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海高级中学水晶心文学社佳作欣赏

2017-03-24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考古外婆奶奶

破局

唐骆

七月,余杭。

细雨无声地打湿我额前的发,迷离了视线。

此刻,我脚下,是距今五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五千年前的辉煌与繁荣掩埋在黄土之下,那古老而神秘的良渚文明已坍圮成眼前荒草丛生的哀容。心,隐隐作痛。

浙江博物院的研究员带领我们下到两米多深的探方中。探方,为考古发掘而划分的单位方格。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只是萧然四壁的黄土和头顶一方天空。你看不见整个世界,但雨水——世界的泪滴,冰凉地打在脸上。人,仿佛困在井底。

研究员耐心地讲解良渚发掘的历程,一手抚摸着泥土,像亲近自己的孩子,眼神熠熠闪光。但一提到良渚发掘令人担忧的现状,他眼中的光熄灭了。

“其实,从古至今,中国文物破坏现象一直存在,现代尤为严重。良渚只是沧海一粟,它的困难与很多遗迹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中国现期考古,从发现、发掘到后期修缮及保护,每个环节都有漏洞。这便是中国考古的现状。”

阴沉天色下,他的宽额深眸,掩藏着说不尽的悲痛。他眼中,分明有泪。

这,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的困局。

历史吐出文明的丝,结成了五彩的茧,是让人类用自己的双手织就美好的未来,而不是作茧自缚。

当一段段古城墙被拆毁,为城市发展让路,谁还能听见当年梁思成先生的痛哭?谁还能一如先生当年声嘶力竭“趴掉一段城墙,就好比扒了我一层皮”?历史失去庇護,在无人处哭泣,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国人的悲哀。

又如辽宁最美野长城,在整顿市容的狂风中,被粉刷成一堵白灰墙。文明的酒酿需要上百上千年,但毁灭只需一旦。文物保护性破坏的现象背后,是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在作祟。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缘何失去专门机构的保护?当一群非专业人士都可以随意对世界文化遗产“动手动脚”,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国民,缺乏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珍视;中国,缺乏真正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系和准则。若无改观,如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文化毁容”和“美学暴力”,将成为常态。当我们终有一日看厌了摩登,会发现古典情怀无处栖息。

然,中国考古之困局,何止于此?堂堂清皇陵,因文物屡遭贼手被质疑安保形同虚设;现代商业化浮风正一点点剥蚀周庄为代表的古镇的内秀气质和古典气息;一味修新如旧的复古造假,实是中国文化的一场旱灾……考古陷入困局,人们似乎弄丢了历史的真谛。

所幸,我看到了一群“破局”的勇士。一代代考古人,依旧执着地维护着历史和文化的尊严。不论身处物质条件恶劣的荒郊野岭,还是在工作台前进行看似枯燥繁琐的文物修复,他们多年如一日坚守的背影,带给整个社会温暖与感动。他们化枯朽为神奇,用言行破局,厉声呼吁——打破考古困局,在我,也在你。文明的延续,需要脉脉相传,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正是社会稀缺的考古人的精神品质,引起公众对考古困局的关注,让国人扪心自问——难道你甘心自己民族的文化,陷入困境?

这一刻,我已然清醒。破局,势在必行。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觉间,依旧无声的细雨,已涤尽我眼前的尘埃。

[点评]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可贵之处首先在于以独特的视角写自己游览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见闻,由普通人熟视无睹的古城遗址深发开去,引发对中国考古困局的思考,易于引起读者对考古困局的关注。其次是文章立意高远,有大我情怀,耐人寻味。第三,语言功底深厚,多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不乏排比,“广文意,壮气势”。

(指导教师:朱跃生)

归来吧

唐子倩

窗外,黑压压一片。窗边,椅子上,眼神微闭的奶奶,嘴角上扬。奶奶在等待着鸟鸣声归来,那是奶奶回忆里有关爷爷与鸟鸣的故事。

黎明的天光剪出爷爷与奶奶亲密的身影,山上干涩的风带着呼啸声从黎明时分的山脊掠过。爷爷像孩子似地伸开手臂,任由奶奶帮他把羊皮袄穿上。世界寂静得好像什么也不会发生。但爷爷知道,用不了多久,他期待的声音便会归来。

窗边的奶奶凝视窗外,高楼、新厂、广告牌,她仍在期待。

倏忽间,似有声鸟鸣,此刻,即便有些聋的爷爷,耳朵却变得像猎犬一样灵敏。“嘿,你听见鸟叫了吗?”

