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017-03-24占益波
摘 要:从晚清开始,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中国也开始缓慢而曲折地迈向近代化道路。到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在晚清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几十年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整体上看,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
关键词:晚清;民国;近代经济;发展
从晚清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中国也开始缓慢而曲折得迈向近代化道路。到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在晚清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几十年间,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 农业
在晚清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在区域上已表现出专门化趋势。到民国时期,已经表现的很突出了。种植作物主要是棉、大豆、花生、烟草、茶叶等。
我国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比重大的主要还是粮棉油料等的生产。所以这几种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基本可以反映出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表1可知,从清末到民国中期,虽然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但我国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商品值却都有明显的增加。
从表2中基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将近50年间,农业生产净值增长了66.54亿元,增长率为67%,年均增长率为1.05%。这说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是非常缓慢的。
农业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民国时期,由于政局不靖,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田赋中的各种附加税、兵役和其他各种力役名目繁多,税量繁重,不仅构成了农民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2 工业
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工业是外资在华企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到1895年列强正式取得在中国的设厂权,外国资本在华设立的工厂至少已有100多家。这些工业大体分为五类: 一是是航运业,二是船舶修造业,三是各种加工业,四是轻工企业,五是各国租界开办的公用事业。到民国时期,外资企业依然发展迅速。
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主要是以创办近代军亊工业为发端,进而发展到近代民用工业的初步确立,使工业化得以向各部门扩展。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19世纪70年代以后,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然而与洋务派企业相比,民间工厂规模仍属小型,技术设备亦多简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丝织、制革、面粉、水泥、印刷等一些新的产业。
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民国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辉煌转入萧条,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的高速发展再到抗战内迁的衰落,一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
以晚清的1887年与民国时的1933年为例,用1933年币值(元)为单位来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部分工业的变化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除陶瓷业生产在50年间有较大发展外,丝织业产值略有增长,茶、糖的产值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另外,19世纪后半期,作为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的茶叶也受到印度、锡兰等国的排挤,到20世纪出口也明显下降。
以1887年与1936年为例,再来看看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产业关系比例的变化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十九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50年间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只由30.38%上升为35.5%,增加了5个百分点。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9.62%下降为64.5%。 到1936年时,从产业结构看,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远未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从晚清到民国,工业整体上发展较慢。
3 服务业
中国近代服务业的发展我们主要从商业及金融方面来简单地看一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打开,在与进出口贸易相联系的领域里首先诞生了一些新兴商业行业,如经销进出口商品的棉布业、五金业、百货业、西药业等。在丝业、茶业等一些原有的行业中,由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方式的变化也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商业企业。到民国时期,中国新式商业进一步得到充分发展,商业业种不断细化不断增加。
金融方面,晚清时期,钱庄、票号、银行(主要是外国银行)处于鼎足状态,虽然票号一度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一时期也是近代钱庄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国初年,票号衰落,钱庄继续发展。20世纪30年代,钱庄开始走向衰落。我国新式银行产生于晚清,到1911年底僅存7家。从民国初到全面抗战爆发后,银行业依然继续发展。直到1946年底,全国实存银行523家。银行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在抗战严酷的环境及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5]
整体上看,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经济的各产业的发展均是比较缓慢的。北京、上海及那些通商口岸城市,由于与国外贸易及受国外工业化影响,城市及其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广大的边远地区及农村,经济增长就极为缓慢。
因此,全面来看,晚清到民国我国经济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那为什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民国的经济程度要比晚清进步很多呢?我认为原因可能有这些:
第一,我们印象中,晚清在一次次的条约签订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淖里越陷越深,腐朽到了极点。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末新政,始终不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既然如此的腐朽,经济的发展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想当然。
第二,受影视剧等电视节目的误导。其实在电视节目中,晚清影片展现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下层百姓,场景多在农村。表现晚清的腐败,人民生活的艰难。而民国片展现的经济生活多在东部城市中。场景多是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民族企业家等觉醒与抗争。从侧面上让人感觉民国经济远比清末发达。
第三,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晚清经济材料较少,而民国材料则相对较多。从这些年的历史课本来看,对于晚清,我们一直是站在批判的角度来看;而对于民国,多是站在褒扬的角度来看的。这样就使我们寻常看到的材料就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而不够全面。
第四,是从发展的视角来揣测的。感觉民国去晚清已是好几十年了,经济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时俱进,肯定会有日新月异的长足进步的。因而显得不够客观。
参考文献
[1]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三联书店,2001年版.
[2]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王玉茹,《中国经济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杨荫溥,《五十年来之中国银行业》[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作者简介
占益波(1987-),男,汉族,广东惠州人。西南民族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