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还是功利”作文导写
2017-03-24李震海唐甜甜
李震海 唐甜甜
【作文题目】
下面两段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莫言说:我永遠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
(二)有些年轻人申请国外大学时为加分而去做义工,有人指责这种行为太功利。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说:“功利地做好事,总比不做强。”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名言警句类的新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通常选取一句亦或数句相关或相对立的名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剖析名言蕴含的深刻含意,挖掘其中丰富的哲理,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此题为对立观点型作文,两句名言分别对应着两个观点:
名言一: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是一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小说。不是为获奖而写作的莫言,是一个不追名逐利的人,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可以联系到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埋头苦干,不为名利所诱惑。
名言二:功利地做事,是指怀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这是充满贬义色彩的词。但是客观辩证来看,功利有时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能推动个人的发展;另外,如果功利地去做好事,能够给自己带来名利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人或者社会带来好处,实现双赢也是未尝不可的。可以联系到当年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解决个人动力与社会发展的活力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经典的、辩证对待功利主义的观点。
这两个观点没有孰是孰非,在行文中,学生可以赞成莫言的观点,谈不要功利,要淡泊;也可以赞成徐小平的观点,谈功利可以成为动力,也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言之成理即可。在实际写作中,很显然,谈不追求功利更符合积极的价值观,也更容易举例,容易上手。
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好写的角度不容易出新,出新的角度不好写。这实际上涉及到立意的问题。学生第一反应想到的肯定是容易下手的角度,但是要立意深刻,体现自己深层次思考,必须尝试从很少有人写的角度入手。就这篇作文来看,莫言的角度容易写,素材也容易搜集。但是从徐小平的角度来写更能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宽度,更能出新。
【佳作展示1】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张潇
电影《小时代》大卖,票房横扫。从同名小说出版开始延续到电影上映,关于《小时代》所传递的“拜金”价值观的争论就从未间断。曾经的热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等纷纷被翻拍成电影,想要再捞一笔。文化市场的商业性透出的功利,是社会现实的一个折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功利犹如一只恬不知耻的野鸭,只会不解地嘲笑鲲鹏的高飞。现今时代四处泛滥的功利,愈发让人们渴望淡泊安宁。莫言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诚如是,作家只有学会了淡泊,才是真正的作家。
淡泊是人生必备食粮。怎样学会淡泊?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功利和淡泊。陈光标因高调行善不知遭到多少口诛笔伐,然其志不改,其心弥坚,这才是真淡泊。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善行使那些诋毁的噪音平息,使那些认为他功利的浅见成为一纸薄窗,淡泊与功利的区别在于是否保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否不理会外界的流言蜚语。
怀有真正淡泊之心,自然能在生活中淡泊处事。杨绛是一位如梅的女子,她盛开,披一树芳华,着一袭智慧之袍,却低调处世,清净优雅。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百岁人生,知足常乐,固守淡泊。她的102岁生日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庆祝仪式,谢绝了大量的来访,只留下一句“你们在家为我吃碗寿面就行了”。
淡泊不是消极避世的代名词,若人淡泊得一无所成,那便成了庸碌。淡泊是如莫言成功后的洒脱自若,淡泊也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将是非成败抛在脑后,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梵高在数十年的辛苦作画生涯中卖不出作品,没有金钱,没有女人,没有鲜花,但他坚守信念,不随流俗,在田间地头、陋屋敝室继续绘画。罗曼·罗兰说过:“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淡泊。”梵高那种甘于寂寞,沉心于艺术的淡泊让人崇敬。淡泊绝不是平庸,它是理想轰鸣中的宁静,是世俗聒噪中的清平。
淡泊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生活中拥有这份淡泊,是文化修养与人生经历凝练的结晶。《林徽因传》的作者白落梅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世界在嘈杂中日复一日,我们裹挟在其中无法躲避,但我们仍可在心中留一块圣地,辟荒种豆,倚山赏菊。
[点评]文章标题引自唐代司空图的《典雅》,富有意蕴,诗意地传达出低调、不争名逐利之意。整个文章语言优美流畅,且富有思辨色彩。由现实热点引入话题,先破后立,区分了“功利”和“淡泊”的不同之处,继而例证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又宕开一笔分析什么不是真正的淡泊,层层递进辩证分析问题。文章引用大量事例作为佐证,显示了作者丰厚的积累;多处穿插名人名言,结尾用名言升华呼告,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可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佳作展示2】
功利与成事,水与火邪?
黄清源
似乎一提到功利,某些深受老庄影响的高人们就会露出鄙夷之态。于是陶渊明选择躬耕南山,顽石宝玉选择求仙问道……可所谓功利又是尘世生活的一部分,总不能弃之如敝履吧?但有一些人又一味追求功利,忘了自己该干什么。难道功利与成事之间,真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吗?