而奶奶什么也没听见。她望着他那顿时亮起的双眼,想起当年他向她吹着鸟儿般的哨声,唱起了山歌。奶奶,只愿陪伴。

“它们近了!越来越近,我听得见它们的翅膀声,嗯——大概有近百只鸟儿吧!”爷爷沙哑的声音依旧饱含深情,脸上挂着少年人激动时才有的潮红。“肯定有雏鸟,在里面不守秩序地乱闯;还有领头的那只乌黑发亮的鸟,紧跟它的又是那只……它们来了!”“终于来了,归来吧。”奶奶心想。

窗边,奶奶什么也没等到,没有山,没有风,没有鸟鸣……她念着它,却等不到它的归来。

那是奶奶陪爷爷第七次回山听鸟鸣。几年前,他们随儿子搬进城里,可喧哗的城市使他们看不见鸟儿的身影,感受不到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河流变得干涸枯涩。

那次回来的路上,爷爷说:“它们又少了些,以后不再来了……但是咱该听得明白它们的叫声。咱从小在山上长大,是鸟儿告诉我音高弦易断,是笨鸟就该先飞,做人要仁善勤恳。”而奶奶也没机会再听得明白。

此时,奶奶眼中泛着透明色,嘴角再没上扬,望着黑压压的天空,怅然若失。

我看着窗外,是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充斥着空气。然而,鸟儿没了,这世间美丽自然的音乐家消失了。转念再想,消失的又岂止是鸟鸣?

那夏日夜晚应有的知了奏鸣曲;那捕鱼人日夜期待的渔汛;那长江中的精灵中华鲟……它们,在何方?有一条流通中国与俄罗斯的河,从中国的岸边看不见鱼儿,而在河的另一岸,在那茂林丛生的俄罗斯河畔,却是鱼儿嬉戏的天堂?这难道是鱼儿自己选择了国度?我想,绝不是。是人类,是我们,是我们行走的步伐太快,行走得太过贸然,行走得太过“无意”,用无意之手剥夺它们生存的权利。所以,现在,停止吧!

总该归来。时光用墨水泼开新的一页,新的改变悄然出现。我看到的是“保护环境”被列入消费观、金钱观;是以色列大学生与中国携手研究“安全模式”,还鱼儿一流清泉;是中国的月亮更圆、更亮……我看到的是奶奶仍在固执地等待。

归来吧,还一份生命的气息,还一份人类的谅解,还一份奶奶的念想。

[点评]当下社会愈来愈重视环保,而环保的目的就是将本该存在的事物召唤回归!文章小角度切入,写奶奶期盼鸟鸣声归来,文中插入回忆爷爷奶奶的故事,构思巧妙,叙述真实,情真意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转念再想,消失的又岂止是鸟鸣?”这一问句,发人深省,深化主题。文章结尾不忘联系现实,展望美好前景,给人以希望,耐人寻味。

(指导教师:朱跃生)

不一样的声音

尚文佳

世事浮华喧嚣,却有一种声音与众不同,押着宁静的韵脚,满载着爱与温暖。

再回老屋,已是七年之后。满园的油菜花,依旧是一片金黄。然而七年来,老屋里的人去了,青苔爬满了院墙,岁月锈蚀了房门。曾经那样熟悉的声音戛然而止,不见踪影。

阳光依旧静好地照耀着,将整个北屋填满。它不懂得这里曾有一个人远去了,一种声音隐遁了,一个女孩伤心地哭了,七年了,才能够貌似平静地回到这里,寻找那遗失已久的声音,满载着宁静与爱的声音。

抬头,望见尘埃在光明之处炫舞。轻轻抚去那熟悉的缝纫机上的浮尘,摩挲着滑轮,转动。缝纫机流转着光阴,将岁月缝缝补补。我分明又见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转过头来对着我笑。缝纫的声音从她的手下流过,将爱与温暖缝成密密的针脚,那样与众不同。

她是我的外婆,与我一同生活了十年,欢笑了十年的外婆。我儿时的每一处记忆都有她的存在,每一个梦境,都有从她手下汩汩流过的缝纫之音。

儿时的我,是贪玩儿的。总爱在大街小巷里乱跑。或是引燃一个被遗落的鞭炮,或是弄响摩托车的警报,抑或是跟在收破烂的老爷爷身后,学一声:“有酒瓶破烂儿拿来卖哎——”然后做个鬼脸逃掉,循着外婆的缝纫声回家。外婆总是笑:“那么远,怎么可能听得到!”我却嘟着小嘴,一脸倔强:“真的,我真的听见了。”

