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对屈赋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2017-03-24王美玲张茜
王美玲+张茜
摘 要:屈原是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艺术手法方面,杜诗深受屈赋的影响,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论证法,对杜诗中与屈赋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认为,杜甫有着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追求,在其创作中对屈赋有多处直接的运用和点化,屈原的人格精神、文化心态也对杜甫产生了影响;杜诗受到《离骚》等以比兴手法表达丰富感情的创作影响,屈原首以男女喻君臣关系,用自然界的动物花鸟表达美丑好恶,杜诗在意象的选择上以屈赋为基础,但扩大为自然万物都可以拿來做象征的意象;杜甫部分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可见屈赋浪漫主义手法的影响,与其一脉相承,屈赋的浪漫主义通过幻想和神灵世界描绘出了瑰丽奇异的画面,又通过热烈奔放与执着追求理想信念来表现,杜诗也通过奇特的想象来构造虚幻世界,但形象往往有现实人物的身影,并富有乐观开朗和浪漫的情思;杜甫的一些诗歌创作继承了屈赋的悲秋主题,杜诗中频现枯木、秋雨、秋风等意象,悲愁主题的诗歌创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屈原,杜诗充实并发展了这一主题并在其基础上扩展了表达内容。
关键词:杜甫;屈赋;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意象;情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1-0009-06
Abstract: QU Yuan is the learning example of DU Fu in his creation of poetry. DU Fus poem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QU Fu,especially in artistic technique. This paperanalyzed the contents of DU Fus poems which is relevant to QU Fu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 Fu has literary pursuit of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many direct applications of QU Fu in his creation. And he is also influenced by QU Yuans pers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mentality. DU Fus creationis influenced by the technique of metaphorin QU Yuans poems, such as “Li Sao” to express his rich feelings.QU Yuan compa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nd uses flowers and birds in nature to express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choice of the image, DU Fu learns from Qu Fu, but he expands the symbol of images to all natural things.Some of DU Fus romantic poem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QU Fus romanticism. Through fantasy and the god world, QU Fus romanticism depicts magnificent strange pictures, and such romanticism is also expressed by hot and insistent pursuit of ideals and beliefs.Similarly, DU Fus poems also construct the virtual world by fancy imagination, but the images are affected by real person and full of optimistic and romantic affection.Some of DU Fus poems inherit the theme of sorrowful autumn in QU Fu, with the images of dead wood, autumn rains, and autumn wind.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is type of poem written by DU Fu both exceed that written by QU Yuan. DU Fus poems not only enrich and develop this theme but also expand the expression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it.
Key words: DU Fu; QU Fu; artistic technique; romanticism; image; emotion
