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历史科学”的三维重建
2017-03-24马兆俐
马兆俐
【摘要】马克思历史科学主要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的统一的科学研究原则、方法及结论原理。其所蕴含的唯物实践论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理论、现实和价值上完成了对“历史科学”的重建。马克思历史科学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点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吐故纳新中彰显马克思历史科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关键词】马克思 历史科学 哲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使用“历史科学”一词是在其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而此卷第一章标题为“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可见马克思在将历史观科学化的进程中极为重视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存在价值,重点强调了唯物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新的历史观念,创立了唯物史观
近代自然科学主要运用了唯物主义和实证经验主义的方法,在立足科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了自然这种唯一的“现存之物”。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在历史观的研究上可谓是内容上混乱与方法上机械式的形而上学相并存。在马克思科学历史观创立之前,社会中主要存在的是神学历史观、英雄史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采用神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历史,主张人类社会历史是上帝创造的,历史和人类都要服从上帝的意志。总的来说,神学历史观本质无外乎借助神的意志来解释社会历史起源与演进过程,是典型的主客观混杂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而英雄史观的出现与社会形态及其阶级斗争存在密切的关系。他们过于夸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英雄人物和统治者的作用,将其意志品格神化,使其成为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关键,严重忽视了普通无产阶级百姓的积极作用,只是简单视其为附庸及其追随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重视和尊重人的价值,但其以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性理论为起始点,其实质是认为自然与人性才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变革的根本性动力,而这也是明显违背社会正常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唯心史观。综上所述,神学历史观、英雄史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原则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逻辑论证,所以很难将其视为一门科学。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一生重大创建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将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推广到他所关注的和人类相关的社会历史领域,改变了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从而使历史科学在本质上成为了体系化科学化的历史学,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自然科學融入了其历史科学,使其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历史与自然统一起来,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新的历史观念,并且坚持根据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从而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自然界各种资源及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作为一个团队赖以生存基石,也是制约人类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劳动活动作为人类主体能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重要动力,劳动实践活动在自然界和人类共同作用的自然历史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三维重建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创造了科学的历史学。其所创造的历史科学,主要的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的统一的科学研究原则、方法及结论原理。其唯物史观中蕴含着唯物实践论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马克思在理论、现实和价值上完成了对“历史科学”的重建。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论重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之所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形成了逻辑层次严密、内容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马克思首先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现实重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灾难深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由此导致的社会动乱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历史科学产生的历史现实背景。为此马克思高度强调科学理论指导现实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才能取得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胜利。可以说,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现实重建紧紧围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展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武装了人民大众,成为指导人民大众革命建设的思想理论利器,为打破旧有和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消灭剥削,建立公有制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价值重建。实现以人为本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得马克思完成了其对历史科学的价值重建。马克思历史科学中以人为本思想扬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摒弃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同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其主张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社会中每个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生活物质基础丰实和精神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里。马克思还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每个人的必然的社会性要求,也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言的自由发展的本质是只有人解放自己的潜质才能够施展相应的才华。马克思倡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理性的创建过程,而并非单指纯粹的个人修养。作为“现实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才是更高的历史阶段的准确体现。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当代启示主要是要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点,学习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推动社会历史科学发展。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唯物史观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胜利。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开放的历史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社会发展理论的创建速度,促进社会历史理论的发展。当代中国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例如,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后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在 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所提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关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极大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先进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历史科学原理为指导原则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进行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活动。它所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及自觉实践过程。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我们既面对西方势力的打压,同时世界多极化发展又给我国提供诸多有利条件。为了迎接这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郭忠华:《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③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