是啊,那么远了,怎么听得见呢?可是如今,时光太过久远了啊,那声音却依旧那样清晰。也许吧,那声音太过不同,它满载了爱,纵是穿越万水千山,世事变迁,依旧声犹在耳。

夏日的夜,星月依依。知了,蛙鸣远在天际。床头是苍老的外婆,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静地为我制一件裙。听够了白日的喧嚣声、汽笛声、鞭炮声,我就躺在这儿,让这宁静的声音,为我抚平一日的烦躁。外婆是不善言谈的,她只是慈祥地微笑。我知道,她的爱。都在这汩汩流泻的缝纫声里,于是,它听起来是那样不同。

长久以来,爸妈总是劝她:“别再做了,歇歇神吧,外头啥都有卖的。”外婆深邃的眸子陡然间变得异常坚毅:“趁我还能动,让我再为佳佳做完这一件衣。”于是,那满载了阳光般温暖的声音,又静静地流转。

七年前,外婆为我做完了最后一件衣,无言地离去,这次,真的是最后一件了。

而今,声犹在耳。时光如斯久远,声音依旧清晰。

我知道,那声音满载了爱与温暖,早已深深根植我的心底。纵然万水千山,岁月沧桑,依旧押着宁静的韵脚,不为世俗所染。

[点评]这是一篇笔触细腻、感情真挚的现场作文。文章写得情真真,意切切,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切入的角度小,以小见大。文章选取外婆为我缝制衣服的缝纫机声,以“缝纫机的声音”切入,确实与众不同,给人以“亏他想得出”的感觉。二是场景真实,有立体感。文章写儿时的我贪玩调皮的画面,犹如特写镜头,画面组合自然、真实、可感。三是语言生动,有韵味。如“然而七年来,老屋里的人去了,青苔爬满了院墙,岁月锈蚀了房门”,运用拟人化手法,韵味无穷;再如文章结尾“那声音满载了爱与温暖,早已深深根植我的心底”,既巧妙点题又让人洞见小作者的悲悯情怀和笔底流淌出的幸福。

(指导教师:朱跃生)

纯净

马旭蕊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中的小伙子唱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中的爱情纯净得像阳光下的净水,不染任何物欲的泥沙。纯净的爱情来源于纯净的心灵,来源于对幸福纯粹的追求。

犹记得塞尚惊喜地呼喊:“我们的原野吃饱了绿色。”他说他在原野上作画,感觉在太阳的光线下,一切物体的轮廓都飞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纯净的心灵感悟,多么美好的艺术上的通灵。他在画中表现的那种美,足以穿透任何心灵的围墙,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然而,我们向往的纯净似乎已经远走。人们在名利之山上攀登,在物欲之海中沉浮,欲望的膨胀荒芜了人的内心,让一颗心不复纯净。

心不纯净了,人就容易变得复杂,失去对生活中美的细微的感知,降低了对幸福的感知力。心不纯净了,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多了一分猜忌,多了一种现代人的孤独。

精神危机使许多人渴望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新歌声》中,蒋敦豪以其空灵纯净的嗓音打动了无数人。他的声音像旷野的晨风轻轻拂过,像山间的清泉静静流淌。他只是拿着一把吉他安静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却有着感动人心的力量。他让人們品尝到了一种纯净简单的幸福味道。

要想真正回到生命的本真,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纯净。

李叔同写的经文,每一个笔画都没有一丝闪失,毫无烟火气地呈现在纸上。大师的字简单得像是孩童写的,全无书法中铁画银钩的那一套。我想,大师修行一生,拨开了层层的生命迷雾,修得了简单纯净的心,可以做到不执迷于物象,贴近生命的本真,知时,知天命,虔诚地书写着生命的笔画。

大师给后人以生命的启迪,我们也应该淘尽心灵的泥沙,贴着生命的胸膛,感受它的心跳。少一些对物质的索取,多一点对精神的关怀。不必带着虚假的面具,把生活过得诡谲而复杂。

当我们能够不断观照自己的内心,除去心灵的污渍,一颗心也会变得逐渐纯净起来。以一颗纯净之心,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幸福。心若净了,世界便不会那般污浊,因为尘埃中尚能看见美。心若净了,人们便会彼此信任与关怀,因为细微处亦能看见人性的闪光。

