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解:一种无法取代的美丽
2017-03-24都荣升
都荣升
前几天,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大赛,接连听了几位老师执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感慨颇多。从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来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指导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品味诗人的情感。这几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从朗读到理解,从背诵到赏析,学生纷纷发言,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少有的热闹场面。可是,我在佩服这种课堂气氛的同时,似乎觉得这些课又缺少了些什么。缺少了什么呢?静下心来细想,缺少的是教师的讲解。正因为缺少了教师必要的、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所以整个的课堂教学只是停留在了一种浅层次的浮华之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视讲解为洪水猛兽,尤其在一些评优课上,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多数教师要用“三缄其口”的方式来显示自己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少说话甚至不说话绝不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方式,有时还会背道而驰。我认为,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是坚决不能把讲解抛到九霄云外的。
还以《归园田居》为例。几名教师在课上都触及到了同一个问题:“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很好,它直指这首诗的核心,也可以說这是这首诗的诗魂。很多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看到学生四人组成一小组,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但是遗憾的是,学生的探究结果基本都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很多学生按照书下注释的解释,认为“愿”就是指陶渊明“自己的意愿”,稍好一些的学生能说出诗人想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教师对这两种答案都未置可否。甚至有的教师,直接说出了教参的答案——陶渊明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我想,诗歌教学,如果仅停留在对一点点诗意的理解上,就显得苍白肤浅。读一首诗,就是读一个人。是要我们读者跨越千年去触摸诗人的灵魂。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吟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的诗句,学生就会理解原来陶渊明的“愿”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的本性;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讲出诗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学生自然会理解原来陶渊明的“愿”就是要脱离那污浊的官场,寻求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教师这时能适时地引出《归园田居》的另外四首,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陶渊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的田园生活场景,而这些不也正是陶渊明“愿”的体现吗?很可惜,许多教师只是就诗讲诗,应该让学生丰富人生积累的教学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在课堂上,对于这种深层次地探究,要让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用讨论的形式去解决,我想也只能浮于表面,是很难深入进去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我们承认他们具有一定水平的思辨能力,但其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远远不如教师。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与其在那闲置,又哪里比得上让他们讲一讲呢?其实,讲解作为一种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并没有错: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诲人不倦,靠的不就是一张嘴吗?朱熹在寂静的书院中笔耕不辍、日夜讲学,不也是以“讲“为主吗?现在风靡大江南北的于丹、易中天不就是靠讲,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论语》与《三国》吗?大家试想凡事都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那么祖辈留下的那么多经验又有何用呢?讲解作为最古老也最有效(有时)的一种教学手段,万万不可在我们这代手里丧失,而要发扬光大。我认为教师不要怕讲: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要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要旁敲侧击;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要理直气壮地讲。
但是,教师的讲解不是越多越好,笔者觉得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上应该把握好“四度”。
1.教材要讲出厚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就教材讲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育契机来临的时候,当学生需要你指点迷津的时候,你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用你的讲解把教材内容拓向广度、引向深度。比如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如果教师能把《我与地坛》、《合欢树》等文章讲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那么学生所收获的要远远比学好一篇课文多得多。
2.学生要引向高度。教师的讲解,应该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扇封闭的窗子。让他们透过教师的讲解看到书本以外的风景。而要让孩子能看到“四角天空”之外的风景,就要靠老师给“搭梯子”。“搭梯子”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要靠教师的讲解。就像是讲陶渊明,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他名潜、字元亮,还要让学生知道他“性嗜酒”“好读书”。通过这样的积累感悟,学生的人生才会渐渐丰盈起来。
3.时机要把握适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教师讲解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或倾听他们的对话,更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个提前的预判。当学生真的不能独立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挺身而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这时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4.语言要有温度。什么样的语言是有温度的呢?明澈透析,一语中的是一种温度;文采飞扬,诗意盎然是一种温度;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是一种温度……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那些沉睡的文字鲜活起来。当你站在讲台前,如此讲解的时候,当你的学生睁大眼睛、聚精会神聆听的时候,你难道不承认,这就是学生在进行最有效的自主学习吗?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举手投足皆教育,说的就应该是教师的讲解吧。
好的讲解应该是智慧与学识并存,幽默共人性同在;好的讲解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好的讲解似像学生展开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那里不仅有古道夕阳,金戈浊酒,更有人生的大智慧、大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