古之先贤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功利地追求功名当然也能成事。孔子年轻之时饱览万卷书,他跃跃欲试,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更想力挽当时礼乐崩坏的局面。所以他于各处毛遂自荐求官。求官,这是个功利性的词,是的,子曰:“学而优则仕。”可孔子并不因为他“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学成之后以满腹经纶抢只金饭碗过丰衣足食的日子,而是想施展政治理想。
孔子还曾讲两个鲜明对比的故事: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称赞弟子做得对,说以后魯国救人的人会更多。子贡赎回了一个奴隶,但他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他阻挡了人们继续赎回奴隶的好事。由此可见功利地做事只要恰当也是可行的。
孟子也曾高呼“达者兼济天下”,积极入世求功名以“兼济天下”。先贤圣人们便是成功名与成事相结合的最好代表。
遥望先人,后人如司马相如、王维等文坛领风骚者也是佐证的佳例。诗词曲赋只是艺术,可相如凭《子虚赋》受到皇帝赏识而重用,王维以诗名打动公主被推荐。他们写作的目的都不单纯,也有功利,可称之沽名钓誉。可沽名钓誉又如何,那些篇章不也成了传诵至今的名篇佳作吗?他们也由此登上政坛而施展抱负。
可见功利并不阻碍成事,而且是成事的催化剂,最好的推动力。只要能施展才能,为国家而奉献,功利什么的,还有那么可怕吗?功利不是猛虎,不必谈之色变。
学生想要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这难道不是功利吗?老师想要培养出状元,这难道不是功利吗?运动员想要拿冠军,这难道不是功利吗?人们在现实中因对功利的追求而不断的努力,功利有时也可以成为指引人们不断前进的灯塔……
所谓功利与成事,原本就不是矛盾对立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功利与成事,实为水与乳也!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新颖的议论文,作者另辟蹊径,谈功利也可成事,跳出了常见的必取淡泊方显高尚之圈。文章标题用疑问式,引发读者思考。作者用孔孟之道作为强有力的论据,借孔子的两个故事启发读者辩证思考,并用司马相如、王维的例子进一步补充辅证,而后联系身边的事,更加通俗易懂。论据典型,分析深刻,很有说服力。结尾点明主旨,并用名言作结,富有意蕴。
【佳作展示3】
不汲汲于功利
王浩原
孔子曾曰“富贵于我如浮云”;李白曾道“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奥斯卡影后温斯莱特曾说“这座奖杯不过是个迟到的奖品罢了”。
说起功名,许多人趋之若鹜。急功近利的人太多,淡泊名利就越发可贵。与其被功名的枷锁束缚,为何不挣开它,去追求人生的自由与美好呢?做人还是要不汲汲于名利,淡泊功利,人生才能更精彩。
淡泊名利能让人始终专注前行,不断提高自我。马克·扎克伯格是世界著名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年纪轻轻便跻身百万富豪之列。他一夜之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他的网站知名度不断提升,瞬间便拥有了名望、财富、社会地位这些常人做梦都想获得的东西。但他并未因此忘乎所以,仍常年穿着灰衬衫、牛仔裤,在Facebook总部,所有人都是在开放空间办公,扎克伯格与普通员工一样,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扎克伯格并不在乎个人财富,否则他也不会有目前的成就。早在前年,他就响应盖茨的号召,宣布未来会将自己的多数财富捐做慈善。从高中谢绝微软的高薪邀请,到多次拒绝巨资出售Facebook,他始终淡泊名利、专注前行,不自傲,不自满。
淡泊名利让人生走得更远。提起当年明月,他的《明朝那些事儿》红极一时,可谓是无人不知。他也从一名小小的海关工作者变成了明星人物。一炮走红后,各种商业活动纷至沓来,对于他来说,扑面而来的盛名其实是个意外,是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在这一点上,明月有着令人叹服的清醒认识:“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急功近利者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生变得不完美。“表叔”杨达才因追名逐利而贪污受贿,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产科主任张淑侠因贪图钱财而无视医德,最终锒铛入狱。
不汲汲于功利,让人生不受束缚,这才是人生真谛。淡泊名利,方成永恒!
[点评]文章开头通过名言引出中心论点,且三个名言组成排比,加强了语势。而后用扎克伯格和当年明月两个正面例子诠释“淡泊名利能让人生走得更远”。继而结合现实从反面举例阐述急功急利的坏处。最后,首尾照应,点明主旨。文章正反对照,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作者通联:湖北襄阳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