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步任务单的设计与实施
2017-03-24张理利
张理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思考、碰撞、提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本文结合《麻雀》一课的教学来谈谈如何进行分步任务单的设计和实施。
一、预测任务——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预测任务单跟预学单的功能一样,通过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摸清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情况,将课前先学与课中学习整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的配套选学课文,教参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需根据学段要求、单元整组教材的编排、文本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在学习课文前,我们设计了这样两项学习任务:
任务单1
1.读了《麻雀》一文,你有哪些字不认识?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把它们抄在下面。
2.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经过对第一项任务的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学生不认识的字词集中在“摇撼”和“扎煞”这两个词上。于是课一开始,我在反馈任务单时就教学了这两个词,扫清了学生阅读理解时最大的两只“拦路虎”。
第二项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结果大概有6类:① 3人填了“这是一个关于老麻雀和小麻雀的故事”;② 2人填了“这是一个关于猎狗和老麻雀的故事”;③ 13人填了“这是一个关于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故事”;④ 15人填了“这是一个关于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故事”;⑤ 6人填了“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⑥ 还有3人填的内容则完全脱离了文本中心。
分析学生的填写情况,我发现①②两类情况学生关注的是故事中的角色,③④两类情况学生关注的是故事情节,第⑤类情况学生则通过故事感悟出了文章的主題。由此可见,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不是难点。基于这样的学情和文本解读,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故事内容,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母爱。(2)学习用准确的动词、修饰语把一系列行为写具体。
针对学习目标,我对“课文初读”作了如下设计:
反馈任务单: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评价: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有不同的表达,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找到更准确的答案。
师:一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用语言把故事像一幕幕镜头似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使我们身临其境。那你通过作者的目光看到了哪几幕情景呢?自由读课文。(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去救小麻雀。)
(板书: 吃 救
猎狗 →小麻雀 ←老麻雀)
师:抓住主要角色,再说说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
在对任务单的填写反馈时,不否定前5类学生的答案,让他们知道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答案不同。反过来,我又不肯定他们的答案,而是设置了悬念,激发他们继续探究文本的兴趣,在接下去的学习中自己去寻求最恰当的答案。同时,这个环节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故事的主要角色,归纳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核心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像这样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等储备情况,把教学重点落在学生未知的内容上,不把学生的“已知”当“未知”,重视学生的“未知”,这便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
二、核心任务——层层递进,夯实核心目标的达成
这儿的“核心任务”是针对本堂课的核心环节所设计的。在完成“任务”之前,我们要高度聚焦核心环节,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为“核心任务”的展开作好渗透和铺垫。利用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为学生完成“核心任务”搭建支架。
1.高度聚焦
教学《麻雀》一课,在初读课文,理清几个情节之后,我引导学生直奔“核心”:一个故事中最打动人的部分就是高潮,你觉得哪个情节是这个故事的高潮呢?学生在初读之后马上发现,是“老麻雀救小麻雀”这个情节。接着聚焦这一幕情景,让学生快速找出写老麻雀救小麻雀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如何把老麻雀救小麻雀的过程写具体的。
这样高度聚焦核心段落,干脆利落地去除旁枝末节,使得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集中,课堂内容更精练,效果更显著。
2.层次分明
聚焦“老麻雀如何救小麻雀”这幕情景之后,先聚焦学习第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我们把学习任务分为以下几层:
第一层次:圈出描写老麻雀的动词,体会老麻雀的紧张、恐惧、害怕。(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层次:找出把这些动词描述得更具体的修饰语(形容词),体会老麻雀的坚定、勇敢、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小组讨论交流)
第三层次: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个句子,总结升华出“母爱”的主题。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第四层次:写法迁移。(抓动词,运用合适的修饰语把一系列行为写具体。)
师:接下去,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位母亲——还记得老舍笔下的母鸡吗?
(师出示片段1: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
师:但它做了母亲后却是这样的——
(师出示片段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面对别的大鸡来抢食,这位母亲会如何“出击”,来守卫孩子们的食物呢?我们先想一想,可以用上哪几个动作?这几个动作又可以用上哪些修饰语?然后填一填,填好后小组交流、汇报。
以上学习任务,各个环节层层铺垫,层层深入,使学习过程呈现出“感知——深化——运用”的递进态势,表达形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层提升,活动设计充满张力,有效达成了“感受母爱,并学习用准确的动词、修饰语把一系列行为写具体”这个核心目标。
3.形象直观
近几年,思维导图、思维树、概念图等一系列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进入教学的视野范围。这些图示的优点是形象直观、方便记录、条理清晰。它们能深入解构句段,将隐性的句段概念以显性化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读懂句段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围绕老麻雀“救”这一行为,把“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个句子解构成“动词”和“修饰语”,板书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使这个句子的构成特点显性化地呈现出来,层次分明,清晰易懂。
这样也为“写法迁移”这个环节搭建好了支架,为任务单2的填写作好了渗透和铺垫。通过思维导图这类图文并茂的方式,与抽象的文字进行思维链接,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清晰的写作思路,为有效达成“感受母爱,并学习用准确的动词、修饰语把一系列行为写具体”这个核心目标推波助澜。
任务单2
“出击”可以分解成哪几个动作?这几个动作又可以加上哪些修饰语?请填一填。
三、拓展任务——迁移深化,延伸阅读
当学生能够把“出击”一词分解成几个动作,并找到合适的修饰语之后,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把它们串联成句已经不是问题了。这堂课到这儿戛然而止,核心目标也就达成了。但为了将写法“迁移到位”,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项任务(见任务单3):根据任务单2,用上所填动词和修饰语,把母鸡如何出擊这个行为写具体。
任务单3
*根据任务单2,用上所填动词和修饰语,把母鸡是如何“出击”的写具体。
一只大公鸡受到了美食的诱惑,渐渐靠近。母鸡
* 课外阅读关于动物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推荐《老牛索水》)
生练笔举例:
1.母鸡一个箭步冲过来,展开翅膀扑向大公鸡,用力地啄大公鸡,拼命把大公鸡赶走。
2.母鸡疯狂地大叫起来,见大公鸡还在靠近,又拼命去啄大公鸡。大公鸡跑了,母鸡还紧紧地追赶着。
3.母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保护食物,等大公鸡靠近了,就奋力扑上去,狠狠地啄大公鸡。
从上述练笔情况看,学生都能用上合适的动词和修饰语将一个行为写具体。可见通过这个拓展任务,学生真正把核心目标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一部分学生的练笔还是存在动作逻辑上的混乱、动词前后顺序颠倒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反馈任务单2时进行有效指导,并让学生修改,最终把一系列行为有序地分步写具体。
至于推荐课外阅读的任务,正是基于群文阅读的理念。“以一篇带多篇”,阅读多篇同主题的文章,不仅为学生的阅读增量,更为同类阅读开启了阅读之门。
单篇阅读教学中有了精心设计的分步任务单,就相当于给了学生学习的拐杖和钥匙,在这些任务驱动之下,学生不会游走于课堂之外,而是主动投入,主动参与。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