历史上,杜甫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卒时卒地、家世籍贯、李杜交游、重要行踪、李杜优劣、诗史说、杜诗风格集大成说等方面,成果为数众多,在此不一一例举。近些年,关于杜甫的研究成果颇丰,一些文章就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谈到杜甫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大都从文化精神和政治思想方面来考察。人们用文化学的方法探讨屈原和杜甫身上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心态,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较少关注杜甫在艺术手法上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继承与发展,本篇文章就该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 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追求
作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杜甫诗歌受到前代许多优秀诗人的影响。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1]宋人认为杜甫为诗歌集大成者,无一字无来处。以《杜诗镜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笺注杜诗渊源的共有21家或者文体,涉及到的文体或作家有《诗经》《离骚》、司马迁、柏梁体、汉魏乐府等等。由此可见,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颇善向古人学习,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扬弃,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的那样:“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伪体”,重在创造;“转益多师”,强调继承;即有所扬弃,博采众长,在继承和借鉴的同时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诸多的众家之长中,杜甫深受屈原的影响,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做后尘。”屈赋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学习的榜样。
屈原及其作品对其后中国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重要的影响。鲁迅高度评价“其影响于后世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2],可以称得上是“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其文学成就哺育了各时代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无论从艺术手法和人格精神上都对杜甫产生了很大影响。
杜甫在不少诗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仰慕与学习。如《上水遣怀》:“中间屈贾辈,馋毁竟自取。”《赠郑十八贲》:“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闵。”《地隅》:“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壮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送覃二判官》:“迟迟恋屈宋,渺渺卧荆衡。”《戏为六绝句》其三:“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不必伊周地,皆知屈宋才。”《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除此之外,杜诗还有不少直接从屈赋里点化的句子,可明显看出其中的学习和借鉴。《醉歌行》里的“众宾皆醉我独醒”清晰可见 《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影子;《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里“诸生颇尽新知乐”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极为相似;《忆昔二首》中“远行不劳吉日出”点化自屈原《离骚》中“历吉日乎吾将行”一句;杜诗“江中风浪雨冥冥” “冥冥甲子雨”“无边落木萧萧下”皆酷似屈原《山鬼》里“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两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浩歌弥激烈”《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中“呜呼生别离”有《少司命》中“临风恍兮浩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二句的痕迹;更有《佳人》中“零落依草木”与《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这样意境相同的悲秋名句;《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里“秋风袅袅吹江汉”、 《江上》“高风下木叶”等句与《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颇为神似。不难看出,无论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欣赏与追求,还是对屈赋大量的点化及运用,这都可以看做是杜甫对屈赋的欣赏与学习。
二、 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手法
