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与探索实践

2017-03-24田昊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实践

田昊

摘 要:基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主旨、方式、合力、保障五大方面的语境整合倒逼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明确构建三层培养机制、打造三大实践平台、推行三项技术改革、实施三项融合工程、搭建三大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以期进一步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和内涵。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路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12-02

因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需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高职院校亟待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内生驱动自我变革,立足高职特质、学校特色、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异质融通,重塑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隐形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生态,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深耕区,才能赋予现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的内涵。

一、基于分类指导,构建播种子、闻花香、摘果实的三层培养机制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理念上,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要注重“木桶理论”,更要践行“长板效应”,让学生在校园积淀养成的创新创业因子激发个性特长潜能、智造无限可能,成为未来职业生涯的“绩优股”。

——第一层次创智启蒙、开拓视野:面向全体学生,将三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通识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路径,满足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启蒙的不同需求。

——第二层次体验训练、培养能力:面向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按照“创意、创新、创业”三类聚焦覆盖面和参与度,优化训练计划和项目,借助不同类型竞赛遴选发掘成果和团队,积极予以重点培育。

——第三层次对接市场、创业实战:面向拥有成果和团队的学生,利用线上线上平台进行分级、分类、分层次孵化,有针对性的配备专门导师,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跟踪服务,提高落地转化成功率。

二、基于认知规律,打造小舞台、操练场、大熔炉的三大实践平台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主旨上,根植专业教育全流程,不仅要把教与学、学与做紧密结合起来,更要把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创新创业的高度开放性要求,将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职场实境,更深入地触及实体经济领域。

——能力淬炼平台:依托校内183个集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实施基于大一创新实训项目、大二创新课程设计项目、大三创新毕业设计项目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早进实训室、早参与科研项目、早申报专利,实现实境训能;依托连续十一年举办的技能竞赛月,设置69个赛项,85%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以赛促能;依托作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营承训单位、咸阳市首批定点创业培训机构附设学校,对需求学生进行综合认证,实现专项强能。

——实战操练平台:引企入校建成HOUJUE影像、服装设计定制、化妆品制作、机械设计、材料成型等工作室集群,由学生作为主体承接市场项目;开办花样年华咖啡厅、汽车美容中心、连锁超市等体验店,由学生作为经理人进行校园实体运营;利用淘宝、京东商城、BPO客服中心等众创空间开展O2O合作,由学生作为企业员工代销产品;最后走进校外双创基地,由学生在社会环境多变因素的考量中全真实战。

——孵化培育平台:按照“校内孵化器+校外加速器”的思路,学院以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积极创建项目孵化室、创新梦工厂和创业苗圃,实现作品转换商品、成果转化效益;同时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行知创客(北京)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幸福之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示范基地,对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国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寻求成果转化企业,让一颗颗创新创业的“金种子”找到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基于“互联网+”,推行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三项技术改革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式上,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的发展,及时汲取和融入时代元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彰显蓬勃活力与生机。

——“互联网+学习”:应用首批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院校建设成果,校企共同构建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结合的学习环境,推出教学云平台手机客户端,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联手创建微站,构建“知名专家+学业导师+道德模范+创业先锋+商海精英+优秀校友+X+学生”多元智能互动网络交流平台,有效实现跨界融合、开放共享、协同育人。

——“互联网+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打造云端课堂,让学生实时互动学习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日本欧姆龙公司等国内外院校和企业的在线开放课、视频公开课、员工培训课,同时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等新型网络课程,广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等多元学习模式,逐步激发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潜移默化地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互联网+教育”:借助学院数据中心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选课、日常表現和学业成绩等信息,号脉诊断推送定制式“处方”,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精准性的指导服务;基于十大职业门类65个专业,与企业合作采用“工科+文科+专业项目+互联网”的形式,10个二级学院联手实现产品生产、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配套成龙服务链条,达成了专业塑造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基于产教协同,实施资源、科研、文化三项融合工程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合力上,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统筹整合更多力量,以开放视野推动与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在更多领域的实质合作,汇聚诸多教育要素与资源整体效益,才能协同推进、取得实效。

——资源融合工程:依托学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资源融通、协同互助、共同受益”的思路,让企业全方位贯通人才培养过程,开办订单班总数达到98个,受益学生超过4 000名;吸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投资公司等高技人员组成学业和创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采用双重身份、双向兼职、双方考核的方式,推行专业建设“双带头人”机制、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机制、顶岗实习“双导师”机制,有效实现了“教室—工作室、教师—师傅、学生—员工、学业—业绩、就业—创业”的重叠并行。

——科研融合工程:依托学院应用技术研究所,联姻陕西省机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面向中小型企业,以校企联合开展研发攻关、联合承担重要课题、联合进行技术服务、联合申报成果专利为纽带,推进科技、教育、产业的多种形式融合互动,创建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模具人才培养基地、西安高新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区域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连机床集团、陕西科仪阳光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咸阳雅兰集团等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全国机械行业先进制造、日本德国DMG、日本欧姆龙等技术服务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实践平台,2016年学院科研竞争力在国内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排名省内第一。

——文化融合工程:学院坚持“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文化的双重浸润,先后建成企业文化长廊,杰出校友走廊和创心创业之星风采橱窗,邀请知名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开坛论道,创新创业讲堂、文化读本应运而生,日本欧姆龙公司5S现代管理模式广泛应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大力繁荣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组建相关科技创新类社团86个,学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涌现出“丝路茯茶”“田园e家”“C+创能空间”等一批在校知名创客项目和“新媒体创意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品牌赛事。

五、基于供需匹配,搭建課程、组织、服务三大保障体系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保障上,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环境和方法、模式等供给侧结构,建立丰富、多元、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型供给机制。

——“1+5+X”的课程体系:校企携手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精神理念、职业背景等嵌入以课程为基础的专业技术的语境之中,突出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文化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门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指导)为主、四门基础课(心理教育、生涯规划、创新思维、创业基础)为支撑、X门素质拓展选修课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予以实施。

——三层组织架构体系:即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校企联合负责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校企协同负责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整体咨询,评估和改进创业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由专业带头人、优秀校友、企业家、辅导员等组成“导师团”,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及实训平台的建设进行规划,指导学院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政策、资金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按照“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修订、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等23项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学院专项基金—社会公益基金—校友资助基金—企业奖励基金”的接力资金扶持机制,资金总额达到600余万元;建立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综合系统,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实践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