览目前世界形势,处于大陆边缘的中东动荡不安,朝鲜半岛紧张对峙,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局势紧张,这一切使得斯皮克曼对大陆边缘地带及其地缘政治意义的认识,具有更多的当代关联性,体现当今边缘地带在世界政治格局竞争中的突出地位。
斯皮克曼和摩根索、基辛格一样,身体里流淌着现实主义血液,他认为地理就是一切,地图的冷酷性和随之而来的空间斗争从未停歇。他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中央权威来维护法律和秩序,所有国家都必须在斗争中寻求自我保护。斯皮克曼认为“权力均衡”会比某霸权主宰全球更具“安全性”,他还谨慎地将“权力均衡”与“自然律法和基督教伦理”相提并论,因为在他看来,二者都可以用于维护和平。[2]。地球系统毕竟过于庞大,无法由一个世界霸权主导,因此他认为,世界将会出现“区域性分权”,每两个大区域之间都会相互影响,世界将会以多元霸权的方式存在,就相当于现在已然存在的“多极化世界”。但这种多极化只是就经济政治领域而言,在军事意义上并非如此,因为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仍然具有绝对优势。然而对斯皮克曼而言,出乎意料是在这个新兴的世界里,区域性庞然大物实在太多了:美国、欧盟、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些强权大国,以及土耳其、伊朗、印尼越南巴西等中等强国。于是,罗伯特·D.卡普兰总结到:我们会看到一个权力分布更加微妙的世界,贸易和经济会削弱纯粹的军事力量;不过,世界可能仍然是一个由地理决定的地缘政治体,尤其是海洋,将比以往更加拥挤。
2 斯皮克曼的地缘遏制逻辑
“边缘地带”是“海权与陆权之间冲突的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它必然有着两栖的双重作用,并从海陆两面保卫自身。”因此,“边缘地带”可以看做是大陆国走向海洋的前沿阵地和保护腹地安全的屏障,同样可以视为海洋强国进入欧亚大陆的前沿阵地和遏制大陆强国向海洋扩张的缓冲地带。从某种程度看,“边缘地带论”是马汉的“海权论”与麦金德的“陆权论”相结合的产物,但其实质上却是海权论的延伸和发展。在当今东亚沿海岛屿之争复杂的形式下,对我们理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斯皮克曼的思想显得具有现实性意义,那就是遏制逻辑。
斯皮克曼1943年去世,但以1942年作为基点,但其目光超越了二战,这使我们看到了他心系未来的先见之明。虽然当时轴心国的优先目标是彻底摧毁德国法西斯,但他也非常担心战后德国一旦非军事化,会给世界局势带来什么影响。他解释说,一个“从乌拉尔到北海的俄罗斯民族国家,可能比一个“从北海到乌拉尔”的德国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在希特勒垮台后,一个强大的德国仍然是必要的。基于同样的道理,他建议美国与日本结成战后联盟,以对付苏联等大陆强权,特别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斯皮克曼强调,中国虽然在20世界40年代初因遭受日本的侵略而异常羸弱,但将必然会重新振作。他预言:未来,一个现代化军事强大、生机勃勃的中国,不仅会对日本构成威胁,还会向西方列强在“亚洲地中海”的地位提出挑战。中国幅员辽阔,控制着广大周边海域,它在亚洲占据着类似于美国在美洲地中海的主导地位。当中国变得强大时,它对该地区的经济渗透无疑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可以设想这片海域将不再由英国、美国、日本海权控制,而是由中国的空中力量控制,这种局势可能为时不远。因此美国联合日本这个盟友实属相当必要。要评价斯皮克曼的预测是否准确,还为时过早,因为虽然目前中国处于海权力量上升期,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仍会受到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海军的牵制。如果说有一天中国的海上力量真的达到走到深蓝的程度,中国也不会像斯皮克曼说的那样具有攻击性,以明代郑成功七下西洋为例,那时也不过是交换物品而已,不想西方那样在世界范围争夺殖民地,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使然。
3 斯皮克曼的思想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斯皮克曼的理念明显不同于麦金德和凯南遏制政策的地方,在于他根本不会让自己的分析掺进地理以外的任何元素,斯皮克曼比他们更冷血,也许正是这种冷血带来的敏感性,使他的失业超越凯南和冷战。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42年,他已然可以把今天的局势写得清清楚楚:“只有从全球视野和三维立体战争的整体性考虑,并运用他们的政治和战略思维,政治家才可以拯救他们的国家,避免在遥远的边缘侧翼陷入左右夹攻。空中力量对海权的弥补意义及其移动的迅速性,将成为战争的本质,全球没有任何地区会因为太遥远而失去战略意义,也不会因为太偏僻被强权政治的算计所忽视”。[3]换句话说,各国部队特别是美军可以在任何地方快速部署,范围遍及整个地球,得益于空中力量和远征能力。这种令人吃惊的能力应归功于通信技术特别是与空中力量有关的技术的迅速发展。
罗伯特D.卡普兰说过,你没必要成为“地理决定论者”,但必须记住:我们越是对当前的事件疲于应对,个人及其选择就越显得重要;而当我们跨越百年历史审视问题时,地理则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当前正处于大国崛起的攻坚期,面临来自周边地缘的若干问题,需要中国审时度势走好每一步,为此中国可从斯皮克曼及其他地缘政治思想家的理论中得到启示:一、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的基本原则,以“睦鄰、安邻、富邻”作为具体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和纠纷。随着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访华,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菲律宾关系走向缓和,“杜特尔特”效应席卷东南亚,某种程度为南海争端的降温;二、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推动“和谐亚洲”建设和发展,提高地区国家的互信,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共同发展;三、坚持海陆并重的地缘理念,在保重陆上安稳的同时,维护海上安全,坚决抵制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为由,做出损害我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四、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英] 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2年版,第 133 页
[2][美]罗伯特·D.卡普兰 著,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p107
[3][美]罗伯特·D.卡普兰 著,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