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作用探讨

2017-03-24王艳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4期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分析

王艳伟

【摘要】 目的 探究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 每组37例。参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研究组予以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3%, 參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4.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 P>0.05)。研究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为(3.55±1.22)分, 功能评分为(92.3±12.7)分, Bstra解剖评分为(95.3±13.4)分;与参照组患者的(3.33±1.16)、(95.3±13.9)、(97.3±10.9)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均有优势, 因此临床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效果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tre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Methods A total of 74 distal radius fract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closed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treatment excellent-good rate as 97.3%,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treatment excellent-good rate as 94.6%, and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0.347,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Garland-Werlley score as (3.55±1.22) points, function score as (92.3±12.7) points, Bstra anatomy score as (95.3±13.4) points. Comparing with (3.33±1.16), (95.3±13.9) and (97.3±10.9)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bo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nd closed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have advantages, therefore appropriate treatment should be selecte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in clinic.

【Key words】 Distal radius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losed redutc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Effect analysis

在临床骨折疾病中, 桡骨远端骨折较为常见, 临床以往的治疗手段为传统闭合复位石膏, 但是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关节面恢复速度也相对较慢, 在一定程度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多种手术方法应运而生, 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外固定器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1]。为此, 本次实验为探究上述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 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以下为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 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影像学证实。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 每组37例。其中, 研究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5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42岁, 平均年龄(56.4±5.1)岁。依据AO分型划分:15例患者为A3型, 10例患者为B2型, 10例患者为B3型, 2例患者为C1型。参照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7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7.2±5.6)岁。依据AO分型划分:10例患者为A3型, 16例患者为B2型, 8例患者为B3型, 3例患者为C1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组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 自愿参与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1. 2. 1 参照组 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首先予以患者臂丛麻醉, 选取仰卧位, 将患肢抬高后对铺巾进行消毒。在患者腕掌侧将皮肤切开, 剥离皮下组织的筋膜, 与此同时将桡侧腕屈肌和周边动脉向两侧分离, 使旋前房肌充分显露, 沿两侧切开, 待充分显露骨折后, 选择钢板螺钉予以固定[2]。

1. 2. 2 研究組 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首先予以患者臂丛麻醉, 选取仰卧位, 而后实施桡骨远端闭合复位操作, 并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入路选择于尺骨鹰嘴下方位置, 在其2 cm处将2.5 mm克式针植入, 并对组织进行针穿;其后于桡骨茎突上方10 cm处横行植入克式针。两组患者手术完成手术后第2天, 需指导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练习, 与此同时, 配合外展训练和手臂关节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快速恢复[3]。除此之外, 予以患者抗生素治疗和消肿治疗。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Garland-Werlley评分、功能评分及Bstra解剖评分。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患者经不同方法手术后, 腕关节功能全部恢复, 未出现并发症, 评价手术效果为优;患者经不同方法手术后, 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未出现并发症, 评价手术效果为良;患者经不同方法手术后, 未达到优和良的治疗标准, 评价手术效果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25例(67.6%), 治疗效果良11例(29.7%), 治疗效果差1例(2.7%), 治疗优良率为97.3%;参照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23例(62.2%), 治疗效果良12例(32.4%), 治疗效果差2例(5.4%), 治疗优良率为94.6%;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功能评分及Bstra解剖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为(3.55±1.22)分, 功能评分为(92.3±12.7)分, Bstra解剖评分为(95.3±13.4)分;参照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为(3.33±1.16)分, 功能评分为(95.3±13.9)分, Bstra解剖评分为(97.3±10.9)分;两组患者的Garland-Werlley评分、功能评分及Bstra解剖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以往的治疗手段为石膏治疗, 但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患者的恢复速度也相对较慢[5-9]。近年来, 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治疗, 有学者研究后指出, 外固定器治疗和切开复位钢板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而言, 在手术期间可以进行直视, 在一定程度上使可操作性得以增强, 与此同时对位更加精准, 关节平衡可以快速恢复, 从而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明显降低[10-13]。因此, 该手术方法配合关节活动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就外固定手术而言, 其操作方式相对便捷, 治疗时间较短, 损伤程度较少, 在操作期间可以防止周围组织破坏, 术后感染几率也可以明显减少[5, 14-19]。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研究组患者予以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参照组患者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25例(67.6%), 治疗效果良11例(29.7%), 治疗效果差1例(2.7%), 治疗优良率为97.3%;参照组患者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23例(62.2%), 治疗效果良12例(32.4%), 治疗效果差2例(5.4%), 治疗优良率为94.6%;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 P>0.05)。研究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为(3.55±1.22)分, 功能评分为(92.3±12.7)分, Bstra解剖评分为(95.3±13.4)分;参照组患者Garland-Werlley评分为(3.33±1.16)分, 功能评分为(95.3±13.9)分, Bstra解剖评分为(97.3±10.9)分;两组患者的Garland-Werlley评分、功能评分及Bstra解剖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均有优势, 临床在选择时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蔡乐益, 朱绍瑜, 王特,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5):186-188.

[2] 王辉.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探讨. 吉林医学, 2014(35):7894.

[3] 李征, 徐达传.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的误区及研究进展.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 30(3):345-348.

[4] 张燕翔, 吴开丘, 王和驹,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海南医学, 2011, 22(12):98-99.

[5] 欧阳翔宇, 朱定川, 李嘉,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6):83, 96.

[6] 王宇强, 刘天盛, 王小华. 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17(4):321-323.

[7] 贡小英, 安贵生, 高志强, 等. CT在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20):1414-1416.

[8] 程鹏, 何俊薇, 吴小鹏, 等.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价值. 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12):1312-1314.

[9] 宁资社, 闵恒.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4):869-871.

[10] 叶润轩, 袁慧芸, 王平山. 桡骨远端骨折65例临床治疗分析. 当代医学, 2013(12):101-102.

[11] 苏鹏. 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2011.

[12] 范文平.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2, 26(3):195-197.

[13] 徐大鹏. 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探析. 中外医疗, 2010, 29(7):59.

[14] 刘景辉.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3):445-446.

[15] 刘安华.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浙江创伤外科, 2014(4):569-570.

[16] 陈爱军, 左伟明, 王许辉, 等.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1):33-34.

[17] 宋传祥, 杜鹏远, 申明相, 等. 208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3, 10(3):30-31.

[18] 李振肃.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4(10):34.

[19] 陈雪辉.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 中外医疗, 2012, 31(18):76.

猜你喜欢

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分析
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与中药熏蒸治疗效果分析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