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7-03-24任怀伟
任怀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创建合理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将数学教材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相关的内容,同时,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使学生能充分将课本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坏教育”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学习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认识路线”一节时,同学们在学完了怎样“认识路线”这一知识点之后,他们脑海中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从学校到欢乐谷应该要怎么走呢?教师通过这样灵活的、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小组思考出从学校到游乐园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则讨论从学校到达游乐园有哪几路公交车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一观察之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很多辆能到达,但是其中有几辆车是需要中途转车才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 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知识内涵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楼房等物体的高度单位的现象,再加上“千米”这一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课内不能直观演示。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千米”,我把数学课堂移到了操场上,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绕跑道“跑一跑”,让学生亲自来感受“千米”的长短。通过实际体验,同学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千米”的知识点。真正达到了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掌握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把一些学生身边较为熟悉、易于辨认的实物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又如:在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我首先让学生分别制作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卡片,课堂中再与指甲盖、手掌等比较,加深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都有了深刻认识。
3 增加生活体验,提高认知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常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基点进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1到12厘米长的小木棍各一节,并贴上长度标签。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发放统计表,让他们用小木棍摆三角形,很快同学们就发现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摆不成三角形。然后,我让他们观察统计表,讨论能摆成三角形的三节小木棍有什么关系;再讨论摆不成三角形的三节小木棍又有什么关系。大家在操作、对比分析中很快就感知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这样学习,不但使学生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而且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定理的内涵,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使学生真正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学生自身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做”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我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卡片,分组操作、讨论,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了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
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铺地面”时,正好班上有位学生家里正在建房,我就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李红家准备在6米长、4米宽的客厅铺地砖,有边长4分米的方砖每块5元,又有边长2分米的方砖每块3元,请帮助李红算一算,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多少块?大家都信心高涨,经过分析、讨论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可见如果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活,这份体验和参与的激情就将会转化成学生真正喜欢数学的无穷动力。
再如,教学“桌子有多长”和“去游乐园”时,我发现两课内容实际是厘米、米的认识。就将两课组合在一起上,让学生分别准备了1厘米和10厘米长的小木棍各一节,还准备了100厘米长的绳子一根。学习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量一量1厘米和10厘米各有多长。感知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再用手臂量一量100厘米的长度,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这样新授,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血有肉、生动有趣、具有简洁美的一门学科,它实实在在融入我们的具体生活,又能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魅力。从而认识到学好数学有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实用性,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无限乐趣。
5 结语
针对以上看法,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极力避免走入情景教学的误区当中,创设情景应结合教学内容,使之为教学服务。总之,数学教学創建的生活情境是多样化的,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方式,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创设合适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国程;;谈小学数学课“生活化”情境创设之策略[J];新课程(中);2011年03期
[2]张德银;;创设生活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