让心中盛开一朵莲花,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散发出生命的清香。

渴望纯净,渴望本真。

愿《诗经》中的纯净依然存在,愿那一泓清澈永不干涸。

[点评]文章从《诗经·卫风·木瓜》诗句入手,把读者引入“纯净”的自然情境,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然后从这个题目深入挖掘:塞尚惊喜地呼喊“我们的原野吃饱了绿色”;蒋敦豪以其空灵纯净的嗓音讲着自己的故事;李叔同贴近生命的本真,虔诚地书写着生命的笔画……基本表现出“纯净”精神内涵。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作者能涉猎到如此广的知识面,这与她平时的阅读积累以及对现实的观照密不可分。

(指导教师:张 玲)

纯净

王婧

夜,静卧。朦胧中似有似无的乐声如丝如缕地滑入耳畔,在历经喧嚣后的夜晚响起,平添了幾分静谧。

我微笑,庆幸这世上又有一人,与我同爱这纯净如水般的乐音,同爱在玫瑰丛中的海棠。

记忆不经意间转向从前。

架子鼓密集的鼓点撕裂了小院中的宁静,贝斯、电子琴、电吉他也不甘示弱地紧随其后,迅速交织成一个热火朝天的音乐派对。我丝毫不顾窗台上被惊得振翅而飞的两只麻雀,摇头晃脑地跟着音响里放的重金属摇滚打着节拍。

平静的小院本似一位静坐品茗的苍髯老者,此刻却像服了返老还童的丹药,须臾间红光满面,朝气四射,仿佛变回了热情似火的青春少年。

“小点声哟,房顶的灰都要震下来咯。”外婆无奈又宠溺的声音不出所料地从堂屋里传来。我窃笑,暗想着外婆摇着头的苦笑表情,却叛逆地调大了音量。

“生活就是时刻都要有摇滚般的激情。”我得意地将这句话写在笔记本上,暗忖着与纪伯伦和歌德之间的距离。

外婆年逾七旬,没有多少文化,却在音乐欣赏上颇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她常常不适应我所欣赏的摇滚乐,而我对此却不以为然。《二泉映月》听听也就罢了,毕竟是国粹,那萨克斯,钢琴曲有啥好听的,慢腾腾的,太过无味 。

日子如同夏季晾衣绳上系着的手帕,被熏人的暖风吹得摇摇晃晃。

摇滚乐的声音仿佛轰隆隆的火车声,在喧杂的单调声中失了色。不知是外婆的影响,抑或是光阴渐渐赋予我的沉静与从容,我竟越来越沦陷在纯音乐中。尽管嘴上不承认,但常在外婆那小屋中响起如春雨般绵长的音调时侧耳聆听。纯净的乐音轻柔滑过,抚平我焦躁的心情,纾解种种不快。闭上眼睛,余音潺潺,只觉心中那“半亩方塘”有天光云影,有源头活水汩汩而来。

“你最近不爱听那闹腾的音乐了。”外婆意味深长地说,双眼中隐隐有几分欣慰。我支吾着嘴硬。外婆浅浅一笑,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生活啊,就像这水,越干净才越好呢!”

我望着滑过外婆指缝的徐徐清水,一瞬间似乎有种明悟的感觉。是啊,摇滚乐的确裹挟着现代化的快感和激燃的热情,可是就如同鲜艳的玫瑰,容易在如火的迸发后凋零,而那独属于纯音乐的纯净,悠悠如川端康成笔下的未眠海棠,在平淡简净中透着一股静谧的幽香,宛若清茶,宛若醇酒,宛若甘泉。

“凝眼看花又看花,同花共舞天上曲。”我咀嚼着这句话,郑重地将其写在笔记本上,在之前那句话下面。

我想,我的心中已有海棠花在悄然盛开,纯净而美好。

希望有更多人,如我如外婆般偏爱如水般纯净的乐音,同爱玫瑰花丛中的海棠。

夜,深了。我微笑,沉沉睡去。

[点评]作者选取自己熟悉的音乐方面的内容,通过自己由原来喜欢重金属摇滚,到沦陷在纯音乐中,表明对纯音乐的深层理解和感受。文章切口很小,从音乐层面来解读自己对“纯净”的理解。真实描绘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于纯音乐的热爱过程,其实也是小作者心态由浮躁到纯净的过程。

(指导教师:张玲)

猜你喜欢

考古外婆奶奶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外婆
三星堆考古解谜
奶奶喊你吃饭啦
外婆回来了
奶奶驾到
我家也有奶奶等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