继《诗经》开创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之后,屈原又开创了与其并肩而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这一传统哺育了其后从者甚众的浪漫主义作家。屈原生活在江汉川泽山林之饶的中国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使生活在此地的人们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自由和发展个性。楚地气候温润潮湿,森林茂密,河湖星罗棋布,地貌奥曲多变,这些自然条件极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浪漫情思[3]。再加之楚人信鬼神,重淫祀,巫风盛行,对未知神灵世界的追求和信奉更容易激发想象。特殊的自然生活环境,与诗人本身良好的文学素养及个性因素合力,共同塑造了屈赋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特征。屈赋的浪漫主义,一方面在于他的创作中通过幻想和神灵世界描绘出瑰丽奇异的画面:如《离骚》中诗人幻想自己神游天地之间,《九歌》中塑造出许多丰富生动的神话人物。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向现实妥协,感情热烈奔放,敢于执着追求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其在《离骚》中表现出的那种敢为追寻理想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执着。杜甫那些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显然是受到了屈赋浪漫主义的影响。一方面,杜诗中一些非现实的仙境及神话人物的塑造与描写是深受屈赋影响的。杜甫的《渼陂行》一诗可见非常明显的痕迹。对比一下屈原的《远游》和杜甫的《渼陂行》不难看出这一点。
祝融戒而还衡兮,腾遣鸾鸟迎宓妃。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远游》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枝翠叶光有无。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渼陂行》
鸾鸟与骊龙,宓妃与湘妃等,杜甫利用大胆奇特的幻想,在现实的写实之外,赋予了渼陂阔大奇特之美。杜甫在《渼陂行》中刻画营造了一个同屈赋中极为相似的神异世界,可见其受到了屈原此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在杜甫诗中,类似描写神仙世界的其他诗作也不在少数。《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写到:“翠旗澹偃蹇,云车纷少留;”又写:“鲛人献微绡,曾祝沉豪牛。”全诗除篇首寥寥数语外,其内容都是描绘神异幻境,这其中的神灵鬼怪大部分源于楚辞。再看虞舜与羲和二神(《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冯夷(《玉台观二首》),苍梧帝子(《过南岳入洞庭湖》),山鬼与湘娥(《祠南夕望》)等许多杜诗中的神话人物,皆是屈赋中创造和描绘过的神话形象。
杜甫除了在神异幻境的创作上高度学习屈原之外,在诗歌创作上大胆不羁的想象更是与屈赋一脉相承。屈原被误解和放逐,深有举世皆浊和不被理解的痛苦,诗人通过想象,在幻想的空间中神游八方,借此排解胸中苦闷,寻求安慰。《离骚》《远游》等作品中皆充满诗人想象构造出的虚幻世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杜诗虽不如屈赋那样有大量且丰富生动的神话世界和神仙形象,但其通过奇特想象来构造虚幻世界,塑造形象的匠心是相同的。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开始写的是当诗人登上大雁塔,立于塔顶俯视长安城,这是对诗人身处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接下来通过“回首叫虞舜”便将现实与想象出的时空连接起来,这与《离骚》中屈原于九天俯瞰楚国、重华陈词中的场景何其相似。杜诗:“途穷乃叫阍。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与《离骚》中“吾令帝阍开关兮”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在不同时空同游于虚幻的神仙世界。杜甫诗中“昆仑”与“瑶池” 、“羲和”与“少昊”皆是幻想中的神仙,而非尘世俗人,诗人将脱离凡尘的幻境和神仙形象融进诗歌进行创作,使全诗充满奇异绚丽的浪漫主义光彩。杜甫在其诗《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中用了晋时张华的神话传说,还通过诸如“水仙”和“江妃”等一些神话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来表达个人理想,展现诗人欲“乘涛鼓枻白帝城”这样浪漫大胆的想象。在以现实主义著称的杜诗作里,正是这些为数不多洋溢着诗人幻想非现实主义大胆奇特的创作,让我们接近和了解他沉郁顿挫诗风外的另一种风格,这些诗歌创作神奇而又独具光彩。
杜甫创作上浪漫主义的另一面则是他在诗歌中表现出的乐观开朗和浪漫情思。诗人在《百忧集行》中曾回忆年少时:“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首诗将诗人青年时的活泼敏捷跃然于眼前,闪现一种乐观青春的积极浪漫色彩。在其诗作《饮中八仙歌》中着力描写了8位名士浪漫生活的典型场景。用饱蘸热情和赞赏的笔墨来着力刻画8位名士,体现了杜甫对这种放达乐观、洒脱不羁浪漫精神的追随与赞赏:
知章骑马似乘船,……汝阳三斗始朝天,……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8人社会地位不同,既有王公宰相也有白衣青衫。杜甫采用漫画素描的手法来写其醉态,8人各具千秋,自有特色。酒中八仙的醉态与醉趣,传神地展现出了他们嗜酒如命的表象后是放浪不羁的性格。这正是盛唐时代特有的放达乐观、高扬理想精神风貌,是一种与盛唐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积极浪漫主义。这种以放达乐观精神为底座,表达手法酣畅淋漓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在杜甫诗歌创作中难得一见。诗人饱含热情、笔墨传神地刻画并讴歌这些人物正是源于内心对他们的赞赏与追求。虽然此类作品和人物刻画在杜诗中并不多见,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三、 比兴手法的继承与拓展
