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蚌埠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2017-03-24诸宗缘诸琦睿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蚌埠文化产业资源

诸宗缘+诸琦睿

摘 要:面临经济发展“调转促”的新形势,如何充分认识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利用和发挥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选择适当的文化产业类 型,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促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形成地域文化产业特点,成为各级政府和专家研究的核心。本文将从蚌埠地域文化资源概况、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条件、地域文化资源配置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面 临的突出矛盾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通过合理配置地域文化资源,促进蚌埠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1 蚌埠地域文化资源概况

蚌埠是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时间跨度长,资源分布广且类型多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颇具优势,文化璀璨夺目,在多个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

1.1 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蚌埠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从中穿流而过,辖区山水相间,风光

秀美,景色怡人,其自然文化资源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兼有生物矿物资源和水土地热资源。具有代表性的有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风景区、白乳泉风景区、沱湖风景区、天河风景区、淮河闸风景区、卞和洞、浮山堰、涂山圣泉和灵泉等等几十处风景秀美的自然文化资源。

1.2 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蚌埠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灿烂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拥有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汤和墓等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栖岩寺石屋、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禹王宫等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处市级、71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保留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花鼓灯、泗州戏等传统舞蹈、戏剧,也不乏杨氏微雕、蚌埠玉雕这样知名的传统手工艺,有的自成一派、独树一帜。截至2015年12月,蚌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12项,市级50项。

1.4 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戏曲

蚌埠位于皖北淮河平原一代,连接南北,纵贯东西,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方传统戏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鼓灯和泗州戏。泗州戏(拉魂腔),它和花鼓灯、淮河琴书、大鼓书、柳琴戏等等一起构成了蚌埠地方戏曲最精华的部分。

1.5 蓬勃发展的新兴文化业态

2012年以来,蚌埠市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建立市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形成了一批以重大项目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代表性的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市“花鼓灯嘉年华”乐园项目,中华古民居博览园,即“湖上升明月”项目,森禾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区即蚌埠花博园项目等等。

2 地域文化资源配置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突出矛盾

2.1 地域文化资源配置的意识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观念相矛盾

一是配置中系统性意识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不一致。具体表现“各自为阵”现象多发,开发过程中水平较低且重复,既有零散开发又有不重础“重起炉灶”情况。

二是配置中全局性意識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比如将多个文化资源的整合简单地相加或拆分,无法提升文化资源整体品质,实现资源整合价值最大化。

2.2 地域文化资源配置机制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当前蚌埠地域文化资源配置的机制虽已建立,但在执行上仍然存在模糊不清,细则不明,执行不力等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2011年以来,蚌埠市下发了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政府文件超过30份,但在落实执行的机制保障上存在着不健全、多头管辖、无明确的分工协调和资金投入不平衡等现象。蚌埠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外宣品牌,代表蚌埠文化特质和内涵的区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体系仍然薄弱。

2.3 地域文化资源配置深度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水平相矛盾

文化资源大市不一定就是文化产业强市,要把蚌埠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的宝藏,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程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蚌埠诸多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全市共有97处国家、省、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正获得招商全面开发的,不到10家,比率不足10%;开发后的历史文化景区实际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也普遍不高,很多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双墩遗址、垓下古战场、汤河墓等等只做了一些最基础的景观,没有与历史文化很好的结合,缺少创意,造成游人数量稀少,反响不佳;存在“有说头,没看头”的问题。

2.4 地域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相矛盾

蚌埠不缺少文化资源,缺少的是可以“让地域文化资源活起来”的文化资源运作创意高手。一方面蚌埠文化经营的专门性人才相对匮乏,大中专学校培养的人才留蚌埠发展的人数不理想,引进的人才流失的也比较多。

3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蚌埠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物质经济向文化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生产资本要素之一。面对蚌埠众多的各类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好它们的价值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科学配置,来推动蚌埠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1 统一发展意识,准确把握蚌埠文化符号最强音

面对蚌埠众多的文化资源,要实现文化产业升级,必须全面梳理归纳出蚌埠地域文化资源的内容构成与形态特征,准确把握蚌埠文化符号最强音,必须准确定位蚌埠整体外宣品牌形象的“文化符号”。诠释蚌埠发展历程中的过去与未来,向世人诉说着蚌埠人民在传承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向文化经济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共同追求,展现出代表蚌埠整个城市的丰富内涵和鲜明个性并形成广泛的共识,从而织成明晰的纵横交错、互通的文化资源主次脉络,展示出蚌埠的文化魅力、优势和形象,引起国际国内更广泛的关注。

