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六化”,落实新《守则》
2017-03-24李忠厚
摘 要:中小学生守则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努力践“六化”,落实新《守则》,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全员化 常规化 主题化 系列化 生活化 一体化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在儿童的教育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者就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使受教育者人人学习这些规则,人人遵守这些规则;在规则的指导下,健康成长。[1]
中小学生守则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以下简称新《守则》)共9条,虽然只有不到300字,但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准绳,对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将“新《守则》”要求落到实处,同样引起了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笔者的思考:落实新《守则》,努力践“六化”——
一、全员化
新《守则》比以往的守则有了很多修改,要求也有了明显变化。因此,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中小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学校应营造宣传氛围,通过校园广播站、墙面标语、黑板報、校园电视台等形式进行宣传,组织教职工和全体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新《守则》大讲堂”、“学守则内容,讲守则故事”,形成人人知晓新《守则》内容,人人明确新《守则》具体要求,生生遵守新《守则》的教育氛围。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并全面掌握新《守则》的各项要求,从而为顺利开展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
二、常规化
落实新《守则》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要求应紧密结合。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专心听讲,敢于大胆质疑,勇于探索钻研,积极发表见解,认真完成作业,课后及时复习,坚持自主阅读;清洁并保持公共卫生;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让学生坚持每天诵读《守则》;组织制定班规;完善学生评价标准,实行良好行为习惯“十星级评价”;设立监督岗,定期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作好记录;定期进行“先优评选表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三、主题化
在学校总体德育教育工作计划框架下,通过组织主题“活动月”,每月设计一个教育主题落实有关要求。如每年3月份“关心他人”,4月份“诚实守信”,5月份“孝老敬亲”,6月份“有益阅读”,7月份“明礼守法”,8月份“自强自律”,9月份“感恩老师”,10月份“歌颂祖国”,11月份“珍爱生命”,12月份“勤俭节约”等。每个主题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如《守则》知识竞赛、文艺表演、作品展览、故事会、讨论会、演讲、班队活动、清洁劳动、社会实践等。与之相适应,校园文化中可以及时更新的内容如各种提示语、班级的板报、走廊中的师生作品展等内容也应及时随当月主题的变化而进行调整。[3]
每年的各个主题的要求和内涵可以有适当调整,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融入新的内容,丰富活动载体,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系列化
根据学校实际,按年级确定不同的主题,使设计的训练(活动)专题和训练内容能涵盖守则中要求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个系列。
“小学阶段,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小学从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学习习惯方面,一年级要训练学生按时上学,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书写整洁,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爱护书本。先举手,经允许再回答问题,学习倾听;二年级课堂上认真听讲,不做与课上无关的事,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自然大方;三年级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与同伴合作,互相帮助,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检查作业,有错及时改正。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训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训练标准。[4]
五、生活化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语)落实新《守则》也同样。学校设计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突出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性。如与安全疏散演练整合,开展学生自救互救训练;与学习习惯十颗星评比结合,落实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与美德好少年评比结合,落实孝亲尊师善待人等要求。
六、一体化
社区、家庭、学校要形成合力。学习、落实《守则》,不只是老师、学生的事情。新《守则》中,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自觉礼让排队等很多方面,需要家长、社会理解、配合才能落实,这就要求家庭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行动,全程性、全方位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的行动中来。
新《守则》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大部署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社区、学校、家长都应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调配合,使《守则》的要求能真正“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
落实新《守则》是一个目标,是一种途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常抓不懈,需要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并及时进行调整完善。通过学习落实新《守则》,逐步达成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10
[2]《叶圣陶教育名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1-01
[3]《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李忠厚 2000.12
[4]《培养学生养成“双十”好习惯》 李忠厚 2005.12
作者简介
李忠厚 哈尔滨市南岗区满族小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