屈原发展了《诗经》里广泛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其创作写景于物、托物以讽,使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得到扩大,其比兴手法运用的更為成熟老练,从比兴的广度上一个接一个,从深度上更注重事物的内在联系,更具深刻内涵,从而更有象征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谈到:“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4]《离骚》首次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男女喻君臣,香草美人这两大传统[5],这种方法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
屈原首以男女喻君臣关系,其后诸代学者不绝如缕。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在他的诗歌中亦继承了这种表达。《牵牛织女》中本写男女感情,诗后却笔锋一转,用“明明君臣契”点出君臣主题,这显见是来自屈原的以男女喻君臣。《寄韩谏议注》中写到“美人娟娟隔秋水”再次突破男女喻君臣的模式,扩展至喻朋友之谊,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模式,拓宽了诗歌象征的广度。
屈赋中善于用自然界的动物花鸟表达美丑好恶,以自然之物表现情感,寄托喜怒好恶。在他笔下“芙蓉”“幽兰”“秋菊”“杜衡”皆为香花美草,喻美好洁净有气节;“鸩”“鸡”“鸠”“鹜”等皆为恶禽臭物,低俗惹人生厌。杜甫在其诗歌创作中也善用这种象征手法,《杜诗详注》序中仇兆鳌评杜甫的诗歌创作:“比物托类,尤非泛然……如杜鹃之怜南内,萤火之刺中宫……动皆切于忠孝大义。”[6]杜甫《园官送菜》并序中直言此诗因“伤小人妒害君子”而作。诗写“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用蔬菜伤蕙来喻小人伤害贤良,继而怒斥:“小人塞道路,为态何喧喧”,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要特别指出的是杜甫在意象的选择上并不完全与屈原一致。屈原多喜用“芙蓉”“幽兰”“杜衡” “茅” “鸠”“鹜”等花鸟意象。杜甫选用意向的范围则远比屈原广,在他的诗中自然万物都可拿来做象征的意象,用于表达思想感情。
杜甫早年志存高远,诗中也多喜咏雄鹰和骏马这些壮伟的动物。《凤凰台》《朱凤行》中大量使用马、燕、鹰等动物意象来抒发情怀,此时其所作的咏物诗大都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到了后期,其诗作则多咏平凡之物,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别开生面。作于成都的《江头五咏》表面上写物,实际上5首诗都是借物起兴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无奈。最后一首《花鸭》更是全诗用比,含意深广,诗人以花鸭无泥、缓行、颜色黑白分明来写自己高洁、从容、是非分明,整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写花鸭,实则写诗人自己,全诗用比,讽刺颇深,为其代表性的托物之作。
杜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寓意深广,极为丰富。《古柏行》中写:“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既是对孔明庙前高大沧桑古柏的描写,也是他渴望君明臣贤,君臣际会炙热感情的表露;《除草》一诗中借除草喻除奸;《鸡》中以鸡喻人无德无信;《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中,又用雄鹰高飞来表达自己才能和志向难以施展的愤懑。杜诗中随处可见大量而丰富的比兴手法,这是对屈赋比兴手法的学习和借鉴,不同的是杜诗中比兴使用的范围更广、寓意也更为深刻。
四、 悲秋传统的开创与发展
悲秋是中国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传统,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追溯到屈原。屈原在《湘夫人》中写到:“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一开头就用不多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南方深秋水边图景,为整首诗歌定下了感伤的情感基调;整首诗歌虽未有直言悲秋之句,但深含悲秋之意,这首诗开启了后世悲秋文学主题。《悲回风》中又写道:“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这是对深秋万物凋敝,秋风清冷,草木随风凋零的的悲叹,由凋敝的自然景物引发内心情感之苦闷。通过秋天萧瑟景象的营造来传达凄凉的感情。一如潘啸龙所评“正如琵琶在秋风中的幽幽独奏”[7]。毋庸置疑,屈原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悲秋意识。
自屈原后,悲秋主题便渗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血液之中,咏者众多。特别是在文人们失意的时候,秋景便与心情境遇自然结合在一起,自有一番寂冷、郁结与落寞。杜诗多沉郁顿挫,自然少不了慷慨悲凉的悲秋主题。杜诗中频现枯木、秋雨、秋风等意象,悲秋主题的诗歌创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屈原。这是因为杜甫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却仕途失意、遭遇坎坷、生活困窘、漂泊不定。他的一生饱经风霜,漂泊孤苦之感时时萦绕于心头,因而,诗人对自然界的风雨也比顺境之人更加敏感。秋天萧瑟悲凉的景色特别容易引发诗人那些情思与神伤,更容易引发羁旅之愁和落寞之苦。所以,杜甫中晚期此类诗作较为多见。这其中,有些如《悲秋》《伤秋》等可见诗人直言悲秋,也有些如《登高》《秋兴八首》等虽未直言,却在诗中可见浓厚的悲秋情感。