3.2 完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一是全面突出政府引导。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对蚌埠市而言,通过政府引导,用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逐步培育出多层次的市场主体。从跨行业领域、实力雄厚、集团化经营的“航空母舰”,到具备行业领先优势、实体化运营的中小企业,再到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网络化经营的微型企业,都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是区域文化产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二是全面提高产业运作水平。提高文化产业运作水平,完善文化产业链,是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最现实的途径。从产业价值链的具体环节来说,一是设计环节,提高创意研发的比重和水平,从主要依靠生产到依靠智力、知识、创意、创新的投入,提升所处产业链环节的级别,促使企业经营由低端向中端高端发展;二是生产环节,加大要新技术应用和工艺改造力度,在产业链原有环节上提升层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流通环节,逐步推动技术沿着硬件-软件-互联网-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例如,蚌埠印刷类产品需求旺盛,印刷类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经营分散,业务边界不清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由此,可以考虑在合适的地点建设印刷类文化产业园区,按照印刷产业的上下游项目来引进,并推动其进行适当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3.3 拓深开发程度,紧跟业态融合发展步伐

一是加强文化与科技等产业新融合,持续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业态具有知识含量高、能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等特性,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近年来,蚌埠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科技、金融、旅游助力,动漫、数字出版、云媒体服务、移动多媒体等新业态活力焕发,在融合发展道路“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跳出文化产业本身,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速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转化,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提高蚌埠地域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打造创意设计基地,让“设计名城”的铭牌叫响皖北,呼应全省。一方面文化创意设计发展正当时。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创意和相關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创意设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蚌埠提出以创意设计内容为支撑,以产业链的全面拓展为导向,加大创意设计产业的投入力度,着重发展“研发设计、影视动漫、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五大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综合新型文化产业基地。蚌埠将设立长久的蚌埠市工业设计展览馆,构建工业设计、交流研讨、获奖作品展览、大师工作室等重要平台,推动更多的设计理念在蚌埠萌发,更多的设计产品在蚌埠展示,更多的设计成果在蚌埠转化。

三是重点推进旅游业发展,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旅游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因此必须重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制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产业政策,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蚌埠文化产业整体转型发展的提供科学指导。在重点旅游线路建设上,可以选择蚌埠玉文化、工业文化特色旅游为突破口。在旅游组织规划中,要注意高科技的应用,在加大监控、保护地域文化资源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强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使得区域文化完整的画面动态能够展现,通过高科技产品实现顾客参与性需求。譬如禹墟、垓下古战场、双墩遗址和红色资源,运用高科技将历史照片、文字、文物、艺术品融合适当声光电等技术,在重点、亮点场景运用幻影成像真人比例动态演示,构成多维立体式的效果,将历史事件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游客面前,为观众展现了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脉络清晰、形式生动的历史。

3.4 强化产业人才储备,筑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拨和激励机制。要采用引人与内培的两种模式,加快文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依托高校、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着力培养一批;另一方面建立“动态化”的文化产业转化人才使用机制,灵活运用在不变身份属性的情况下,以研究某一项目而成立的组织机构,可让专业人才以知识产权人股形式,分享研究成果收益或获取股权份额;最后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增强创新主体的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给予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提供进修机会,提高其素质,并引导其将文化项目转化为文化产业,避免一些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面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文化产业人才成长提供丰润的土壤。蚌埠文化产业个体户多,法人单位还比较少。在关注、支持大型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小微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广大文化产业人才成长提供有利的就业环境和锻炼平台。

三是努力培育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增强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间人才的交流。从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组建全市文化产业功能区或集聚区联盟、建立健全各产业协会条件成熟,支持鼓励各专业咨询机构的发展,加强各文化产业主三是努力培育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增强区域文化产业主体间人才的交流。从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组建全市文化产业功能区或集聚区联盟、建立健全各产业协会条件成熟,支持鼓励各专业咨询机构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以此更好地激发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钟艳,安徽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与集群化发展的初步构想,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2.陶捷,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谫论,中州学刊,2011第5期

3.李秀霞,如何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新乡学院学报,2013第2期

4、张玉山,地域文化资源特点与区域文化产业类型的选择——以河南省为例,人民论坛,《人民论坛》2013年第2期

5.王京生,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的思考,中国文化报,2013.11.19

6.卢厚家等,湖北省党校系统调研课题十堰课题组,湖北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十堰地域,《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第12期

7.孔春梅,曹鲲,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论析——以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为例,《财经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蚌埠文化产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蚌埠儿童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