《登高》被杨伦称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8]。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期,诗首联两句一连用了风急、天高、猿鸣、渚清、沙白、鸟飞实写诗人眼前之景,通过这6个特有的场景来描绘典型的江边秋景;接下来“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点睛之笔,将读者和诗人一起带入了深秋图景,诗人仰望风中飘落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由此秋景生出万般情思;紧接着在此基础之上点明“悲秋”,面对这样肃杀悲凉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年老多病、羁留他乡、生活漂泊贫困,难免心中涌起无限悲凉;诗的后两句是对诗人现实困境的描写,整首诗以秋景写人生境遇,萧索中弥漫着浓厚的寒意和悲伤情感情。
《秋兴八首》和《登高》感情基调基本相近,也是诗人晚期创作。这组律诗是杜甫公元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因诗以秋发兴,故曰:“秋兴。”自公元759年弃官客秦州至今,杜甫已辗转漂泊7个年头,这7年不仅国运未转,世人自己也落魄江湖,更遇秋气萧飒,触景生情难免引起诗人万般感伤,孤舟、病躯、漂泊、艰难困苦此时都涌上心头,人生诸般不得意都化作愁思倾诉与笔墨间。8首中的第一首在首联即开门见山,用“玉露枫树林”“气萧森”来构建场景,以秋景起兴,引悲秋之苦,发悲秋之叹;接下来的颔联用“江间”“塞上”来分指巫峡与京城周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简明地说明作者身处遥远的巫峡,但心中挂念着京城。手法采用由近及远的排比类推,诗歌显得气势雄壮。用“兼天”說在下的“波浪”,用“接地”说在上的“风云”,两句相反相成,凸显出秋季的阴暗萧瑟,也传达出诗人此时低沉的心境。接下来“丛菊两开他日泪”可知诗人飘零夔州已有两年,遇此菊花开放,难免勾起回忆,泪如泉涌。最后,“孤舟一系故园心”深情地表达出诗人虽然漂泊在外,历经磨难,但思归之心未改。全诗通过对秋天特有景物的描写营造悲苦萧森的氛围,引发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诗人浓厚的思念与悲伤。
《秋雨叹》一诗刻画出一幅秋雨连绵,草木枯死,萧条败落的图景。在这样的场景中,决明承受着风刀霜剑的摧残,这正是诗人动荡漂泊,饱经风霜的真实生活境遇。孤立无援、被风刀霜剑苦苦相逼的决明俨然成了诗人的写照,诗人写对凄风苦雨中决明的忧虑,实则是此秋雨秋风引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生活困境的哀叹。
杜甫晚年的一些诗作,诸如《暮归》《宿府》《客亭》《九日》《客夜》等诗歌中悲秋情感表现的更为频繁和深沉。如《暮归》一诗从题目看不写“悲秋”而写“暮归”,但诗的一开始即用“霜黄碧梧” “乌啼”“白鹤栖”等意向勾勒出深秋寂静清冷的场景。继而联想到到自己客居他乡、思乡难归。诗人此时已57岁,生活依旧漂泊无定,艰难困苦,人生的艰辛和不如意都在都因这秋景更显悲凉,让人陷入凄凉无助的情感当中。杜甫是唐代经历苦难最多的诗人之一,政治上的不得意,生活上的困苦漂泊,都或浓或淡地通过他的诗歌反映出来,这些诗作透出一种失意和悲凉,诗人多是通过悲秋这一主题表达出来这种感情。毋庸置疑,杜甫诗歌中悲秋主题借鉴和继承了屈原的创作,但杜甫通过其诗歌创作充实并发展了这一主题,使之走得更远。
五、 结语
屈原、杜甫是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各自对其身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杜甫无论从人格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是极其仰慕屈原的,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努力向屈原学习和借鉴的影子。仇兆鳌在注杜诗时多次援引楚辞,也可见二者联系紧密。杜甫的这种继承和创新首先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进行直接运用或点化上。杜甫还多次在其诗作中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杜甫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多有向屈原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不仅在神仙幻境的虚构上与屈原相似,他诗歌里那些奇特的想象明显可以看到屈赋影响的痕迹。杜甫诗歌对屈赋的比兴手法多有学习借鉴,不同之处在于杜甫将比兴手法更进一步发展,范围拓展更广,寓意更深。杜甫诗歌中悲秋主题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屈原的创作,但杜甫使这一主题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C]//董洁,阮元.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6649.
[2]鲁迅.鲁迅全集第9册.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段海蓉.《北征》与《离骚》之比较与启示[J].杜甫研究学刊,2002(3):23-26.
[4]王逸.楚辞章句[O].成都存古书局,木刻本.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杜甫,仇兆鳌.杜诗详注原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陈绪万,尚永亮.诗骚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 华文轩.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鲁迅.鲁迅全集第9册: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段海蓉.《北征》与《离骚》之比较启示[J].杜甫研究学刊,2002(3):23-26.
[4]王逸.楚辞章句.第一卷[O].成都:四川成都存古书局木刻本.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杜甫,仇兆鳌.杜诗详注原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管亚平.杜甫与屈原的诗歌渊源[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35-37.
[8]陈绪万,尚永亮.中国古典文学观止·诗骚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